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光阴似箭,日月穿梭,我最敬爱的爷爷离开我们已经整整55年了。每当想起爷爷那慈祥的面孔,都会随时触动内心尘封已久的往事,那是内心深处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和思念。爷爷那勤俭持家,敢于担当的主人翁精神,农活技能无所不通的良好口碑,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关爱晚辈的诸多事迹,都历历在目,或铭刻在心。
我家住在河南省宜阳县白杨镇刘庄村,爷爷周大山出生在1890年,在那战乱年代,爷爷不甘心贫穷,长年开垦和扩大农田,建造水口石堰,改滩地变良田,自己打粮多,邻家也受益。每年农忙时期,不但把牲畜和农具借他人使用,而且还主动协助无劳动力的困难人家播种收割,赢得全村大家的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为了我们全家十一口人的生活,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盛夏,到村南的顺阳河边, 村北的黄土坡上,杂草丛生的坟地去开荒种植玉米和高梁。庄稼成熟时期,爷爷就搭个草庵子睡在野地看守,有时碰到雨天,爷爷盖着被雨水淋湿的被子,忍受着冷冻和潮湿,也舍不得离开,以确保用汗水换来的成果免遭家畜毁坏。
曾记得1961年冬天,爷爷红着眼睛对我们兄弟五个说:“看到你们穿衣破旧,走不到人前,我心里就着急难受”。从那时起,爷爷靠着自己的农业技术帮助别的人家犁地、耙地,以此换点白粗布。经过草木灰浸泡坑染,逢到过年时给我们弟兄几个添件衣服。后来,随着全国形势的好转,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家也盖起了新房,开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爷爷终身务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既是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技术能手,又是民间副食加工作坊的能工巧匠。凡是爷爷负责包片的田间地块,从管理到收割,他都能做到精耕细作,颗粒归仓,为大家做出榜样。特别是夏季收割麦子时,大片小麦焦黄在地,心急如焚的人们都是用传统的镰刀收割。但爷爷却用罕见而古老的钐刀收割麦子。爷爷是我村仅有的钐麦高手,他用长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熟练地掌控着钐刀、麦绰、网包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其速度和效高出传统镰刀收割的十多倍,为当时农村生产队的夏季抢收抢种赢得了宝贵时间。
最令我们弟兄几个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是爷爷长年被村里干部和群众推荐为管理麦场的场长。因为爷爷当场长有责任和担当,有多年的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他爱场如家,不会让一粒粮食丢弃。他常说:“当场长不仅要确保粮食颗粒归仓,还要保证把脱粒后的麦秸垛好垛,因它是维系全村牲畜生存的头等大大事”,最后,麦场打垛的重任就又毫无疑问地落在了爷爷的肩上。打垛时,他采用的办法是麦垛下边二十公分用麦糠和麦秸分六层垫底,麦垛上边十五公分用麦糠和麦秸分四层覆盖,最后用麦糠和出的泥巴在锥体部分抹上3-5公分厚度,以防雨水浸透。这样垛出来的麦垛不管是圆形还是方形,都能经得起连阴雨的考验,确保全村牲畜有足够的草料喂养。

伴随着农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爷爷开办石磨作坊的技术也更是技高一筹。他用石磨把红薯加工成粉面,再用手工技术把粉面加工成粉条,让本村父老乡亲和邻近村民都能吃上成色自然、口感筋道、无污染环保的优质粉条。除此外爷爷还能用我家石磨作坊把黄豆加工成豆腐。他选用自家配方,摒弃用石膏点豆腐的传统方法,采用红薯粉浆点豆腐的独特方法,做出的豆腐鲜嫩好吃,令全村人赞不绝口。那时候,不少的外村人也多起早到我家订购,其中白杨镇上的一位蔡姓老师,吃过我家的作坊豆腐后,还给爷爷赠送对联一幅。上联是:“石磨旋转,涌出滔滔玉液”;下联是:“铁锅沸腾,凝成块块银砖”。横批是:“鲜嫩浓香”。

在旧社会,爷爷没有进过正规的学堂,只是经别人介绍到一家私塾当过两年旁听生。机会来之不易,爷爷倍加珍惜,因他学习用功,记忆力强,所以直到晚年,儒家的经典名句他还能背诵许多。爷爷常用北宋真宗皇帝赵恒《劝学诗》中的“书内自有黄金屋,书内自有颜如玉,书内自有千钟粟”名言激励我们弟兄几人刻苦读书。他还用我们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鼓励和希望我们弟兄五个将来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为保证我们弟兄几个不辍学,有进步,爷爷严格规定全家俭省节约。我们家做到了长达二十年不吃肉,不粘葱韭姜蒜。每年新学期开学前,爷爷常常是背着节约的粮食,挑着还没长成熟的萝卜、红薯到白杨的集市去廉价出售,提早把书钱学费都交给学校的老师。为把我们弟兄五个培养成有教养、有文化、有抱负的优秀人才,爷爷在白天不辞辛苦地出没在田间地头。到了晚上他还坚持陪着我们弟兄几个坐在一个小屋子里,围着一张小方桌,趁着一盏昏黄的煤油灯温习功课、背书写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爷爷用一辈子的心血和汗水,没黑夜没白天的忙碌操作。他爱家敬业,他把满满的爱和至真的情全部给了我们,使我们弟兄五人从小学读到初中,从初中又升至高中,最后又都参加了工作,成为国家的干部、军人、职工和教师。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党的培养和教育,更得益于爷爷一生口中有德、心中有善、行中有爱的言传身教。他的美好品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永远激励着我们兄弟五个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忠于职守、砥砺前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当好公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周书森,男,1947年7月生,现年75岁,1965年毕业于宜阳赵保三中,退休前在宜阳县水利局工作。

主播简介:玉华,本名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爱好广泛,尤喜播音、唱歌、旅游等,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
(责任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