今年恰逢白杨一中建校一百周年,同时也是我在这里工作整整三十年的时间,自然让我联想起古诗里的“结交三十载,同游一万里”这两句诗来。值此,我愿将这三十年里在学校里所遇到的人和事加以特别的回忆,致敬白杨一中这所百年乡镇名校,铭记我的这段难忘的青春岁月,感恩这个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伟大时代。 
一九九二年七月,我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毕业。怀着回报家乡的心愿,我第一时间到白杨一中报到。其实选择到这里工作,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一位好同学加好朋友蔡宗耀家和学校是隔壁。
白杨镇在宜阳县东南的位置,位于宜阳、伊川、嵩县三县交界处。东与伊川县的高山镇、鸣皋镇相连,南与嵩县的田湖镇、闫庄乡接壤,西边和宜阳县的董王庄乡和赵堡镇毗邻,北与宜阳县的锦屏镇和樊村镇接界。 
白杨镇自古是豫西名镇,有著名的秦楚孔道和晋楚孔道从此经过。这里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崇尚教育,文化积淀深厚。
三十年前,白杨一中是个什么样子呢?这里我只能向你介绍个大概了。
我是在一九九二年八月份到白杨一中报到的,当时学校名字叫白杨镇中学。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西校区位于白杨镇正街路南的地方,属于白杨四区的地域。这里是主校区,学校校长及教导主任均在这个地方办公。东校区位于镇子靠东北方向,在白杨著名的古迹山陕会馆的东边。它座东面西,归属白杨镇一区地域。
我入校后一直在西校区任教。从一九九二年秋季开学到一九九九年秋季学校整体搬入新校址,我在老校区工作了整整七年的时间。 
当时的校舍、生源、师资又是如何呢?
因西校区是主校区,又在正街上显眼的位置。在我入职以前的一九八八年,以集资建校的方式,建造了一座三层教学楼。教学楼左右对称 ,一共有十个教室:下边两层每层四个教室,上边第三层有两个教室。与这座教学校相配套的,在校园中间甬道上,建有一个纪念碑亭,竖碑勒石以记艰难建校一事。亭下的红色柱子和亭子顶上的金色琉璃瓦,是校园里最耀眼醒目的色彩。还有,门口落成的砖混结构的校门在当时也算气魄,上面刻有洛阳著名书法家李进学所题的“白杨镇中学”五个大字。从大街上看,校名字字苍劲有力,门楼宽敞高大,又显古朴美观。

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学楼、碑亭、校门,带给人的视觉震撼外,学校其它的房屋在我的记忆中可全都是灰褐的颜色了。因为它们年久失修,在我的脑海深处,并没有留下什么美好的印象。 校园里除了孤零零的一座教学楼,其它的房屋是土坯瓦房,年代都很久远,没人知道它们始建于哪一年。这些简陋的房屋均作为教师的办公室兼住室使用。
进入校门,右手侧邻街的两间瓦房,类似于农户家四合院里的上屋,房屋入深有六七米,门外还有五尺左右的前檐。这里算是较宽敞的屋子。这屋子原来至少有三间,可能是新建校门的缘故,后来只剩下了靠边的两间。那时,它一直作为校长的办公室兼住室。 
校园前区的位置,东西两侧各有六七间的小厦房。每间不足八尺见方,窗户狭小,光线阴暗,地面为泥土地,潮湿且坑洼不平,老师们每人一间。里面除放一张办公桌、一张单人床外,几乎没有空闲的地方。
在教学楼的南侧和东侧,也有两排由原来的旧教室改成的办公室。一个教室改为三个办公室,中间有界墙,但上面并没有垒实。相邻的三个办公室里,有人说话,声音清晰,彼此可闻。我就在这样的办公室里住了七年的时间。我和相邻的古五杰、王根要两位老师,有时晚上睡在各自床上,可以聊天到深夜。多年后再想起来,这可能是居住陋室带来的唯一好处,至于第二点好处,恐再难找到。

因为房屋陈旧,老鼠、麻雀等小动物,也常常和我们共处一室。遇到刮风天,室内办公桌和床上,经常落满厚厚的灰尘。特别害怕的是遇到下雨天,由于屋顶破损厉害,不少地方漏雨严重,每当这时,室内几乎没有不漏雨的地方,即使把脸盆、锅碗等全用上也无济于事。 记得一九九六年秋天的那场连阴雨,让我一个晚上担心的没敢合上眼。房顶上的泥土不断掉落下来,每一次都吓得我心惊胆战。我潜意识里觉得房顶会随时坍塌下来,会危及自己的生命。那一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两句诗一直回荡在我的耳畔。
现在再回想过去,那时教师的居住条件可真算得上差,那住室简直就是危房中的危房了。真庆幸那些年老师们一直有惊无险,想来也算是福大命大了。 白杨镇中东校区没有教学楼,教室全都是土坯瓦房,共有六个教学班。教师的住室也都是七八尺见方的小屋子,条件一点也不比西校区的好。这里唯一有点现代气息的,就是和西校区校门相仿的大门,只是它的体量较主校区的稍矮小了一点。 
当时学校的生源很多。白杨是远近闻名的大镇,全镇共有五个管理区,人口过万,因而适龄学生人数也就较多。那时,还有附近的东西马村、高头、龙潭沟等村子,也有学生到镇中上学。又因为这里是乡政府所在地,机关干部的子女也有到白杨镇中来借读,这样学生人数自然就更多了。当时,六七八三个年级,共有十二个班级,每级四个班,每班学生数多达六十多人。两校区各有六个班:西校区六年级两个班,八年级四个班;东校区六年级两个班,七年级四个班。 
记得那时的师资构成也比较复杂,我大致归类如下。第一类是老一代的公办教师。这类教师数量不太多,我能回忆起来的有:谷全水校长、张廷武、何红军、魏荣君、李秋恩、曾战国、买水桃等老师。第二类是年龄较大的民办教师。这类老师在当时数量最多,我能够想起来的有:何喜顺、吴长辛、苗聚台、王心亮、谷五杰、买尚森、何同军、冯文学、蔡振江、秦喜站、赵海生、赵兰芳、李洪水、白念盘等老师。第三类就是和我一前一后入职的大学生毕业分配的老师,他们有:刘会敏、梁妙红、冯清利、李晓慧、张武立、姜存、董孟学、张银廷、冯运动、刘志敏、李秋茹、李利娟、何红进、邢鹏展等。公办教师里李少民老师是唯一从煤矿系统转来的。另外,当时还有多位代课教师,如牛彦须、白善祥、景怀敏、贾凤敏等。 
尽管那时候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教师构成也比较复杂,还有就是当时地方经济十分困难,教师工资长时间不能按时发放,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任劳任怨,一门心事扑在教学工作上。很多教师经常牺牲课余时间,甚至是节假日时间,无偿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或者千方百计想办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年冯清利老师组织我们语文教师创办了《杨圃》文学期刊,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办好这档刊物,老师们常常挤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到深夜,编辑、刻版、印刷、发放,一条龙程序。我们不计报酬和名利,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认认真真。
可以这么说,白杨镇的教育形势之所以长盛不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很早就有一支素质过硬、甘于付出、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样的好传统经过几十年的淬炼,一直延续至今!
作者简介:刘志敏,任教于洛阳市宜阳县白杨一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杨礼赞”。人生格言: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则成。

朗读者简介: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喜唱歌,好旅游,嗜播音。用行动传递正能量,用声音传播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