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来自味觉上的思念,无论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少年,即使乡音变了,但对家乡的美食仍会有无限的眷恋和追忆,这也许就是咱河南人“好这一口”的历史渊源。也是全国各地人们对家乡味道菜肴的钟爱能从味觉上得到满足,并且永远无法忘怀和难以割舍的味蕾上得以享受的记忆符号。
豫菜文化来源广泛,品牌品种众多,提到豫菜中的水席文化,首先,让人们想到的就是始于盛唐时期在洛阳一带流行至今的特色传统名宴——洛阳水席。那么,平顶山市湛河区的曹镇乡在后唐期时期也属地于帝都洛阳的汝州府管辖,属于洛阳水席饮食文化从唐朝古都洛阳向宋朝帝都开封传播过程中的连接地带。具体曹镇水席如何得名且盛行至今?这里还有个与曹娘娘有关的美丽传说。
据当地史料记载,曹镇水席始于北宋,虽历经几代宫庭御厨的改良创新,但水席的是前八件凉菜、中八件热菜、后八道汤品共24道菜品精心搭配上桌时流水作业的制作工艺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水席中热菜部分皆有汤水搭配,开席前先上八个冷盘做下酒菜,中间贯以八个中件热菜,后续有八个扫尾汤,还搭配有4个面点。开席先上八个冷盘属下酒菜,四个面点是酒前垫垫底,随后的八个热菜荤素搭配,甜咸酸辣兼而有之。因古代八仙桌面积有限,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般端上桌不断更新,因此才叫做水席。那么风靡平顶山的曹镇水席的历史由来,相传是因为北宋时期曹镇当地出了个曹娘娘把当地水席带入宫中成为宫庭宴席,身价倍增的曹镇水席还有一个优美的历史文化传说故事。
曹镇水席的非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王学勤介绍说,据曹镇的老辈们讲,在北宋时期宋真宗皇帝听从天师观天象为自已选妃,就钦招了咱们曹镇的一位曹姓女子入宫并册封为贤妃——曹娘娘。曹娘娘虽很受恩庞,但因思念家乡心切,虽然面对宫庭的美味佳肴也不思茶饭,后来宋真宗就恩准她可以回乡祭祖探亲。 当地的叶县县令听说曹娘娘回到了家乡,就命厨师用当地有名的食材以及大沙河(现在的白龟湖水库)里的鱼、虾做菜品和汤品,为曹娘娘做了一桌子丰盛菜品,有凉菜,有热菜,也有汤品。曹娘娘品尝后很是喜爱,就命人把食材和菜谱带回了宫中,宋真宗吃完这种水席后龙颜大悦,连连称赞曹镇水席也称得上是宫廷水席。所以后来在当地民间流传开来沿袭至今,直到现在我们当地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办宴席也要用这八大件流水席宽待宾朋。
出身于湛河区曹镇乡邢铺村的曹镇水席非遗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学勤自幼跟随其祖父学习烹饪技术,特别是对有着八大件水席美誉的烹饪制作工艺有独特的钟爱和研究。他于1998年就自筹资金在曹镇乡邢铺村建起了曹镇水席楼,并注册了曹镇水席工商标志。特别是王学勤拿手的姜汁莲菜、糖醋鱼、小酥肉、粉蒸排骨、八宝米饭、烧蒸扒鸡、干炸窜条、娘娘宫庭点心等多次被评为鹰城美食推介和顾客必点的招牌名菜。其荤素搭配,食材地道和用料讲究的独特美味吸引着市区及周边乡镇的众多食客驱车几十里慕名前来品尝。
十年培育和浇灌,终得芬芳春满院。2017年,王学勤为了响应湛河区发展旅游饮食产业文化,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号召,又发起成立了湛河区水席饮食文化研究会,并当选为会长。2021年又被平顶山市企业家联合会餐饮专业委员会推选为副会长,以师带徒传承曹镇水席文化。利用湛河区曹镇乡离市区近交通发达且有着“鹰城小江南的鱼米之乡”之美誉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众多从事水席餐饮业的人发家致富。如今曹镇乡的平桐路两边风景如画饭店林立,曹镇水席为主的餐饮产业又成为乡村振兴和发展乡域旅游的一道靓丽的饮食文化风景线。
今天的曹镇水席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从原来的24道宫廷御菜的八大件,可以简省到六大件和四大件,水席的衍生品蒸碗系列、汤品系列曾占据百姓餐桌文化的一席之地。甚至三、两个好友约起来以及年青恋人欢乐小聚而推出的曹镇水席两大件也在鹰城大小饭店做为主菜流行开来。曹镇水席已经成为平顶山当地一张餐饮文化名片,风行到全国各地形成具有平顶山风味特色的独特餐饮文化品牌。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因此,曹镇水席今年申报成为平顶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仅是推广曹镇当地的水席餐饮产业,而且带动其他类别餐饮业和产业链条繁荣丰富多业兴旺。更重要的是能传承发扬这样一部饱含历史文化印记的曹镇水席餐饮文化品牌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和长远发展前景。(平顶山市广电融媒记者刘景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