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热传的一对耄耋老夫妇打铁的视频,引发了我对铁匠这一职业的回忆和思考。

在历史上,随着铁器的出现,特别是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并发生了质的飞跃。铁匠作为铁器的制作者,他们助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必将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我国,铁匠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职业。唐朝时人们把职业分为三十六行,铁器行就名列其中了。事实上,铁匠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懂得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铁器已经出现,农业生产已经开始使用铁农具了。作为一门行业,铁匠们以生铁为原材料,手握一柄沉甸甸的铁锤,打造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他们把这些铁器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获取钱物,以此来养家糊口。
古代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譬如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同样,铁匠也有自己的祖师爷。不过铁匠的祖师爷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是春秋末的老子李耳,他又称老君。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他的诞辰日。 这天铁匠们要带上家中的成年男子,到老君堂去为其祝寿,还要举行非常隆重的仪式。 唐朝以后,也有铁匠去供奉尉迟恭的。因他是唐朝大将,曾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夺得政权。在中国民间,他又是家喻户晓的黑脸门神。因他出身于铁匠世家,旧时也有不少的铁匠铺供奉他为祖师。

铁匠的工作环境就是铁匠铺。铁匠铺,民间也称之为“铁匠炉”。它是一间或几间极简陋的茅屋。铁匠自己或请人在屋里用土坯和泥巴垒个大火炉,这就是烧铁的炉子。铁匠要把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砧上,用大锤小锤不断进行锻打,最终打造成铁器制品。打好后的铁器要在水里浸几分钟,温度才会很快降下来。
我小时候,知道同族的铁池伯家世代以打铁为生。旧社会,他们兄弟俩常年在离家三十里以外的鸣皋街帮人打铁。解放后,他们在自家的院子里生起了炉火,为三里五村的人家提供方便,还经常为生产队打制铁农具。后来,他本家的一位侄子继承了这门手艺,在自家大门外建起了独立的铁匠炉。我记得那里面有火炉、风匣、手锤、大锤、砧子、磨石等。 我十多岁时,经常钻到铁匠炉里帮人拉风箱。我感觉拉风箱最好玩。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煞是壮观。后来,木制的风箱渐渐地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电动鼓风机,但当年风箱那“呼嗒,呼嗒”的有节奏的声响,至今仿佛还响在耳畔。

铁器的制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把铁块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砧上,由师傅掌主锤---也就是小锤,徒弟握大锤进行锻打。师傅左手握铁钳,右手握小锤。在锻打过程中,要凭眼力不断翻动铁料,最终才能将铁块打造成型。师傅做的是技术活,看似省力,其实费心。徒弟不停地抡大锤敲击铁块,虽费力却不怎么费心。
铁匠是一个非常吃苦的职业。过去日子困难,铁匠们通常要饿着肚子勒紧裤带打铁。学徒的日子更苦,出门在外,忍饥挨饿的时候居多。铁匠这职业既脏又累。虽说不受风吹日晒,但夏天炉火炙烤,那热的程度却让人难以想象。铁匠被烧伤的时候也太多,我还记得当年那两个叫彪和新朝的徒弟,面部及身上经常有烧灼的痕迹。
虽然铁匠这一职业较辛苦,但在农耕时代,他们养家糊口还是较有保证的。老辈人有这样的说法“一个铁匠养活十口人”,此话绝非夸张。当时,本家打铁的那位老哥哥,家里虽然子女多,但日子却殷实,令左邻右舍羡慕。还有一位异姓邻居家出嫁了的老姐姐,婆家也是打铁的,三里五村都知道人家家庭条件好。
千百年来,铁匠有一种不朽的敬业精神。无论是古代随军打仗制作兵器的铁匠,抑或近现代流动在广大农村为牛马钉铁掌的铁匠,他们风餐露宿,长途跋涉,但却信守承诺,为自己的职业赢得了好名声。
我的大学同学兼老乡李耀明的父亲也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铁匠。三十多年前,当我们还在上学时,我曾多次到耀明家玩耍,见到过老叔许多次,也亲临过他的铁匠炉,看到过他打铁的真实场景。大热天的,炉堂内炉火正旺,要打制的生铁被烧的通红。大叔一手执铁钳,一手抡小锤。 小锤如指挥枪,他的小锤轻轻敲到哪,小徒弟的大锤就重重地击到那。打铁的节奏明快清晰,或疾或缓,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铁器撞击的声音。张驰有度的抡锤动作,犹如饮酒正酣的酒友的划拳动作,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制做完成一件铁器制品,需要多次在炉堂内火烧和在铁砧上击压。一通抡锤下来,师父和徒弟皆是衣裤湿透。汗如雨浇,顺着他们被炉火炙烤成古铜色的皮肤上往下流。他们会累得上气不接气,又如刚刚从擂台上退下的拳击手。 大叔离世前的那些年,他的五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他本可以停下来安享晚年生活的,可他从来也没歇息过。那时他的劳动工具已有了很大改进,用上了电动的汽锤和鼓风机。因为大叔的技术精湛和良好的信誉,他的业务一直延伸到了二三百里以外的洛宁县、栾川县的矿山上。那时他经常要乘车去这些地方送货。每次送货,来回要花上两三天的时间。我和耀明也多次谈及老叔的工作,说他具有一种敬业和乐业的精神。打铁过程中的苦和累,在他或许就是最大的快乐!莫非所有的铁匠都是这样吧?老叔对铁匠这一职业的执着和坚持,不仅影响了他的五个子女,也使我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动,让我深受启发,获益多多。
时代在发展,新的行业在不断涌现,不少过去的行业正在趋于边缘化或走向消失,但它们都曾经在历史上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谨以此文致敬以铁匠为代表的那些早期“大国工匠”们!

作者简介:刘志敏,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人,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发表网络作品50余篇,创建有微信公众号“乡土文学 白乡礼赞”。

主播简介:玉华,本名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爱好广泛,尤喜播音、唱歌、旅游等,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责任编辑:逊志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