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北诶面 硬核姿式不是在泡茶,而是在吃面。是化零为整,从家门鱼贯而出,向着街头巷尾的面摊聚拢…。雪白瓷碗盛着清澈汤汁,细长且弹力十足的面条,撑起三两鸭肉和七八青葱,还有海蛎蛏子大小肠,油条卤蛋各种鱼,冒着腾腾热气,无声呼喊着:选我!选我!福建人的面,包山包海,五彩斑斓。细如蚕丝的面线,宽过筷子的盒面,猜不出真身的鱼面,以及摸不透做法的泥鳅粉干…!

从闽东、闽北,再到闽南、闽西,各种缤纷食材,都能在福建人的巧手中,组合出独一无二的山海之味。或质朴,或精细,福建人的面,早已超越正餐。可以是点心,可以是配料,更可以是宴客时必不可少的大菜…!所以,别再说“吃面只看北方”,福建人会挺着腰杆说 : “林北诶面,尚好呷”…!

山有多高,福建人的面就有多土豪。要想认识福建人的面,首先要刷新对面的认知。在许多地方,面就是以小麦或其他粗粮制作的条状食物 …!而在八闽大地,面不仅是传统上的面,还可是大米制成的宽、窄粉丝,更可是鱼肉、番薯、芋头等加工而成的特立独行的面。

福建人的鱼面,是用鱼做的!在福州、闽东一带,最特立独行的面,便是连江鱼面和平潭马鲛鱼面。连江县位于福州东北,面积不到5000平方公里,但半个县都被大海覆盖。加之它扼守闽江入海口,不仅是江与海的连接处,更是农耕与渔猎的绝妙平衡点。

大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连江出产的野生黄鱼不仅量大质优,还拥有亲切可人的价格…!坐拥大海的连江人,吃腻了黄鱼的寻常做法,就将黄鱼大变样 … 剔骨除皮,切碎剁茸后加香菇粉,揉碾捶切一顿操作,就是鲜掉牙的黄鱼面。那黄鱼面,薄如宣纸、韧性十足,和普通面条一样可焖可炒。加点瘦肉、鱿鱼、香菇、黄韭芽,猛火翻炒一番,鱼面白如羊脂,配料五彩缤纷,舌尖和视觉的双重享受。只是近年黄鱼价格攀升,福州夏长冬短,鱼肉和鱼面保存不易,人们便将鱼面原料换成其它鱼类,并将新鲜鱼面烘干~干鱼面,不仅有了别样风味,还能留存这份至鲜,当伴手礼带去外乡,这才让连江鱼面咸鱼翻身,稳坐当地特产C位…!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注:普及舌尖上的知识~“林北诶面”,早餐该吃什么最佳?让心情尚好!
《九江文学社》微刊编委会成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顾问:杨成贵 丘新梅 余斯文 傅塘根 沈志昂 许峰 李延录 倪金茂 张晓元 刘长江(通辽) 丘昭骏 李小燕 郭仁炳 徐和勇
顾问:刘长江(四平),易顺天 张升 马艳峰 吴生泉 王述成 王勤 王长顺 徐明 郭洪森 叶新华 王立田 肖海玉 杨成宝 尹连荣
微刊主编:洪新爱
微刊副主编: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微刊编委: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吴生泉 肖海玉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胡杨 徐明 尹连荣 张丽贤 朱德天 张安敏 石慧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杨柳风 一束暖阳
九江文学社
微刊编辑委员会
2022 3
组稿、演唱:放飞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