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尺讲台一枝笔,红心一颗育桃李”。在我近70年的人生旅途中,我曾经有过15年的教师生涯,尤其是10年的民师岁月。回首往事,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和自豪。
退休后,我在怀旧心理的驱使下,多次回到老家白杨,走近阔别40余年的学校旧址:白杨小学、白杨镇中、白杨镇中东院区,去寻觅旧日时光。而今,昔日低矮的毛坯墙房屋早已不见了踪影,代之而起的是高屋华堂,靓丽光鲜的现代建筑。但往事如烟,历历在目,抚今追昔,让我的思绪飞呀飞的老远老远……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刚从高中毕业的我,被抽到白杨镇大队专案组,专事批判稿的写作。早就对批判乏味的我,其实有个小小打算,借机和镇干部接近,有机会弄个民办教师当当。一次会后,秘书杨俊和问我们:“你们有啥打算?总不会呆在这里一直写稿吧?”这个你们,指的是同时抽到一起的苗六生、牛五须和我。我毫不犹豫的说:“批判组要事不多,叫我们去当民师算了?”果不其然,半个月后,杨秘书笑着对我说:“遂你心愿了,去当个好老师吧!” 自此,我开启了十年民办教师的生涯。
民办教师既是农民,又是老师,与“公办”不同,是以挣工分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民办性质的老师。 民师是上个世纪,国家正处于极端困难时期,经济落后,人才缺乏,社会发展所需,教育事业需求的情况下的特殊教育群体。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民办教师发挥了重要作用。白杨镇中那时教师有近百人,公办只有区区一二十人,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他们撑起了这片教育蓝天。所以,在那时,民办教师的出现,缓解和扭转了师资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夯实了农村教育的根基,为之后繁荣昌盛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个年代的农村,在家长和学生眼里,考上小中专就算吃上了“皇粮”。因此,在10年民师生涯中,我有幸和其他同事如郭栓邦、冯文学,还有我们尊敬的贾惠英老师一道,在白杨街村办高中,在我执教并当班主任的班里,和同事们一道,加班加点,呕心沥血,狠抓教育质量,希冀有朝一日,“乌鸦”群里出凤凰,皇天开眼,考出一个中专生来。所幸天不负有心人,白杨镇中有史以来开天辟地考上了一个学生,那就是至今仍和我们藕断丝连,没有中断过联系的李威武同学。

民办教师的农活,几乎都是在课余时间干的。白天抓教学,课时和公办一样,排得满满实实,抽出空档就往农田里跑,辛苦可想而知。我们年轻一代的民师们,没有过多的拘束和教条,农活急的时候,也会抓学生们的“公差”,叫他们去帮老师干点“私活”。可这一点,学校里三令五审,是绝对不允许的。大集体时,因我们家里人多(13口人),俩个叔叔常年在外,是个长年欠工户,每年每年,都要欠下生产队里的粮油款(工分折扣后的款项)。土地承包后,大家分成了三个小家,我家有地没劳力,田里用不上工,施不起肥,庄稼都比别人家的差,粮食收入少,全家没钱花。再加上邻居同事间的红白事,人情往来,一点都不能少。家庭负担压得父亲和我抬不起头来。虽然我当了民办教师,刚入校的前两年,我们三人顶一个民师指标,每人每月2.5元。之后逐年增长,每月5元,7.5元不等,一直到民师长工资了才挣到12.5元,这已经是到第八、九个年头了。这点工资,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何况,我还是一个比较贪吃、贪买图书之人,每月向家里交的钱少之又少。繁重的教学工作和家里没完没了的农活,累得人直不起腰,喘不过气来。我一直处在辛苦和劳作中,心理压力也很大。
但有一点,无论多苦多累,无论严寒酷暑,风风雨雨,我从没有耽误过学生们一节课。是责任心使然,是工作岗位的使命担当使然。总之,虽然薪水微薄,但在民师生涯中,我却没有因生活低沉过退缩过。因为我知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生们可值得信任的引路人。你可以做得不好、不尽善尽美,但绝对不允许你不做!“凡欲为师者必先为人,凡欲为人者必先立身”。我既然选择了民师,也就意味着踏上了一条艰苦而高尚的人生之旅。“毕竟十年寒窗苦,换来人生二斗粮”了,既然执起了教鞭,走上了讲坛,当起了“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的园丁,那就要恪尽职守,对得起这个称号。所以,这10年间无论教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还是村办高中一、二年级随班上,年级、班级年年调,但我从不偷懒耍滑,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来。
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泥瓦房,课桌是师生们用黄泥巴堆砌的,同学们就是在“泥巴桌子泥巴墙,室内昏暗油灯黄”这简陋而艰苦的环境中读书学习,汲取知识营养的。我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前夜,心潮起伏的坐在案桌前,挑灯夜战,精心备课,力争为学生们讲出一个精彩,留下一个好印象。翌日清晨,我狼呑虎咽地吃了饭,夹着课本,踌躇满志地向教室走去。上课铃声响了,我走上了讲台,怯生生的我故作老成的注视着几十双渴望的眼睛,“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下!”此时,我感受到了初为人师的自豪与骄傲,自信与幸福!俗话说“醉过方知酒浓”,面对几十张童真无邪的面孔,我才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含义:在三尺讲台上,不管你是公办或是民办,教师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他们怎样去为人处世,怎样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可造之才?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我暗暗锚定了决心和目标。

在学生眼中,我是老师,可我却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我今年69岁,可我教的首届学生中,到今年65岁、64岁、63岁、61岁的都有,属虎的今年60岁的是大多数。我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土包子,很少去县城,很少轧过马路,住过高楼,更没坐过火车、飞机和轮船,甚至都几十了连自行车都不会骑。学校,家里,地里,三点一线,按部就班,靠的都是步行。视野狹窄,知识面不宽,咋在教学中弥补呢?揣度再三,我把课堂搬出教室,在田间地头现场授课,让学生触景生情,提高摹写状物能力和写作水平。春季里杨柳吐翠,桃红李白,鸟语花香,绿油油的麦田望不到边;夏季里,榴花似火,麦浪滚滚,遍地鎏金,池塘中蛙鸣虫叫,芙蓉出水;秋季里,金风送爽,谷豆溢香,硕果累累;冬天里,松柏苍劲,修竹叠翠,梅花芬芳,瑞雪漫舞,冰挂如玉,银装素裹。春夏秋冬,四季各异,景色妖娆,妩媚万千,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让学生们在四季更迭中,时不时的安排学生们去野外听听课。在感受中心旷神怡,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对人生目标的憧憬和向往,是弥补农村学生视野局限性的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当然,学校不定时的劳动课,我也带他们脱过坯,做过砖,拣过羊屎蛋,割过黄佩草,也上过水库,修过大寨田。时至今曰,我认为这种付出是值得的,没有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却造就了一批有担当、敢作为,肯吃苦,乐学好钻的一代又一代,我觉得由衷的自豪和骄傲,满满的一个舒服!

“未觉池前春草梦,阶前梧桐已秋声”。日月更迭,斗转星移,十年民师过去了,风风雨雨,艰难困苦,终于换来了喜悦和幸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金秋时节,我终于由民办转公办,发生了人生的第一次蝶变。如今,当年的学生早已是“雏凤高飞”,成家立业,事业有成。他们有的从政,有的参军,有的经商,有的上了大学,当了教师、教授,有的当了工人,更多的是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他们各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辗转过四季,转辗过人生,转辗着也到了退休年龄。
十年民师岁月已成为历史,但那是我曾经的荣耀,难忘的记忆。至今,我仍然深深地记得,不曾也不敢遗忘。

作者简介:蔡宁武,男,1953年生,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早年从事教育和新闻报道工作。曾在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河南电视(电)台、洛阳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发表新闻稿件许多篇,著有《昨夜星辰昨夜风》。

主播简介:玉华,本名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爱好广泛,尤喜播音、唱歌、旅游等,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