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节 《法华经》简言
《法华经》全称《妙法连华经》,共有二十八品。
第一、序品——本品主要是说释迦牟尼佛宣说本经的缘起。与会众有:诸大比丘、菩萨众、天龙八部诸王(天龙八部,指善道八部众生,即八种神道的“非人”;因天众中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天龙八部”。这八部是: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伽等。)等。释迦佛在耆阇崛山(阇崛山,即“灵鹫山”简称“灵山”,位于王舍城东北。)为大众宣说《无量义经》(《无量义经》与《法华经》、《观普贤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后,继而宣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第二、方便品——本品揭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大乘教义。关于权实二智难知难入问题,佛陀即对舍利弗等声闻众宣说了权实二智道理,并指诸法实相只有成就佛果后才能证知。由于众生(众生,亦名“有情”,指一切有情识者,即人与一切动物;又由众缘所生,历众多生死者,故名众生。十法界中,除佛外,包括声闻、缘觉,乃至菩萨,所有九界有情都称作众生。)的根机有差异,以往诸佛世尊就以种种方便善巧的权宜之计来度化众生,因此以分别说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此为三乘说。五乘说是: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或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实并无三乘分别,说二乘、说三乘都是权宜方便说法,实非究竟,只有一乘佛是真实究竟妙法。
第三、譬喻品——本品进一步说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义理,再次强调如来的方便说法,都是为了引导众生修习菩萨道。佛陀以“火宅四车”作比喻,说:大宅起火,某长者的孩子在家门内嬉戏,不肯从火宅中出来。长者为了孩子免受灾难,以权宜之计告诉他们,说门外有三车,可供娱乐,于是孩子们竟相出离火宅。他们出来后,长者没有给予三车,而是赐给更加华丽珍贵的一辆大白牛车。这里的“长者”比喻如来;“家”比喻三界;“火”比喻五浊八苦;“三车”比喻三乘;“大白牛”比喻一佛乘。不给“三车”而赐予“大白牛”的比喻,是在说明开三乘权宜之法门,以显一乘之真实性。
第四、信解品——本品是须菩提等弟子以长者与穷子的譬喻,表达对佛陀说教的领悟与信解。比喻说:一位长者的儿子,从小逃离家乡,年长后非常贫困,只好四处行讫谋生,不料与富有的父亲相遇;父亲认得他是自己的儿子,上前相认时,却遭穷儿子拒绝。这时,长者以方便力量,暗中派遣二人诱导穷儿子:先是设法雇佣儿子当仆人做粗活,后逐步委以重任,终于使这位穷儿子消除了自卑的心理;等到机缘成熟,长者动之以情,父子终于相认,最终将家产付予儿子。这里的“长者”比喻佛,“穷儿子”比喻迷悟众生,“雇佣干活”比喻方便善巧法门,“二人”比喻二乘教,“最终将家产”比喻悟入实相。
第五、药草喻品——本品拿草木作比喻,说:众草木为什么有小草木、中草木、大草木差异?因为它们根性不同,所以吸取的水份、养份不同而长成大小有差异相;但润养草木的云雨是一样平等的,即“一云遍覆、一雨普润”。这里边的“一云遍覆、一雨普润”比喻如来一相一味的教法;“大中小草木”比喻众生根机差别,其中小者比喻“人天乘”、中者比喻“声闻乘、缘觉乘”、大者比喻“菩萨乘”。本品是继续在宣示“开权显实”的教法,指出如来的教法是一味平等、真实不虚的,只因众生根性不同,所以采取善巧方便办法来宣说教法,让大家都得悟解。
第六、授记品——此“授记”,又作“预记”,即对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作出预言。是佛陀对发大心的弟子预先记名,在未来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成佛,名号叫什么等等。本品是佛给摩诃迦叶等四大声闻授记:摩诃迦叶号“光明如来”,须菩提号“名相如来”,大迦旃延号“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大目犍连号“多摩罗跋檐檀香如来”。
第七、化城喻品——本品是佛陀再次强调“唯一乘佛得灭度”,以“化城之喻”引导众生到达宝地。考虑下根行者在途中易厌倦而生退心,故虚设以化现城池让疲劳者暂息,接着好让行者继续前行,最终到达宝地。这里的“化城之喻”,是说声闻、缘觉二乘只是为了引导众生最终趋向究竟一佛乘的方便法门。
第八、五百弟子受记品——本品是佛陀给说法第一的富楼那授记,当在善净国成佛,号“法明”,同时给一千二百名阿罗汉授记,悉当成佛;又给侨陈如及五百阿罗汉授记,悉当成佛,统一佛号为“普明”。还给五百弟子宣说了“衣珠喻”。喻中指出,二乘小法的人过去曾经与大乘结下法缘,只因无明未除灭,乐于二乘小法而未能觉悟,如今有如来方便因缘开示,将会得入究竟一佛乘。
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本品是佛陀给弟子阿难、罗候罗及有学、无学二千人授记成佛。阿难当于常立胜幡国成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罗候罗成佛后,号“蹈七宝华如来”;有学、无学二千人,未来于十方国同时成佛,统一佛号为“宝相如来”。
第十、法师品——本品是佛陀告诉药王菩萨及各位大士,说凡听闻、随喜、供养、受持、解说《法华经》的众生,必当成就佛果。并指出解说《法华经》应当具备三种条件,即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入如来室,是说解说者对于众生先要生起大慈悲心;着如来衣,是说解说者应当具有忍辱心;坐如来座,是说解说者应当明了一切法空无自性,应当远离一切相的道理。
第十一、见宝塔品——本品是说佛陀在宣说《法华经》时,地上涌现出多宝佛塔事件。有菩萨向佛陀请求说: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因此感到疑惑,请世尊开示是什么因缘宝塔会从法会地上涌出,而且还会发出声音赞叹佛说《法华经》?世尊解释说:因为过去多宝如来曾经发愿,当于说《法华经》时涌现宝塔,以证《法华经》的真实性,所以今天法会上会呈现这种瑞相。塔中多宝佛将一半座位分与世尊同坐,这时无数众多菩萨和眷属从地上涌出,向多宝佛和释迦佛礼拜(按:佛教有许多经典,是当年佛在定中说的话及示现的情景,常人是听不到和看不见的,所以,而今读其经典就有些读不懂而生疑惑)。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本品举二例,以体现众生平等,凡奉持《法华经》都可成佛:比如提婆达多原与佛陀是堂兄弟,于佛世时犯五逆,破坏僧团,被认定为恶人,而世尊为提婆达多授记,当于未来成就佛果,号“天王如来”;又如,有人说女身垢秽有五障,难成佛,而例举龙女听闻、供养、受持《法华经》终成佛果,说明于佛法众生平等。
第十三、劝持品——本品是说劝持者以愿力劝告众生应当奉持《法华经》,主要内容有:药王菩萨、大乐说菩萨等二万菩萨齐发愿当以大忍力,于后恶世奉持、演说《法华经》;已得授记的五百罗汉及八千有学、无学等,因此土弊恶,发愿当于他方国土奉持、演说《法华经》。佛陀为耶输陀罗比丘尼授记,未来当得成佛;又为六千有学、无学比丘尼授记,未来当得成佛。最后八十万那由他菩萨摩诃萨于佛前发愿,将于如来灭度后,于十方世界护持奉持《法华经》。
第十四、安乐行品——本品是佛陀宣示,后世发心演说《法华经》者应当安住于四种行法之中:一、身安乐行,即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心不猝暴;又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应远离权势等十事。二、口安乐行,即不说人过等十事。三、意安乐行,即离嫉恨谄媚等诸行。四、誓愿安乐行,即生大慈悲心,随因缘而演说,住于一乘等愿力行法。
第十五/十六、从地涌出品/如来寿量品——是说他方国土诸大菩萨发愿,要来此土护持《法华经》,即时从地上涌出众多菩萨,向多宝如来和释迦如来敬礼。世尊说这些菩萨都是当年如来于娑婆世界所度化者。这时世尊知道大家有点疑问,便解释说:如来寿量是不可计数的;其实如来在久远劫前就已经成佛,宣说《法华经》,多次示现灭度,于他方无量国土教化利导众生。(按:经中称释迦如来,世尊,佛、佛陀、以及有时所称的如来,这里都是指释迦牟尼佛。)
第十七/十八/十九、分别功德品/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分别功德品,阐释如来法身常住功德,又宣说了读诵、受持、书写、演说《法华经》的种种功德。随喜功德品,阐释诚心顺意、真正喜欢奉持《法华经》的种种功德。法师功德品,阐释解说或受持《法华经》者,都能于眼、耳、鼻、舌、身、意诸根获得清净功德。
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本品是通过介绍常不轻菩萨累世供养、敬重、赞美、奉持、演说《法华经》而终成佛果的事迹,劝导未来众生应当世世值佛,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法华经》以成就佛道。
第二十一/ 二十二、如来神力品/ 不嘱累品——是佛陀当着大众面展现种种神力,示现种种瑞相,并向大众宣说:如来一切所说法、一切自在神力、一切秘要之藏、一切甚深之事,都在《法华经》中宣示了,尔等大众应当在如来灭度后,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经》,坚持如法修行。佛陀特别嘱咐诸菩萨,当受持、读诵、广为宣说《法华经》,让一切众生得闻并如法修行;众菩萨也都发愿当如教奉行。
第二十三/二十四、药王菩萨本事品/妙音菩萨品——药王菩萨本事品,是说药王菩萨往昔闻法供养日月净明德佛事迹:药王菩萨于久远劫前精进修苦行,证得一切色身三昧,获神通力以焚身供养如来及《法华经》;凡受持本经、本品,当获无量功德。妙音菩萨品,是说妙音菩萨过去曾供养云雷音王佛,从而得种种神力,现种种身,为众生演说《法华经》。佛陀说完本品,无数菩萨都得法华三昧。
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本品是佛陀解说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因缘;宣说观世音菩萨以种种应身救度众生苦难的功德;并教导众生只要诚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就会以种种神力,救度众生脱离种种苦难。
第二十六、陀罗尼品——本品是佛陀宣说受持、读诵、演说《法华经》者的种种功德,并说药王菩萨、勇施菩萨、毗沙门天王、持国天王及罗刹女众等诵念陀罗尼咒,来拥护受持、演说《法华经》。
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本品是佛陀宣说久远劫前,妙庄严王的两位王子度化父亲的本事(事迹):两位王了曾久修菩萨所行之道,得神力福德智慧。后遵其母净德夫人之命,在父亲面前显示神通,妙庄严王为之感动,即携眷属人等赴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处所,听闻佛法,并以珠璎供养如来。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为妙庄严王授记,当于未来成佛,号“娑罗树王佛”。夫人、二子及眷属都随王出家修道,奉持修习《法华经》。这时佛陀指出,妙庄严王即如今的华德菩萨,净德夫人即今光照庄严相菩萨,二子即今药王、药上菩萨。
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本品是普贤菩萨启问:如来灭度后,如何能得《法华经》?然后佛陀宣示:众生若能成就以下四法,就能得《法华经》。这四法:一能为诸佛护念;二能植众德本(多做、多积累种种功德);三能入正定聚(正定聚,为“三聚”之一,指能断除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并令此性聚集不散。“三聚”指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等);四发救一切众生心等。聆听佛陀宣示后,普贤菩萨于佛前念诵陀罗尼咒,发愿当于未来世护持此经,广令流布,使不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