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们说说关于成长的故事
那一年我九岁,她是我的小学老师,教我们家乡课,个子不高,梳着齐耳短发,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胖胖的身材,说话很快,声音有些沙哑,1947年生人,教我们时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那个年代的乡村教师里她算是学历可以的了——读过三年高中,毕竟有些仅读完初中就成了我们的老师。
在那两排红砖土坯房垒建的教室里,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以便跟得上老师的节奏。通常情况下的课堂以语文数学为主,体育课照例是上的,但得是风平浪静的好天气里,还得赶上体育老师恰好没事。至于寒冷的大冬天,我们就很少出去了,因为外面实在是太冷了,那个时候的工业污染少,所以雪就格外大,温度极低。我们围在教室的大铁锅旁烤棉鞋。早晨走过满是泥泞的乡间土路,到了学校,鞋子已经湿透了。在教室里呆几节课似乎干了些,出去一趟回来又湿了。那个年代没有保暖防湿的好鞋子,全是母亲做的千层底棉鞋,粘了雪打扫不彻底,进屋里雪一化就又湿了。每个飘雪的冬天都是这么过来的,直到初中才好一些。
好在我们的班主任是个善良的女人,所以只要下课她就把玉米叶玉米皮捋下来,然后将玉米杆填进大铁锅里,以便于我们烤棉鞋取暖。她呢,个子也不高,还有两颗虎牙,是家乡老师的妹妹。她从不嫌弃我们,看到我们棉鞋湿的厉害,就让我们脱下来,把她刚刚烤热的玉米叶子玉米皮子给我们塞进鞋子里。那个年代谁家能有鞋垫子啊,就是千层底薄薄的一层。有时候春天没了玉米杆断了柴烧,我们坐在教室里都冻脚啊!我们的班主任就带着我们去外面晒太阳,大家挤在一起,暖暖的,可开心了。
还是先谈谈那个家乡老师吧,因为她是班主任的姐姐,所以有时候班主任临时有事,她就给我们加一节课,我们特别开心,终于不用写一篇又一篇的汉字了。家乡老师见识广博,给我们讲历史讲政治讲名人励志故事还给我们讲她自己读书时的故事。她说高三那年一中的课上得多放学就晚一些,因为整个村子就她一个读高中的,所以回来了连个伴儿都没有。
一个女孩子,夜里九点钟放学经常是一个人往家走,步行八里路,走在崎岖坎坷漆黑的乡间土路上,一个小时能到家都是快的。有时候风刮得特别大,她就得斜着身子往前走,还得留意对面过来的陌生人。赶上大雪天气,就还好些,虽然一路艰难跋涉,好在可以探得清方向。若赶上瓢泼大雨的日子,她就披了一块塑料布沿着铁轨往家走,没走出多远浑身就湿透了,但有什么法子啊!家里孩子多,兄弟姊妹七个,能养活就不错了,哪儿还能无微不至地照顾到每一个,况且她是家里的老大,就更缺少一些关爱了。好在高中三年总算读了下来,虽然没考上大学,但当上了乡村教师也算改写了命运。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她当时鬓角的白发和讲自己经历时眼里滚动的泪珠。
最喜欢她讲名人故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成吉思汗、秦始皇……每到这个时候,班级里最调皮的男生都瞪大眼睛安静地听课,那样的课堂氛围可难得了。在她的引领下,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处都有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她讲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事时,给我们讲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我们馋的都直流口水,恨不得马上就过渡到按需分配的时代,我们就可以得到许多好吃的好玩儿的……那个美丽的幻梦,曾给多少孩子带来希望啊!
每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教室里就不好过了,时不时的会有几处房顶漏雨进来,让我们早早体会了“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意境,后来学杜甫的诗时就真的想起了小学时的那段经历。班主任会让我们靠挪动桌椅避雨,待到雨过天晴房顶晒干才可以上去修,否则会有危险。入冬时,我们会用白面打浆糊粘窗缝子,那时候是班长,就一路学着帮老师做事,那小手啊,沾满浆糊来不及洗出门就冻上了,回家可是好一顿洗。生活如此艰苦,却从没有谁抱怨,因为我们知道家乡老师年轻时比我们苦多了。再后来,教室不行了,出现了坍塌现象,校长跟领导请示,领导们让他找木头在屋里做支架。学期初,我们就看到教室里多了七八根圆木支柱,撑着房梁。好在乡间小学人少,所以我们就择地而坐,省得看不到黑板。
升入初中时,学校离家远了很多,八里地吧,得骑着自行车去上学。那个时候的春天会一直刮风沙,几乎没有几个风清气朗的好天气。改革开放之初,还没赚到太多钱,国家财力也不足,很少涉及绿化栽树的投入,所以总会慨叹“黄沙黄沙漫天飞,谁为你憔悴?你又在一遍遍折磨谁?”任是喊破喉咙也刹不住风啊!
虽身处东北平原,却真有置身大漠边关的感觉,尤其春末的几场风,那叫一个刺激。顶风骑行,睁不开眼,直不起腰,使出吃奶的劲儿往学校赶,半天也碾不出一里路啊!一不留神灌进去一嘴沙子,上下牙不接触都听得到嘎吱作响声。头上出了汗,沙子打在脸上钻进头发里,细土黏在脸上,身上汗涔涔湿漉漉的,内衣都贴在身上了。实在顶不动,就下来推车走,缓解一下腿部的酸痛感,稍微有些力气了再跨上自行车,哎,就那么一段一段往学校挪去……好在出来的早,总算没有迟到。终于坐进了教室里,再看向老师和同学,个个都是灰头土脸啊,如同刚从地下钻出来的土行孙般,脏死了,能怎么办?挺着吧,下课去水井那里洗一把,进屋又是一层土,所以就不洗了,晚上回家再说吧!
放学了,搭顺风车回家,你只需握好车把,不被风带偏即可。再看向两旁的庄稼地,因为寸草不生,所以被风卷起一层层沙往前涌,贴着地皮,一小层沙土平行推进,你才明白波涛汹涌不仅仅适用于描写海浪,用在这里也极为妥帖。终于回到了家,烧了热水洗头,洗完头盆里的水变了色,倒了水,脸盆底部会有一层沙子呈现在你面前,你多想看到一粒金砂啊,可惜啊,全是沙土混合物,实实在在的干货啊!这才哪儿到哪儿?衣服上能甩下来二斤土……收拾完自己得马上做饭喂家禽类小动物,父母不在家,作为老大自然得担起一切。终于忙完了一切,才可以洗衣服,洗衣板比自己胳膊还长呢,那也得自己做。
一切收拾妥当,已经七八点钟了,才能打开书包写作业。十五度的白炽灯泡悬挂在高高的棚顶,比车胤囊萤亮一些而已,借着那微弱的光趴在窗台学习。写完作业背完题已经十点半了,挨着枕头就着了,半夜翻身掉到地上都没醒,是母亲听到声响过来把我弄上去的,第二天醒来看到脸上的擦痕才感觉到疼。至于吃的,几乎长年是玉米饼和高粱米饭,过年过节才可以吃大米白面。现在人到中年,我也很少吃玉米饼,就是以前留下了阴影,卡在嗓子眼儿那里下不去啊!哎,那时候念个书属实不容易啊!好在我们都很努力,因为我们没有太好的出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说的似乎是我们这一代人。要想改命,唯有靠勤奋逆袭。
那时的课堂很少有人说话,即使不听课也不会影响到老师。那时的孩子都很尊重老师,哪怕老师收拾的狠一些,也不会找老师麻烦。那时的孩子很少有接触课外书的机会,所以一旦遇到了就会如饥似渴地啃读到废寝忘食。那时的孩子特能吃苦,因为起点低,所以都能够拿出全力以赴的姿态面对生活。那时知道学习的孩子无须老师看管,就是下课了也在一起研究做题。那时的孩子很简单,不是怀疑一切审视周遭,只会用赤诚的心去爱这世界。那时的家长很有智慧,将孩子交给老师,让老师放心大胆的管教……
而今的孩子吃的精致穿的考究,生活用品学习用具花样翻新,每个家庭都会把最好的供养提供给孩子,不舍得孩子吃一点点苦遭一点点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十指不沾阳春水。上下学车接车送,各类书籍装满整整一书柜,任其蒙尘纳垢也很少有人翻阅。有几本藏书似乎成了标榜自己为读书人的配置。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与手机的关系日渐亲密,依赖于手机进而懒得和父母沟通,和亲朋交流。就此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所谓黑白善恶无所谓功过是非,全凭想当然的感觉来认知世界,与身边人接触也是蜻蜓点水,什么都不在乎,摆出目空一切的姿态无所谓地对待这个世界。
更为令人不解的是读书成了父母的头等大事,而孩子们则对学习不太感兴趣,所以一边是苦苦哀求,一边是满脸的不耐烦。如今的孩子家庭地位高了,说不得管不得,家长一味宠溺,孩子的脾气日益看涨,搞得老师们也是海底捞针——无从下手啊!好在上述列举的事实仅为个别现象,并非全员覆盖。还是有好些明事理的孩子和深明大义的家长,所以作为师者依然怀着期待,并坚定地相信未来!所以真心希望今日的孩子能够提高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能力,因为你们将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迎来更大的挑战,可能经历更多的磨难,不比我们当年轻松多少。单就研究生送外卖清北学生走选调生一事,就足以看出内卷有多严重。真心希望你们武装自己强大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去应对日新月异的新世界。如你们般衣食无忧被供养的如此富足,该是几代中国人的梦啊,所以加油吧,中华幸运儿,莫被时代踩在脚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