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台,又称大龙台、聚龙台,地处白杨镇南洼,庙宇楼台高数丈,巍然绰立。左岭右溪,古柏滴翠。村民祈雨求福之所,雅士登临抒情之地。 “龙台乘风”是白杨镇八大景之一。有诗云:白云翩翩会龙台,万里长风动地哀。三五同窗联袂至,乘风推波避暑来。诗中描写的,应是几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登台聚会、临风咏怀的场景。

白杨八景,语短意丰。有指人工场景的,如“一步三桥”;有指自然景物的,如“东园鸣竹”、“鳌头冬绿”;有指传说故事的,如“双蜡孤明”,有指人文景观的,如“西寺响钟”;有诗情画意的,如“云阁晀月”、“龙台乘风”;有浪漫想象的,如“桅梢秋红”。八景内容,或虚或实,意境悠远;八景表述,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最初拟定这八大景名字的人,才华令人仰羡。
有资料记载,将这八大景整理成文的,是白杨镇出生于1914年的牛立雪老先生。想必老先生年轻时当是一位隽逸饱学之士。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些内容,是在大学毕业回家乡任教的时候。在课堂上,我用粉笔将这八大景的名字书写在黑板上,并逐一形象地说明了景物的特点。同学们应该也是第一次听到自己生活的地方还有这么奇异的景致,兴趣浓浓,议论纷纷,眼中满是神采。
有的说“一步三桥”就在自己家附近,真的走桥不见桥,一步过三桥;有的说经常到东花园的竹林那儿玩,“东园鸣竹”说的就是那个地方;还有的说常去大龙台附近割草,却不知道它还有这样富有诗意的名字。
“咱们的家乡美不美?”我适时问同学们。
“美!”同学们齐声回答。
是啊,前人为我们留下这独特的八景,谁不说咱家乡好?
这八景中离我家最近的是大龙台。少年时,我常去大龙台。记忆中的它,高高地矗立着,如一位将军,威风凛凛地守护着一方家园。沿长长的青石条拾阶而上,可参拜供奉在五间大殿内的九位龙王。五间享堂前的青石柱、石狮子和精雕在石狮子背上的莲花石墩,栩栩如生,是我常抚摸的地方。
这里环境清幽。一条明澈的小溪常年淙淙地流过它的身旁,各类适宜的树种像忠诚的士兵挺立在它的前方。除秋天连片的玉米杆儿遮挡了视线,在田里、在路上看不到它,其它季节,都能远远地看到它的影子。
青年时代,每每收完秋庄稼、整地播种小麦期间,我常会在休息时放飞自己的思绪,看白云飘在那蓝天上,想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一会儿远望一下神秘的磨钟山,一会儿近看一下不老的大龙台。远山高台,寄托了我的青春梦想。

再次回到白杨时,我想去看看多年未曾到过的大龙台。数十年来,村庄不断外延,大龙台与居民住户家越来越近。走到近前,已找不到当年的感觉。对面修了一个演出的舞台,大龙台建起了大门和围墙。印象中高高的建筑没那么高了,小溪的水小了不少,树木也不复存在。不是龙台不再高,应是少年变中年。
大门关闭着。绕大龙台看了一圈,终无法登临。遂留意起了大门两侧红红的对联:龙泉水榭宜凉影,印砌烟花带露姿。语出不俗啊!同行的朋友在百度上查了一下,果不其然,原句为:龙庭水榭宜凉影,印砌烟花带露姿,是佚名为颐和园乐寿堂即慈禧的寝宫题的对联。书写者拿来做大龙台的对联时改动了一个字,也说不准放在这里合适不?
满怀兴致来看大龙台,只看到了一副对联,不免有点遗憾。朋友热情地说:现在在白杨,可看的地方很多,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我们顺着大路走,沿途就有不少风景。
车窗外天蓝云白,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夺人眼目,返青的麦苗绿得深邃。黄绿相间,绿衬托得黄色更黄,黄映照得绿色更绿。春天的田野就在这新鲜而斑斓的色彩中铺满了生机。
闲聊中就聊起了在一个学校工作时的情形,又说起了上高中时到半坡山割茅草做冬季垫炕材料的经历。
朋友问,九龙洞,你钻进去过没有?
我说,没有。
他说,我钻过,挺刺激的。
朋友说的九龙洞,在白杨镇的最北端,是天然的石灰岩溶洞,深约500米。前往时要经过龙潭沟,一潭清水,碧波微澜。及至到了洞前,入洞则需要勇气。洞内潮湿昏暗,怪石嶙峋。刚入不久,就会遇到一个瓶颈,需人双脚先滑过去,背再依地溜过。过了“马鞍桥”,柳暗花明,洞内面积陡然增大。过一小水池,又深入,到一龙潭。泅过龙潭,有天然九龙圣母石像一尊。从洞中出来的人,虽裹一身湿泥,但经奇历险,向他人讲起时,颇引以为豪。
说话间,到了白杨镇四村的地界。三月初,白杨写作学会成立、采风时,镇政府安排曾到过这里。这里是农村“三变”改革的试验点。村里成立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将村民的1700亩土地统一流转出来,其中1200亩转包给种植大户,500亩种上了药材——红花,红花收获后,计划再种植玉米的同时,套种柴胡。两项收入,至少可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以上。现在满地的红花苗已手掌大小,一行行一列列,都憋足了劲儿向上生长。朋友还介绍说,连接西马村、东马村和白杨一村的千亩蔬菜基地也已覆上了地膜,那里也是一片充满希望、载满希望的田野。

一直往南走,沿途的村庄皆屋舍井然,街道整洁。不觉便到了和董王庄乡交界的地方。路边竖立着一个村名标牌:龙窝村。上高中时,有同学在这个村里居住。当时的龙窝,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我很好奇。
龙窝是什么样的?小村不大,小街不宽,路是水泥路,房是二层楼,不见什么人,春花自芬芳。村庄安静恬淡,一派田园风光。和其它地方一样,村边也开满了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油菜花俨然成了农村春天的标配。有风才有景啊!一阵暖风拂过,油菜花晃动着,如一群花儿少年,欣欣以向荣。
龙窝村有三个:魏家龙窝、李家龙窝、丁家龙窝。朋友说,龙窝村在外工作、出人头地的很多。龙窝,也许与这个村名有关系吧。想问一下,村子为什么叫龙窝,却没碰上合适的人。
天近傍晚,开始返程。原本回家乡要去看看大龙台的,却逢大门上锁。不想一路到了龙窝村,又联想到半坡山上的九龙洞、前往九龙洞途中的龙潭沟,忽然发现,白杨的村庄建筑,其实与“龙”字还有不少联系呢。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龙的一个文化象征意义即出类拔萃、不同凡响。这名字,不知道寄托了乡亲们多少美好的祈望?想一想,这一趟确有不少收获和发现呢!
白云翩翩会龙台,乘风推波幸福来。龙台乘风,风满龙台。愿家乡如龙台永矗,聚贤纳才,乘风追月,月照中天……

作者简介:冯清利,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文联委员,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洛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洛阳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洛阳市宜阳县文联主席,《河南文学》签约作家。散文刊发于《三门峡日报》《信阳日报》《洛阳日报》《郑州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日报》《人民铁道》《小百花》《老人春秋》《牡丹》《北方文学》《河南文学》《西部散文选刊》《中国铁路文艺》及中宣部“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洛阳学习平台。出版个人散文集《一路好奇》(团结出版社)。

诵读者简介:白云丽,宜阳青年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宜阳县广播电视局播音员,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二十余年,有语言艺术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电视播音和舞台经验。目前任圆梦普通话培训中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