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糊涂”名人
文/青松(安君)
如果要说历史上的名人,诸君可信手拈来。可是,要说历史上的“糊凃”名人,岂有? 有!可谓 凤毛麟角也。本文仅举两例。

先说清朝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以字画横幅《难得糊涂》闻名于世而被后人皆知。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在山东范县和潍县任知县十二年。在位时他体恤民情,勤政廉政。然,六十一岁时辞官归隐,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历史上“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下面简单说说郑板桥的为官之道。他在范县任知县期间,出行不搞鸣锣开道那一套,常年布衣私访。重农桑,兴水利,平冤案,百姓安居乐业。他自已也达到了“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的境界。

山东发生大饥荒时,他任潍县知县,当时饿殍遍地,连树皮都被吃光了。郑板桥作为父母官未等朝廷批奏下达,就自主开仓放粮,捐出自己俸禄,号令富豪煮粥济民。又修渠筑城墙,以工代赈,救活人命万余。
尽管郑板桥吏治,诗文书画都胜人一筹,可是他不善上奉下瞒,有时真话切中时弊,令权贵不爽,难与官吏豪绅为伍。当他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及腐败后,决意辞官归隐。

老百姓听说郑板桥辞官了,扶老携幼来送行,看到郑板桥只有一个书僮挑着两箱书籍,身无余物,都感动的纷纷落泪。郑板桥见民众对他依依不舍,他就向人们赠画题诗留作纪念:“乌沙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技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至今后人还记得郑板桥《难得糊涂》里的:“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明代思想家李贽有一幅自题联语: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里所指:诸葛即诸葛亮。吕端即北宋宰相。对宋朝历史不太清楚的人,可能不熟悉。下面仅介绍吕端的两件官场轶事。
据《宋史·吕端传》记载:吕端,河南洛阳人,宋太宗年号丁丑科(公元977年)状元。吕端四十年宦海生涯中,三任宰相。他在朝廷为官时,以“襟怀博大,度量如海”享有美誉。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首次任命为宰相时,当朝和他具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是对辽主战派代表。吕端自知他与冦准性格迥异,担心难于相处,奏请太宗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冦准和他轮流掌印,太宗准奏。于是,吕端遇事总是与冦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平和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后来,吕端又主动提出把相位让给了冦准,自已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的行为,在一些人的眼里被认为是极其“糊涂”的。

再说,吕端在早年刚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侯,上朝时,他从文武百官面前经过,有一个无名小吏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不屑一顾的口吻大声说:“此人也佩任 参知政事乎?!”吕端的随从听后,觉得被人当众羞辱,很是气愤,要去质问他!吕端却制止说:“不可!侮辱着实可气,但人言不可堵。尚若让我记住此人,以后难于相处,还是不记他为好。”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又被朝中之人传颂,太宗闻后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注:《宋史·吕端传》。

后人用“宰相肚里能撑船”, “大人不计小人过”, 来称颂吕端为贤宰相。
功名富贵是世人孜孜以求的,也容易被人斤斤计较,郑板桥,吕端却表现出一种淡然的超脱,所以,也难怪人们不理解,说这种人“糊涂”。
古今 官场上谁能真正淡泊名利?放弃对金钱地位的追逐???

有人说佛家的“看破不说破”是难得糊涂的大智慧,大境界。
其实,睿智的“糊涂”包含有入世的“醉里乾坤大,平淡有真意”。也有出世的“不见红尘滚,洁身我自好”的大智慧和大境界。
依愚之见,如今谁能真正做到:“小事糊涂,大事清醒”, 此乃高人也!
2022年春末 于岳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