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哪里去了
文/刘亚学
蜥蜴是什么,小时候我不懂。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蜥蜴是马蛇子的学名。
儿童时代,有一次,父亲偕我到城南田地看庄稼长势,恰好路过一处井坑子,这是五十年代末期,为了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实行打井灌溉农田的产物。因为无法保证每眼井都能出水,留下废弃的井坑子是历史见证。
刚刚走近井坑子,我忽然发现很多小型爬行动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逸。只见它们个个长有四条腿,一个长长的尾巴,头部呈三角形,全身褐色,很有隐蔽性。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它们。我追赶着,嬉戏着,毕竟我的脚步大,竟然有一只倒霉蛋被踩断了尾巴。与其说是我踩断的,不如说它本能地舍弃掉的。我有很多不解,问爸爸这是什么动物,遇到危险为何会主动弄断尾巴而逃命。爸爸告诉我说,这类爬行动物叫做马蛇子,有一种特殊的逃生本领。当遇到危险情况时,它会舍弃尾巴,逃之夭夭。我打破砂锅问到底,马蛇子尾巴断了还能活吗?爸爸继续说,没事的,马蛇子是长虫(蛇)的小舅子,尾巴断了,长虫(蛇)要给它接上,于是便恢复了原先的模样。
马蛇子被我哄跑了,我百无聊赖,蹲在坑边抠土玩。抠着抠着,奇迹出现了。几枚白色的小蛋出现在面前,我甚感诧异,问爸爸这是什么动物下的蛋。爸爸说,这就是马蛇子下的蛋,孵化以后就会从蛋壳里爬出小马蛇子来。我听后越发感到恐怖,生怕小马蛇子脱壳而出。
盛产马蛇子的地方除了城南井坑子以外,还有一处叫做老西坟的地方。
在工分时代的夏天,我和社员们一起到坎下进行锄草劳动,每当路过老西坟的时候,都会惊扰马蛇子,搞得它们仓皇而逃。踩马蛇子尾巴成了我们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几乎每天都有马蛇子在我们脚下不幸遇难。可能是因为它们面目可憎,没有食用价值的缘故,摧残、祸害它们毫无负罪感,一直认为它们死不足惜。
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活动愈加频繁,对马蛇子危害不断加重,由濒危发展到了绝灭。在马蛇子司空见惯的岁月里,对它们毫不客气,不珍惜它们的生命,对物种多样性问题认识模糊,严重缺失。如今见不到马蛇子了,方知道保护物种的极端重要性,开始怀念能够舍弃尾巴逃生的马蛇子来了。
可怜的马蛇子,尽管你有逃生的特殊本能,但是仍然没有逃脱绝灭的悲惨境地!
当年的马蛇子,学名叫做蜥蜴的动物,你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应当反思。
作者简介
刘亚学,长春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写作出版6部文学书籍,有文学作品自选集《金秋情》;游记散文集《梦境徜徉》;自传体散文集《天命者的白驹》;诗歌集《满仓金诗》;长篇小说《天下狼烟》《风雨彩虹》。在北方都市文化今日头条连载长篇小说《白老婆传奇》。创作、拍摄微电影《嘎嘎敏养兔沉浮录》,在优酷视频网上播出。此外,在省内外文学微刊发表作品百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