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钱万平
朗诵:李莉(茉莉芬芳)
一个人读书最好的时光应该是七八岁到十七八岁这个阶段。可惜我在这个阶段,由于所处的时代以及家庭的原因,是处于没有书读的境地的。那时候偶尔得到一本前后都脱落页码,不知道书名的小说,都要连夜去看,第二天好还给人家。往往大半夜过来,鼻孔里都是煤油灯熏得黑乎乎的灰。

记得我当时读得最从容的是《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因为当时这套书是“红宝书”,每个人家识字不识字的都发一套,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有个集体供给的木头做的台子,把这套《毛泽东选集》整齐地摞在上面,称作“供红宝书”,这个台子也叫“宝书台”。

大约十来岁的时候,当我意识到这台上放着的是可以“读”的书时,便爬到高处,把这红宝书拿下来,掸去上面沉积的灰尘读起来。我现在还清楚得记得第一卷的第一篇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里那些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说实在我是根本弄不懂的,但是由于可以反复看,让我一是认识了不少字,而是知道了许多成语,这也叫“东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吧。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华书店卖的书多起来了,我们当时真是兴奋异常。记得我和伙伴们曾在东大街的新华书店排队等着开门买书。那队伍现在模模糊糊地记得排到旁边的五金商店。等排到自己可以买书,根本容不得你从容选择,那是遇到什么书就要买什么书,不买就拉倒,好像还限每人只能买三四套。记得我当时买了一本《悲惨世界》,一本狄更斯的《艰难时世》,还有一套《唐宋诗举要》。这种排队买书,类于近日抢购生活物资的盛况估计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好不容易买到的书,按道理应该好好珍惜,去把它读完消化,成为精神营养或力量。可惜,读了《悲惨世界》,颠覆了我固有的好人坏人的认识,觉得冉阿让这个人物在我们这块土壤上不可能出现,沙威在我们的周围虽然存在但不可能达到那样的认识而了结自己,再加上外国的人名字数多且拗口,不容易记忆,故事情节也不像我们中国说书的那么一环套一环,紧张刺激,终究失去了兴趣。那本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好像就没有看完,后来连同那套《悲惨世界》已经记不得是被哪位朋友拿走了还是捐出去了。

倒是那套《唐宋诗举要》一直在我的身边,至今还不时眷顾。说实话,这套书虽然伴随我几十年,但并非“书卷多情如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多数时候只是作“秋日团扇”。形成这种局面,这一方面与书的性质有关,一方面也与我的生命轨迹相关。
因为虽然从唐诗宋词里,我可以足不出户地领略祖国山河壮丽,气象万千;可以零距离地感受志士仁人的豪气干云,悲天悯人;可以赐予我甘腴滋味,芬芳之佩,但毕竟要首先承担起养活妻儿,侍奉双亲的小人物使命。
即便是这样,我还是觉得这套书与我来说,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它伴随我半生,虽然经历了“听雨歌楼上”,“听雨客舟中”,如今已经进入了“听雨僧庐下”阶段,但它让我在传统诗词精美的滋养下向往着真,向往着善,向往着美却是狐死首丘,代马依风的。


作者简介:钱万平,淮安市诗词协会办公室主任,《淮海诗苑》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
朗诵者简介:李莉,网名:茉莉芬芳,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理事 ,声动淮安阅读会总艺术顾问;资深播音、主持、编辑、记者,在省市级广播电视台工作四十一年,任新闻部副主任,负责主持人节目的编导策划,职称主任编辑。新闻、主持类专题节目,荣获中国记协颁发资深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证章、淮安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作品多次荣获中央、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党百年大庆荣获“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