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桥往事——青年筑梦
文/杨家驹


“修桥啦!崇信要修大桥啦!”1975年春,这个让人热泪盈眶的消息,一夜之间传遍了县城大街小巷,传到了乡间地头。
一群田野里耕作的年轻小伙子,听到这个消息,原本疲劳的身体仿佛瞬间打了鸡血。
“修桥是神圣的,我要去修桥!”在这份荣誉面前,铁的信念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
信念就是集结号,热血青年怀着昂扬的斗志,一头扎进“青年建桥突击队”激烈的角逐当中。崭露头角的人,微笑着在全村人的瞩目下背起行囊,走出大山。
“栓子!绝不能给咱们村丢脸!”老村长的嘱托不时在耳边回响。“你老人家放心,我绝不会,给咱村丢脸。”这是每个人都承诺过的,此时却在心头响起。前路美好的憧憬,忽然添了几分忐忑。
很长一段时间沉默后,一条长河慢慢出现。“到了么?”众人停下脚步,望着古渡口波涛汹涌的汭河,心仿佛一下子敞亮开了。
“河,快看河。”很多人激动的叫了出来,这些青年中有的是第一次见河。
青年们齐齐远望,但见那奔腾的汭河就像一条巨龙卧在河床,断了南北。也不知添了多少乡愁,种下了多少离殇,让多少文人骚客吟诗诉肠。

在汭河上,建一座大桥,是崇信几代人的梦想。
明天,这个梦想将由他们筑建。
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也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放心吧!俄们必将不辱使命。”他们豪情被彻底点燃。
“指挥员来了。”众人回头,几个中年人微笑着走来。简单的几句家常问候,青年们心中已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
登记,扎营。傍晚时分300多人组成4个建桥营,战士们住上了河边帐篷或寺沟、梁坡村附近土窑,吃上了白菜、萝卜、洋芋、面条、馒头。
“顿顿有白面吃,很不错了。”战士们中很多人是吃着窝头长大,现在能吃上白面,心里自然美滋滋的。
吃饱喝足,是时候美美睡上一觉了,明天,他们要用最好状态,打响修桥筑梦战。
...
天亮了,汭河两岸,人山人海。
一串串鞭炮,霹雳啪嗒地响起。
“我宣布,崇信县汭河青年大桥现在动工。”剪彩的仪式,简单质朴,战士们心中的热血却已激昂。
“我们来自不同的村落,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名字将深深刻在这座桥里。”
战士们拿起铁锨䦆头,拉起架子车冲了上去。
最好的钢,就要用在最好的刀刃上。
他们就是最好的钢。
不管前路,有多少风雨、险阻,他们终将披荆斩棘,争得凯旋。
他们舞掀扬镐,架子车来回如梭。他们汗水似雨,滴落在密集的车辙里。
他们站在冰凉的河水里,围成一座人墙,把那湍急的河水赶向一旁,只为一次次夯实桥基。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指挥部里大喇叭奏响了《长征》歌曲。
嘹亮的歌声里,巨大而笨重的拱梁被数百人生生吊上天空。
...
一座座拱梁高高挂起,青年们手上已磨出水泡,但他们望着巨龙脊背上的这那座桥梁,深深地笑了。
“架起来了!”这一声呐喊里,难掩太多喜悦,太多辛酸。
不少人望着那座147米长的长桥流下了泪水。
“我们没有辜负,全村人的期望。”哽咽的声音里包含了太多感动,他们知道:
从此,北山寺的佛不在孤寂。
从此,锦屏山的鲜花不再只为南赏。
从此,南北不再有乡愁。
从此,骚客不必诉离殇。
只是,桥有了,路呢?敢问路在何方?
要知道这座桥要沟通的不仅仅是汭河南北。
它可是崇信乘龙腾飞,通向外面的一条纽带。
没有一条康庄大道,崇信这座站在巨龙肩膀上的城,焉能腾飞?
“修路,对!修路!”说干就干,青年们鼓足干劲,撸起袖子加油干。
那一辆辆伤痕累累的架子车,跑的更欢。
一辆辆架子车装满了沙土。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青年们用这一辆辆架子车,生生垫出了一条长路。
当长路连上大桥,竣工的讯号响彻汭河两岸。

两岸人们激动的在桥上来回奔跑。
这时,青年们卷起铺盖,准备凯旋回家。他们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的身影慢慢消失,背后的这座大桥却雄姿昂扬,那条长路上行人如梭。
他们的名字深深刻在桥和路里。
崇信汭河青年大桥!

崇信青年路!
笔者的话:2018年4月份,我跟着单位领导采访了县上一位见证过汭河青年大桥修桥全过程的刘姓老人。
采访过程中,刘老句句生辉,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幅幅史诗巨画。比如青年们在接受选拔前的忐忑,选拔后奔赴县城的悸动。在烈日下光着膀子,汗水布满双脸依旧笑容不减。架子车一辆一辆撵过的车辙,河两岸高高筑起的河堤。指挥部里大喇叭,播放《长征》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等。
这些画面里处处透着崇信老一辈青年精神,让笔者深深震撼,因此便萌发了写一篇作文纪念他们精神的想法。但当提起笔来,却十分乏力,若单纯去写,文字难免有些枯燥乏味,因此特意尝试新的写法,但新的写法又显得有些刻意夸张,这样反而落了下乘。
这么一来,这篇作文便显得有些失败。但凡事有两面,若换个角度去看,一则笔者初心是好的,为了纪念他们精神,文字虽然夸张但却充满真情,二则写文又纯属个人爱好,只应本心,这样来看便不用纠结,再说生活本就如此,若过意吹毛求疵,反而活的累。
但笔者毕竟没有写出最真挚的崇信青年精神,实在遗憾,因此赘述一段,以表敬畏。
崇信老一辈青年们,用汗水凝结的大桥,在过去的41年里,屹立风雨不倒,沟通了南北,不计其数的车辆从上面驶过,源源不断的资源进入小城,带动的经济发展不可估量。
如今这座城市发展了,曾经修桥的青年却已老去,这座桥却仍默默无闻地站立着,从来不会拒绝从它身上压过的车辆。
崇信修桥青年们。
你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