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黄里
文/杨江海
黄里地盘不算大,名气却不小,且历史厚重。千阳、凤翔、陈仓三县接壤之地,黄里遗址为千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次知道有个叫黄里的地方,那还是1971年的时候。因修建冯家山水库,黄里公社任家湾大队的父老乡亲,舍小家为大家,顺着千河两岸移民搬迁,重新安家。我们村子这一年,一下子就接纳了18户123名社员,而且都姓任。这些祖祖辈辈在黄里生活的人们,经常念叨他们的老家有山有水有良田,有瓜有果有菜园。我们的村子地处千河南岸,自然条件还算不错,但故土难离,移民们时时刻刻都在牵挂着黄里这块令他们魂牵梦绕的老家。
1973年春,我在千阳中学上高中。那时候的高中,是春季班;那时候的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我们曾经去县动力厂学工,吃驻在厂里,跟工人师傅学习铸造技术;我们去学农,在段家湾村参加农田基建劳动;我们去学军,从学校出发,沿着千河流域,步行去冯家山水库建设工地拉练。记得走了一段路程后,经过一处残垣断壁的村落。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路,类似街道,大多的建筑物已经拆除,有几辆马车正在装运,印象最深的就是人们十分费力的把一块块雕刻精美的石条搬上马车,准备运走。带队老师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小有名气的黄里老街。
抬头张望,周边环山,像个小盆地。举目远眺,千河水由西而来,川流不息。田地平坦,农田荒芜,看不到生长的庄稼。一座荒凉破败的寺院,想当年一定很是气派,可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模样。听师生们议论,这里就是《两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归来晾经的地方。想着这块风水宝地即将成为泽国,心里头也沉甸甸的。

冯家山水库是陕西关中最大的蓄水工程,1970年动工兴建,1974年下闸蓄水。这座由“钢小伙”“铁姑娘”“铁老汉”共同创造的人间奇迹,这座用“枣木方”“钢丝面”以及千家万户的锅盔和干粮堆积起来的宏伟建筑,这座汇集了几代人的鲜血、汗水和泪水的历史丰碑,淹没的是千阳最好的农田。千阳不是受益区,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库区村民移居他乡,有的后靠上山。随着蓄水位的不断上升,有的还移迁了好几次,黄里人民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古黄里从地平线上消失了,但黄里的美誉仍在。大禹治水曾经在这里挥斧“导千入渭”,秦皇汉武巡幸雍陇从这里经过,先贤燕伋赴鲁求学从这里“三出三进”……黄里任家团庄任金铎,自幼习武,清末中武生员,年长入红帮,接同盟会指示,召集帮会兄弟,竖旗黄里,响应革命;任家湾人任世忠,省第二届议会会员,参加革命军和同盟会,以西路宣慰使身份宣传革命,维护地方秩序和民众利益……他们的行为载入史册。
还有,解放大西北,彭德怀司令员在任家湾召开军事会议,制定战略战术。千阳解放,人民当家作主,改天换地。黄里公社光明大队党支部书记石太,1957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黄里村妇代会主任白烈烈,1960年5月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社会主义文教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还有,在党政机关、教科文卫领域,不乏报纸有名、电视有影、广播有声的优秀人才。
黄里人杰地也灵。黄里地名的由来有多种美好的版本,黄里设过里,设过集和铺,设过管理区和乡,设过人民公社。这些年,不少开发商、企业家青睐黄里,意欲打造旅游小镇;立足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起了具有异国风情的百花园;矗立“黄里古镇”大牌楼,为湖光水色增添了厚重气息;修建西秦风格、徽派建筑的民居,颇有水韵江南之感;栽植成片葡萄园,让游人体验采摘乐趣;盘活闲置资源,建造黄里研学基地;强化库区环境整治,守护一池清水……

如今,崔家头镇以推进生态农业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新的突破口,正在打造集观光农业、古镇复原、红色基地、村史馆建设为一体的农旅综合试验区。今年,在千河北岸种植300多亩油菜,配套建设黄里人家农耕示范园,形成“湖光山色,暗香疏影”的生态画卷,“千湖油菜花海”暨千阳赏花节启动仪式在黄里隆重举行,成为千阳县又一“网红打卡地”。
百亩油菜金黄,千湖连绵数里,这就是新时代的黄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