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 略说佛教十部经典
这里所选的十部经典,是从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佛教十三经》中选出的。早在清代杨仁山就选有《佛教十三经》,当代中国佛学院选有《佛教十三经》,今有赖永海教授主编的《佛教十三经》,而他们所选的经典大同小异。这里从中选了十部经典,我想略作简言说明,让初学者对中国佛教精神有个基本了解。这十部经典是:《四十二章经》、《金刚经》、《心经》、《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圆觉经》、《法华经》、《阿弥陀佛经》、《中阴闻教解脱法》。
在对十部经作略说前,我想先写一段话放这,也许对如下某些经文的理解有所帮助。佛经中常提到本性、自性、真心、佛性、如来藏以及妄心、识心、缘虑心等等,现在就说说我对“本性”与“妄心”的理解:
“本性”与“妄心”是第八阿赖耶识之一识二面,就是说本性之智慧德相与妄心之妄想执着原本不是两样东西,只因有了妄心的妄想执着而出现真与妄、不动与动、明与无明之二面,所以有了本性与妄心之分别。妄心,即受、想、行、识四蕴,常思惟想象,分别人我是非,生贪嗔痴爱,起惑造业,是轮回生死之根本因。本性,可以暂且用现代心理学之潜意识概念去理解(但不全面)。本性好比水,妄心便是波,水本清静,清静则明朗;波为动摇,动摇则浊乱。水比喻本性,本性则真实不变;波为现象相,现象则虚妄生灭。
这本性,因为妄想执着而妄生幻觉无明,这无明与本性结合一体,便成阿赖耶识。这样一来,就使我们原本清净的本性,变为染净交杂之识(生死轮回主体)。于是产生我之能见(佛教称见分)与我之所见(佛教称相分),且执着于“能见”为我及我所见镜相,因而第七末那识产生。于是执着不已,分别、取舍我之所爱憎、我之所好恶,因而第六意识产生。意识产生后,便利用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追求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于是造作口、身、意三业,衍生贪、嗔、痴、慢、疑等诸多烦恼。
所造口、身、意三业形成的业障习气,时时通过第七末那识熏习着第八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中留下业力种子,拿人来说,就是潜藏着人生经历之经验,保持不失,成为一种潜在的势力。从而于临命终时,虽然前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随之俱灭,但第八阿赖耶识会受或善或恶业力牵引,在六道中轮回生死。转生后,阿赖耶识中仍藏着前世的业种,依然又起惑妄想执着而造诸善恶业,从而继续在六道中轮回流转。
而佛教修行就是启发智慧,对世间法彻底觉悟,悉知万事万物皆缘起性空,一切的一切皆虚妄不真实,空无自性,并且保持这种觉悟智慧去生活、去修行,积累修持功夫,从而息灭无明、息灭分别执着、息灭物我意识、息灭一切思量,恢复本来面目,从而于临命终时超脱生死轮回。
第一节 《四十二章经》简言
《四十二章经》,亦称《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佛说的语录式的经典,属小乘典藉,传入中国最早的一部圣典。所谓“四十二章”,是因本经分为四十二段而得名。这四十二章分别是:1、出家证果,2、断欲绝求,3、割爱去贪,4、善恶并明,5、转重令轻,6、忍恶无嗔,7、恶还本身,8、尘唾自污,9、返本会道,10、喜施获福,11、施饭转胜,12、举难劝修,13、问道宿命,14、请问善大,15、请问力明,16、舍爱得道,17、明来暗谢,18、念等本空,19、假真并观,20、推我本空,21、名声丧本,22、财色招苦,23、妻子甚狱,24、色欲障道,25、欲火烧身,26、天魔娆佛,27、无著得道,28、意马莫纵,29、正观敌色,30、欲火远离,31、心寂欲除,32、我空怖灭,33、智明破魔,34、处中得道,35、垢净明存,36、展转获胜,37、念戒近道,38、生即有灭,39、教诲无差,40、行道在心,41、直心出欲,42、达世知幻。
(一)1-3章大意:出家作沙门,为了证得阿罗汉果,首先要断欲、割爱、去贪,摈弃世间财物,通过乞食,以获得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为满足。慎勿有过多的欲求,因为爱和欲会使人愚痴而动摇清净心。
(二)4-8章大意:要明白善恶事理,多为善、不作恶,及时忏悔改过、改恶行善才是正道。面对恶人的谩骂和扰乱,应该禁息冷静,不生嗔恨心。恶人作恶自会招至恶报。恶人害贤者,就像仰天吐口沫,口沫自然会堕向他自已的脸上。
(三)9-11章大意:修道就要坚守菩提心志,念念向菩提,摈弃名利心。看到人家发心布施,要赞之而生欢喜心,生欢喜心同样得福报。布施供养,较量福田有不等:从“饭恶人百,不如饭善人一”到供养持戒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三世诸佛、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较量福田渐次为后者比前者殊胜。
(四)12-14章大意:人生在世虽然有二十种比较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做到了“静心守志”,就会得知“宿命”;畏造恶果报以行万善,而“可会至道”。什么是最大的“善”呢?最大的善就是真修与实证。
(五)15-17章大意:世间凡夫都随环境流转而不能自持,有大力者能由自力转一切法,甚至转尘垢世间为清净佛土。能忍辱就是一种大力,可以让心中贪嗔痴污垢灭尽,心地净无瑕秽而明了一切。明了一切,三世十方诸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从而获得一切智。人正是因为怀有爱欲而不能见道,爱欲污垢除尽了,道就可以见到了。所以,学习佛道,见到真谛时,无明就立刻消灭,心中光明智慧就会常存。
(六)18-20章大意:佛说,我的教法是以无念为念、以无行为行、以无言为言、以无修为修,懂得这个道理的人,离道就很近了;如能用心观察到人事与世界之无常,了知真如心识,得道就很快了。应当知道身中的地、水、火、风等四大,都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所以我身如幻化。
(七)21-25章大意:名声欲望过盛,对于好名的人不仅无益处,却深有过患;对于好财色的人有如刀刃上舔蜜,免不了被割舌的过患。色欲是五欲中害处最大,是众人的重病,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对于纵欲贪爱的人,就像手执火炬逆风而行,必将有烧伤手臂的过患。要想出家修行证得阿罗汉果,就要舍得下家眷和田宅,能看破放下,跨出家门。
(八)26-30章大意:学道的人不能被情欲众邪所迷惑,应当精进无为;精进无为才能得道。如果执着于各种色相,就会生祸患。不要观察女色,也不要跟她们聊天,跟她们对话时,只有正思念,生起度脱心,息灭邪恶念。修道之人应当远离诸欲,避免被欲火烧伤。
(九)31-32章大意:要想断淫欲,关键是要息灭淫欲的心。曾有偈云:“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众生的心无始以来,就妄认“四大”为自己的色身,妄认“六尘”缘影为实有,而生爱欲执着贪恋而不肯舍去,于是产生种种烦恼和恐怖。如果能生起法我二空之正见,断除爱欲,种种烦恼恐怖自然消除。
(十)33-35章大意:学道之人,要战胜无明烦恼,就像一人战万人,难啊!如果没有坚固的信心,会把持不住,被邪魔所转。只有坚持信心、精进勇锐,不畏各种境界,破除内外众魔,才能获得道果。修道有如调音师之调音,把弦调得松紧适中,音调就准了、和谐了,音乐也就出来了,沙门学道也是如此。学道之人,像人锻铁,去掉渣滓才能成就精良器皿,去掉心地的垢染才能成就清净的心。
(十一)36-39章大意:众生离三恶道而得一人身不容易,既得人身,就要利用佛法住世良缘,好好学修。人身生命生灭无常,短暂得很,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时时观照,勤修佛法。而修学佛法,持戒是关键,必须时时忆念佛制戒律,持好戒律,才可以获得道果。学道之人,对于佛陀所有言说都要信顺,不要妄分权实轻重;教诲无差别,譬如食蜜,碗中甜,碗边也甜。
(十二)40-42章大意:沙门学道修行不能像蒙眼转圈的磨牛那样,身体在行,心地里却没下功夫。行道不在于身行,而在于心行。学道之人,就像牛负重而行:行于深泥中,为了出离,疲劳之极也不敢左顾右盼,一往直前,直至脱离泥潭。沙门应当看到爱欲比陷入泥潭还危险,应当明了法界如梦如幻,应当常以佛智观察世出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