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跟著感覺走
——與著名油畫家冷軍先生對話,言論超寫實繪畫
文·唐鬧鬧
如果說文革時期的漫畫,對小小的我來說就像是在看畫展,那麼我平生的第一次觀看畫展,就是在六十年代。
小時候,我家住在父親的工作單位瀋陽煤礦設計研究院的家屬樓,與單位僅一墻之隔。文革時期,父親單位的宣傳欄,大字報上寫滿了書法大字,也畫滿了漫畫,畫面上,那些被打倒的,被批鬥的,在那些非專業人士的手下,寥寥幾筆,卻形象逼真。四,五岁的我,便可在眾多漫畫的像與不像之間,讓人與畫對號入座。
再次觀看畫展,已經是二十多年後了。八十年代,在瀋陽的遼寧展覽館展出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看著那些好似來自於遠古時代的一座座雕塑,一幅幅帶著故事的繪畫,雖不大懂畫,卻依舊可從作品中感受到一股帶着靈魂的氣息撲面而来……
(冷軍作品:肖像之相——小姜)
大學時,我就讀的瀋陽音樂學院的隔壁鄰居就是魯迅美術學院,閒暇之餘,每每遇到有畫展或學生習作展,我都會去一飽眼福。印象頗深的是一幅油畫,畫面是破舊不堪小房子,裡面堆滿了生了锈的農具和一些脫皮掉色的桌子和凳子,好奇的我湊近細看,並用手觸摸,想知道是照片還是繪畫。那時的我并不懂得什麼流派,抽象,印象,寫實等,只是覺得畫面真實,太過真實。再後來,看到了羅中立的《父親》,艾軒的《西藏女孩》和冷軍的《五角星》《柿子》,其中,非常震撼的是他的那幅世紀風景之韓國三豐大樓倒塌的畫面。當冷先生得知大樓倒塌是因工程質量問題而導致多人受傷,502條生命瞬間消失,憤怒之餘,有感而作。畫面上,零散笨重的鋼筋混凝土中,夾雜著色彩艷麗的玩具、童鞋,画面挥洒着生命与死亡交融的濃鬱色調,令人震撼。
(冷軍作品:世紀風景之三)
如果說攝影作品只是對現實的復制,那麼在畫家的筆下,則是帶著對生命的敬畏與惋惜,更是對那些骯髒丑惡,沒有人性的偸工減料,似重錘般的抨擊。
今年三月初,我看到一個視頻,是意大利超寫實畫家馬可·格拉西的作品。隨即我轉發給了畫家冷軍。
(冷軍作品:手相)
唐鬧鬧:偶然刷到一個視頻,有人喊話冷先生,所以發給您看看。對超寫實,太多的人,太多的不同看法,包括我以前也有過想法,認為若連汗毛,毛衣的毛線毛毛都逼真的如同照片,不如去攝影。後來想想,自己都覺得是愚蠢的看法。藝術的多種形式及表現手段所造成的視覺效果及感知理念,絕非表現在像与不像,好与不好之間,那樣的話,藝術便也沒什麼話題可谈了。藝術應該有它更高的表達形式與理念。這是毋庸置疑的。
冷軍:這裡邊的的誤會很大!我是一贯反對一個畫家這樣去畫畫的,也不認同這种把放大照片称為藝術甚至绘画的。如果是類似減肥、鐵人三項賽或是為了達成其他目的而選擇這樣的一種強力勞動方式,可以理解!但如果把這種類似噴墨打印的東西稱為藝術甚至繪畫就有些文不對題了。主要原因是它的制作過程基本沒有或少有畫家的主觀意識或情感的參與,也沒有傳統绘画中的技巧,整個制作過程就是一個抄襲照片的過程,跟着照片一步一趨分毫不差,它更象噴墨打印或中國傳統十字繡、湘繡、蘇繡之類的工藝品。一個普通的人只要願意,不用太久時間就可以掌握,這是無用置疑的。但我還是欽佩他們的耐心與定力,也許這類人群真的在以這樣的方式修行或針對自己心靈上的某种提升,但確實與藝術、特別是繪畫無關!一句話:藝術跟著感覺走,他們跟著照片動。
(冷軍作品:肖像之相——小羅)
唐鬧鬧:藝術跟著感覺走。其實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寫詩。就像我不喜歡同題詩一樣,同題詩是非常限制思維的。⋯⋯超寫實,若沒有靈魂在里面,那麼就像中國大芬油畫村的畫工們一樣,或許能賣個好價錢,但真正上升到藝術鑒賞與收藏,便與真正的畫家創作的,帶有魂魄靈性的作品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我也非常贊同您的看法,把放大照片稱作為藝術或繪畫,那麼現在的機器人便可做到。甚至描的畫更細致更像。那麼那種產品就不能稱為藝術品,只能掛墻上,彌補墻的空白。一幅优秀的创作作品,必定是傾注了畫家的思想理念,心血寓意及自己的風格,是有畫魂在里邊的⋯⋯
我的詩觀:詩是疼出來的。沒有感受,不是堆字,就是牙疼詩。畫又何嘗不是呢⋯⋯
(冷軍作品:豐碑)
冷軍:差不多!照相(超級)寫實主義就是用這種繪畫制作方式來表達或實現的,其藝術主張是充分去除藝術作品中的主觀性,放棄人为的所有因素,試探人處於無意識的機械與麻木狀態下的創造能力和還原對象的能力。這是發生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一個美國藝術流派,作為展示和說明他们的這一藝術理念,這樣的作品是有其艺术史学意義的,但也只限於當時這批藝術家和當時的那批作品。現代觀念下的藝術是有時效性的,時過境遷就另當別論了!今天有人繼續用這樣的方式繪畫就毫無意義和價值可言了,特別是還沒有多少繪畫技巧給予支撐。
唐鬧鬧:正確。正因沒有多少繪畫技巧給予支撐,所以不客氣地說照葫蘆畫瓢罷了。常言:趣味無爭辯。藝術品位價值卻有,而這個價值不僅僅指的是價位,而是真正的,作為藝術品的價值。
您是否認同曰本批評家定義您的作品叫超限繪畫呢?
冷軍:認同!
唐鬧鬧:我也覺得定義到位。只是想聽您自己是否也認同。謝謝您!
冷軍:說明這個人是真正理解繪畫
唐鬧鬧:是的。不知道這人是否也是搞繪畫的?
冷軍:國外批評家非常盡業,而且也非常精于理論
唐鬧鬧:除了個人專業性強,和國家整體體制也有關
冷軍:這是肯定的,⋯⋯⋯⋯
唐鬧鬧:一種聲音,很多無奈。
(冷軍作品:蒙娜麗莎——關於微笑設計)
關於超寫實的藝術價值,存在的意義及內涵,藝界眾說紛紜;畫界言人人殊;內外行各執一詞;百姓七嘴八舌⋯⋯
從鏡頭下的清晰,到畫布上的一絲不差,超寫實繪畫作為一種在照相技術和油畫之間所形成的新流派的誕生。我想到了黑格爾的那句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說到超寫實繪畫,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冷軍。是的,畫家冷軍先生,在畫界被譽為中國超寫實主義的領軍人物。甚至在美國。記得是去年年底,有一次我去圖書館複印,順便找了幾本畫冊,這時一位中年白人男子看到後和我攀談起來,交談中得知他在一所高中任教,是一位美術老師,同時也是一個美國鄉村音樂和超寫實主義的追崇者,他列舉了很多他喜歡的鄉村音樂和畫家的名字,其中,他提到了中國的中立·羅和軍冷。因為在美國,人們都是習慣把名字放在前邊,姓氏在後。他特別提到的,也是非常喜歡的,就是冷軍的那幅巜蒙娜麗莎》,用這位美術老師自己的話形容,那就是一幅東方版的,具有東方韻味的蒙娜麗莎。
可以說冷軍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傾注了他在近千度眼鏡片後付出的精力和心血。而這些用精力和心血凝成的作品,卻成了熱議話題和模仿對象。有人問,冷軍的畫有價值嗎?有網友稱他為人肉照相機;因此有人說,畫得那麼逼真,照相不是更好吗?更有一些人VS PK冷軍。面對這些種種,我在與畫家的交談中,他說:“這裡強調一點的是:我的繪畫主體一定是寫生的,是畫肉眼看见的,而不是對照片畫的一歩一趨的模拟。我也用照片,但是輔助作用。只有面對活生生的對象才能調動人的內在的情感,才能形成藝術感覺。首先自己被對象感動,才可能畫出感動觀眾的作品。“
的確,首先自己被對象感動,才可能畫出感動觀眾的作品。我想這就是超寫實繪畫在不同人眼中的不同釋意吧。用照片是輔助,而真正下筆時,面對的,注入的都是活生生的,有溫度的靈性。”對!我畫人物時,畫多久,模特兒坐多久。“畫家說。
生活中的習慣,人們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聽到,看到的太多說教,恆心,耐力,毅力,耐心,這些,在大人的心目中似乎就是成功的秘訣。“除了技術,技巧,超寫實繪畫也是要有足夠的耐心的。多動症肯定是不能做您的模特兒的吧?我開玩笑地說。
畫家一席話,如醍醐灌頂:“不需要耐心!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勞動,是表達!內心有東西需要表達。愉快的事哪裡會需要耐心呢?”
是的,藝術創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沒有時間觀念,只有空間任意。藝術創作,離不開感染二字,換句話說離不開感染這種感受,感染與被感染,那種情感,所激發出的創作意願與創作方式,才是最純最真和最自然的流露。這也是應了您的觀點,首先自己被對象感動,才能畫出感動觀眾的作品。感染力激發創造力,這樣的創造力才有活力⋯⋯
戲中有文,文中有戲,識文者看文,不識文者看戲。音中有調,調中有音。懂調的聽調,不懂調的聽音。內行看門道 外行看熱鬧。欣賞真作品,大作品,好作品,已遠不是小孩子看電影,直接了當地區分人物:好人?還是壞蛋?
音樂是聽覺藝術。而畫,一幅有靈魂的作品,它不僅僅只是視覺藝術,而是通過視覺感染,從而引發出內心的聲音。畫面無言無聲,卻是無聲勝有聲!而這些聲音就是畫家創作時所傾注在畫作里的生命。這絕對是與大芬村畫工筆下的凡高,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等有著質的區別。
以現代科技的發達,大到航天科技,小到燒飯打掃,機器人的誕生,在眾多領域,復制粘貼,臨摹仿造,包括找老婆,找丈夫,機器人所能,早已不是問題。言歸正傳,可感覺呢?相信上了年紀的人都會有所感觸,一封手寫家書,即便歪歪扭扭,在人們的心目中,還是要比排列整齊的、干淨清楚的、帶著油墨味道的、機器打印出來的書信更有溫度,更親切!手書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幅幅浸透了畫家心血與汗水創作的作品。
栩栩如生,纖亳畢現。注入生命與活力,充滿創意與靈魂。詮釋超寫實繪畫,”藝術跟著感覺走,他們跟著照片動。”冷軍先生這樣說。
(04-12-2022·唐鬧鬧於加州)

【畫家冷軍簡介】:
冷軍
1963年出生於四川。
1984年毕业於武漢師範學院漢口分院藝術系。原武漢畫院院長。现為武漢市文聯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研究員,武漢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协會會員。是中國寫實油畫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并數次獲一、二、三等獎項。也多次應邀在法國、日本、意大利、美國等國家舉辦展覽和各种學術活动。近年来开始接受國内外藝術院校的邀請進行授课及藝術專題演講。2018年被英國伯明翰城市建筑學院授予荣誉博士學位。

【作者唐鬧鬧簡介】:
唐鬧鬧:女,美籍華人,六十年代生於中國遼寧沈陽,祖籍大連,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九十年代定居美國加州⋯⋯



本期制作: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