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简介:
董树印,男,中共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射阳县行政审批局,在各级媒体发表各类作品百余万字,数十篇(档)作品受到国家、省、市、县单位表彰奖励,著散文集《岁月留痕》,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

长城“好汉坡”畅想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好汉坡”这个名称不仅刺激,更具诱惑力。我国比较知名的好汉坡有三处:庐山好汉坡、长城好汉坡、武夷山好汉坡。庐山好汉坡的一副对联:“上得此坡真好汉,庐山为你做裁判”,从侧面映衬好汉坡秀险奇特。更具诱惑力的莫过于北京八岭长城顶峰的好汉坡了,因为这里的一块“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取自毛主席诗词名句而得名,倍受中外游客的追捧。
长城为诸侯各国防御之用,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后多个朝代续建;因为东西长城万里相连,又称为万里长城。由于当时朝廷抓壮丁修筑长城,经常有人死于非命,受到民众的反对,至今还流传着感人至深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等民间故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八岭长城在整个长城中最为完整且险要隽秀。特别是位于海拔888米顶峰的好汉坡,尽管这段陡坡很难攀登,但一定是游客的打卡之地。记得那年第一次去北京时,除了瞻仰毛主席遗容、观看升旗仪式、品读故宫,首要任务就是登临长城做一回“好汉”了。
那日随“一日游”团队畅游了一回这座最伟大的古代建筑。随着旅游大巴来到万里长城最有气势的一段——八达岭长城跟前,环顾四周,只见这里关山万重,幽幽白云,长城像一条巨龙奔腾山中,忽而腾空跃起,忽而跌入幽谷。下车步行来到长城脚下,“北门锁匙”四个繁体大字嵌在高大城门洞上方,附近的一处明朝神威大炮台吸引着游人纷纷与其拍照留影,以表不枉此行。
因非旅游旺季,光临长城的游客不算拥挤,我与同行“旅友”跟随导游登上长城,沿着蜿蜒的城头栈道,进军好汉坡。
据导游介绍,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三个部分组成。关隘是长城沿线重要驻兵据点,大多位于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城墙一般高度约7-8米,墙顶栈道可容五马并骑或者十名士兵并肩同行,城墙外侧的垛墙上有垛口和射洞,是守城士兵用以瞭望敌情和射击敌人;烽火台则是长城作为传递军情的重要设施。
听着导游的介绍,仿佛听到这里曾经出现过的拼搏厮杀声,好似看到每一块城砖上都渗透着为保家卫国而牺牲的士兵血迹;虽然青砖构建而成的城墙在风雨霜雪侵袭中已经褪色,但越发变得枯硬苍老中记载着难以磨灭的沧桑岁月,为古老的长城增添了无数神奇色彩。
跟随导游的脚步,“旅友”们全然不顾火辣的烈日照射,一边津津有味听取导游对长城鲜为人知的故事解说,一边目不睱接尽情观赏眼前这座世界奇观胜景。
向北仰望,长城像一条蜿蜒游动的巨龙蟠伏于绝崖峭壁之上,紧紧地缠绕着几座分布杂乱云雾缭绕的山头;分列关城两边高耸入云的八座敌楼遥相呼应,雄壮威武;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下翠岭重叠,花木葱茏,山峦起伏,雄沉刚劲,连绵不绝的北方山势尽收眼底,深色的长城匍匐在青山之颠。如不登临长城,很难想象“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的真情实感。“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相信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见此景色定会不胜感慨,发出如此抒怀怅古。
一路观赏,一路感慨,不知不觉来到了长城最雄伟的景点—“好汉坡”脚下,抬眼望去,扶遥直上的台阶顶端挺立着一尊直插云宵的敌楼,好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威武哨兵,时刻注视着边关动向。
坡陡高险的“好汉坡”没能阻挡游客攀登高峰的脚步。拾级而上,尽管大汗淋漓,“旅友”们仍然兴致不减;经过坚持不懈的攀登,终于征服了“好汉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临“好汉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镶刻着毛主席诗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距其不远处还有一块上书“好汉坡-海拔888米”等字样石碑。忽然想起毛主席诗词《清平乐•六盘山》的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身临其境,才真正体会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真实意境,它不仅仅表达不登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的意思,更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一种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和民族气魄,鼓励人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
一阵凉风从城垛口吹入,丝丝凉意让游人全身的淋漓大汗顿时退却,爽快极了。耳边突然飘过《万里长城用不倒》的雄壮旋律,眼前仿佛浮现出无数先烈为民族安危和复兴而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感人画面,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顽强精神顿觉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