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438期【拓展】增刊(段秀红)//沈阳家书:我们有信心战胜疫情(主播//肖菊菊)
编辑//荆枫
栏目主编//泽文(非也)

【作者/主播简介】段秀红,和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辽宁省文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主播简介】:肖菊菊,笔名,菊子。沈阳市和平作协会员,喜欢诗歌、散文,作品散见报刊、杂志,自由写作人。
沈阳家书:
我们有信心战胜疫情
——给和平区“第四封公开信”的回信
我亲爱的城市: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天,省城沈阳的疫情,牵动着千百万人的心绪。我是和平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也是一名奋战在一线抗疫者的妻子,还是一个幼小孩子的妈妈。3月29日晚上九点多,我爱人接到单位的紧急电话,通知他马上到浑河湾街道附近的希望大厦集合。我的心陡然地紧张起来,疫情是不是又严重了。爱人接到通知后,简单收拾一下,交代了几句话就急匆匆地赶往防疫前线。随后的日子里,我没打过一个电话,考虑到他的工作性质,怕他分心,只能在微信上给他留言,让他多加注意,小心防护,保暖身体,胃疼时记得吃药。他忙得很少有时间看手机,偶尔回复我一朵“小红花”,算是彼此的鼓励。
沈阳市写给市民的信,凝聚着情感,凝聚着力量,已成为这座英雄城市最宝贵的财富。为了建设美丽的和平家园,让和平尽早地恢复昔日的美丽景色,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打赢这场战疫。
从2020年疫情期间,爱人就多次入驻和平区隔离酒店,所有的点位他都熟悉得能倒背如流,如数家珍。我们夫妻在同一个单位,都是党员,爱人还有一年多就要退休了,在这个时候能为和平区做些工作,这是我们全家的光荣。
3月底,孩子的爷爷家被封院了,大舅家也是如此。许多家庭都是如此状态。按照日常我们会每周去看望88岁的爷爷,为他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现如今,只能隔屏相望。想到老人思念孙子的心情,真是心如刀割。多么期盼这情疫情早日结束啊!让隔代人享受天伦之乐。
家里只剩下我和儿子时,儿子时不时就会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家里冷冷清清的,爸爸也不能给我讲故事了。”我告诉儿子:“爸爸在抗疫一线工作,跟病毒在战斗,什么时候病毒不见了,爸爸就回来了。”儿子眨眼问:“妈妈,那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回答:“因为工作性质不一样。妈妈也是要去的,妈妈也是党员啊!”儿子哭唧唧地说:“妈妈也去战斗病毒,不要儿子了吗?”我抱紧儿子说:“只有消灭掉疫情病毒,我们所有人才安全,学生也都能去上学,能每天见到老师和同学们,你不是不愿意天天被关在家里一个人玩吗?儿子一听破涕为笑了,一遍遍高喊:“消灭病毒,妈妈加油!”儿子一会又蹦跳着跑过来说:“妈妈你去吧,我也长大了。我一个人在家会乖乖的,在家里画画,送给爸爸和妈妈”。

上岗的前一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脑海里想的是明天如何做志愿者,也想孩子自己在家里会怎样度过。我怀疑过自己这样对孩子是不是太狠心了?可是,这么多人被困在这个本该美好的春天里,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帮助啊!
虽然儿子这样说,但我仍然不能完全放心,从小到大,他重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但转念一想,孩子终归会长大,也正好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给儿子准备好饭菜和零食,注意的事都写在纸上,还录音到一个旧手机上,让儿子随时能听到声音,明白什么能做、什么危险的事不能做。在脑海里像过筛子一样把能想到的都想了一遍,果断报名加入了盛京暖阳志愿服务队。
从此,每天五点钟,我悄悄起床,为儿子准备好早餐,留了一张嘱咐的字条给孩子。迎着朝霞来到离家不远的核酸检测点,在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下,穿上防护服,负责给居民登记、扫描、测温。
一天的工作很快就结束。说来奇怪,早上还充满电量的身体在这时仿佛一下子把电漏光了。伴随身体的酸疼,我的两条腿像是灌了铅,从检测点到家的路程仿佛遥不可及。早晨走这段路只用五分钟,晚上回家时竟用了近二十多分钟。
虽然每一天我都会疲惫不堪,但想到自己为防疫工作做出了一份切实的努力,感到特别欣慰和开心。像我们是双职工的和平人还有许多,他们都克服了自家的困难冲在了抗疫最前沿。
夜已深,整个小区静悄悄的。我托着疲备的身体回到了家中。儿子已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睡得很香。我很心疼,想悄悄把孩子抱到床上。孩子被我弄醒了,他高兴地喊:“妈妈,你回来了!”孩子紧紧抱住我,不愿松手。我的泪水涌上眼眶,又怕孩子看到,就问他:“告诉妈妈,你这一天是怎么过来的?”他拿起一张画让我看,画中有小鸟与河流,就像以前我们经常去的公园,有花、有草地,还有大河流水。我坚信,用不了多久,我们都会回到以前那样自由的生活,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享受疫情后的四月天。很多双职工家庭都面临这个问题,父母参加抗议工作,小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特殊时期,无法请亲友帮助照看孩子。在我们这个城市里,到底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孤独坚守在家中,成为抗疫小战士,他们都是小英雄。向一线抗疫工作者致敬的同时,也应该为这些抗疫小战士、小英雄点赞!

在抗疫一线上,有许多不留名的志愿者们和社区工作人员们一起坚守着自己的家园。从早到晚,满负荷运转。只有真正地走到一线,才能感受到他们的艰辛。一天,我问他身边的一名社区干部:“你们白天忙核酸检测工作,晚上回去要整理资料,挺得住吗?”她的护目镜已经蒙上了哈气,从N 95口罩中传出她有力的声音:“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节奏了,回到单位后,还要核对居民的信息和身份的认定。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流动人口都要记录在册。”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啊!我感叹到当社区干部真是不容易啊。她又问我:“你看没看和平区政府发出的第四封信,只有100%的全员核酸检测,才能不给病毒藏身之所。”我用力点头,对她做了一个加油的动作,她举起双臂,在头顶回了大大的心形。
今天,我从盛京暖阳志愿服务队的微信群里看到一条消息,沈阳市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是一个让所有人振奋的好消息。多少个白天和黑夜, 为了让居民们能在健康、安全的空间里生活,我和身穿大白的志愿者们废寝忘食地忙碌和工作着,这一刻如同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几天来的志愿者工作,让我体会到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听从国家的号召,大家抱成一团,共同努力,那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段秀红
2022年4月5日
【诗与大地】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诗意阜新】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坛十三姨】
【诗与大地·渤海潮】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