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意义非凡的老铁路,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今年7月1日,是纪念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的喜庆日子。
晚春的重庆,阳光明媚。4月19日下午,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关工委重庆分会,应集团公司打造“成渝铁路‘老物件’教育基地”通知精神,在重庆北站综合楼11楼会议室,召集成渝铁路沿线11家基层站段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和秘书长,召开座谈会,落实“关于打造新中国成渝铁路文化教育室收集老物件”筹备工作,组织老铁路人寻根溯源,寻找成渝铁路老物件,以此纪念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激励一代代铁路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949年12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委邓小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西南局常委办公会,作出“兴建成渝铁路”的重大决策,毛主席当即批示:修建成渝铁路!
成渝铁路,1950年6月15日破土动工,1952年7月1日建成通车,全长504公里,成都出发,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荣昌、永川、江津、九龙坡,终到重庆(菜园坝)62个车站。
通车典礼在成都和重庆同时举行,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长滕代远亲临剪彩,命令首次列车由重庆开往成都!
风雨70年,弹指一挥间。成渝铁路从通车时的解放型蒸汽机车牵引的201次“站站停”绿皮慢火车,全程运行15小时20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天开行的307/8次快客,全程运行12小时。
夜间开行的305/6次快客,全程运行11小时55分;90年代夜间开行的95/6次直达特快,全程运行9小时29分。
动力机车,经历了从上世纪50年代,蒸汽机车牵引的绿皮车;到70年代,内燃机车牵引的绿皮车;80年代中期,实现电气化铁路,电力机车牵引的客货列车;90年代中期,电力机车牵引的全列空调红皮车。
进入21世纪,随着成遂渝、成渝高铁的开通,“和谐号”电力机车牵引的动车组,改走成遂渝、成渝高铁线路,取代了成渝铁路开行的大量旅客列车。
列车信号,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煤油灯照明的色灯信号;70年代,电灯照明的色灯信号;进入21世纪,色灯自动信号。
工务道班,经历了50多年的人工更换轨枕,人工清筛道床,人工道镐捣固,到今天的机械化更换轨枕,机械化清筛道床,红外线操控起抜道量,捣固车机械化捣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渝高速公路的开通,成渝高速大巴的滚动开行,成渝铁路客流骤降,原有开行的部分旅客列车停运,减少运行班次,到21世纪新建的成遂渝准高铁和2015年底,成渝高铁的建成开通,重庆西、重庆北、沙坪坝密集滚动开行的成渝动车,全程运行时间,由老成渝铁路特快列车的9个多小时压缩到1小时左右,彻底取代了老成渝铁路和滚动开行的成渝高速大巴。
1992年6月2日至6日,成渝铁路经四川省、成都、内江、重庆三市文明办,成都铁路局、成都、重庆铁路分局,联合检查验收,建成四川省首条“安全、畅通、优质、高效、净绿、文明”的文明铁道运输线,为庆祝成渝铁路通车4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成渝铁路虽然淡出往日的喧嚣,但它作为新中国第一路,代表着新中国铁路从建国初的3万公里,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快速发展到今天的15万公里,其中从无到有的高铁里程达到4万公里,成为泱泱大国4张靓丽名片之一走向世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告诉人们:成渝铁路的修建,经历了满清时期“川汉铁路”的构想,到民国时期的动工修建,因抗战而停修的漫长历史,到新中国建立后,川渝人民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肩挑背磨,仅用2年时间修筑而成,它的建成通车意义非凡,激励着一代代铁路人不忘初心,为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第二个百年“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战略目标,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目标,砥砺前行。
到2025年,伴随在建中的渝湘、渝昆高铁、成渝沿江旅游铁路改造、菜园坝高铁站及综合枢纽工程配套建设完工开通,将来的老成渝铁路,它将再次展现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