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本《大耕耘》前言
文/朱海明
翻开沉甸甸的史册,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曲折坎坷的发展史中,曾经经历了多少巨大的苦难,而其中以灾荒和饥饿为最。多少次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人们啃树皮,吃草根,竟至吞食不能消化、致人死地的观音土,最后还出现了“菜人”也就是出卖肉身供人食用的人。如《旧五代史》中记载,灾荒之年“人相食,析骨而焚,易子而食。”多么可怕啊。

饥饿,引起了战乱。而战乱又往往把饥饿推向了极致。唐朝安史之乱中,“睢阳被困日久,城中食尽,罗雀掘鼠;鼠雀又尽,张巡杀爱妾,许远杀家奴,以为士兵之食。”后来许多人群起效尤,献肉身而供军中食用。现代战争,我们困长春、战淮海时,也让国民党军尝尽了挨饿的痛苦滋味而士无斗志,土崩瓦解。军中无粮,军心自乱,古今征战,概莫如此。
当今世界,直到今天,全球仍存在着粮食危机,粮食安全仍是阻碍构建和谐世界的突出问题。有报道说,如果我们中国出现了粮食危机,那么谁也救不了我们,因为我们可是十四亿人要吃饭啊!万幸的是,我们老祖宗早就提出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历史上曾有多少帝王率先垂范躬耕垄亩以昭示天下种地打粮乃人间正道。而我们新中国的几代领导核心又有哪一天忘记过农业这个固国本、安天下的产业呢?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特别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今天。历史是现实的根基,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不能割裂的,尤其是新中国的三农史。正是这悲壮辉煌的历史,孕育了我们这部大背景、大主题、高品位的大型三农史诗电视连续剧《大耕耘》。

当年,在联合国的一次首脑会议上,有人讨好西德总理说:“施密特先生,中国要腾飞,难度很大,因为他们没有好的领导,要是请你去当总理,那中国可就如虎添翼,不得了啊!”施密特一下站起来,把手中的咖啡摔在地上,一脸正色地说:“女士们,先生们,你们要我干什么?你们谁都清楚,德意志有多少人?欧洲有多少人?中国又有多少人?我们德意志联邦聚集一年的粮食又能供中国人吃几顿?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多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换一个党,谁也办不到。”
所以,剧中主人公高大明在三农论坛大会上说:“同志们,大家都知道,十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讲的农业。为啥?就是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啊同志们。为此,我们必须以战略的高度,贯彻科学发展,密切关注民生,把握时代风云,负起政治责任,大力振兴三农,抓好粮食生产,铸造丰衣足食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决不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大耕耘》的片头歌唱得好“早出五更晓啊,晚归月儿弯。耕种锄割下力干啊,四季哪得闲?汗水流不尽啊,粮食堆成山。大小孩伢儿齐欢笑啊,有了吃和穿。皇天与后土啊,万家正团圆。没有咱农夫,谁能活天地间?”
振兴国运民为本,奖励农桑不世勋。历史辉煌传千古,开来继往大耕耘。
审核:醉清风
复审:沈新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