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泌阳流传的“韩母冢”故事
牛金元 王有震
被誉为“西汉三杰”的韩信,生前著有《韩信兵法》,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称颂为“神帅”,但有关韩信的人品和功过,有褒有贬,各执一词,也是有颂有骂,评价不一。发生在在河南省泌阳县羊册镇的“韩母冢”故事,据泌阳县文物普查资料记载,该县羊册镇南有一条南北长岗,古称“冢子岗”,长岗高处有一座底部直径52米,垂直高度高度12米的古冢(已被盗),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鉴定为秦汉年代古墓,词典中标名为“韩母冢”,已列入市级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提起“韩母冢”,就一定涉及到韩信故事。据传,韩信自幼家境贫寒,跟随母亲从江苏省淮阴郡一路沿途讨要,辗转来到河南泌阳县(古称舞阴县)古城村东边祖师庙里歇脚。白天他经常北上小华山打柴、打猎,偶得一本《太公兵法》,常在夜里攻读,悟出了文韬武略,才使韩信飞黄腾达,被汉高祖封侯拜将,统领三军,灭楚兴汉,成为开国功臣。 但是,泌阳羊册镇上的“韩母冢”,却给韩信的人生涂上了极不光彩的印记。
传说他在孩提时代的一天晚上,上山砍柴回来途经大岗时,猛然发现前边不远处有一高一矮两位白发老人,在东张西望,窃窃私语。韩信顿起疑心,悄悄跟随后边打探。只听见高个老人说:“这个地方正是我们要寻找的风水宝地,谁要是占着它,后代定有王侯之尊”!矮个老人说:“我不相信你这风生水起的胡说!”高个老人接着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我就在这个地方插一根干枯的竹竿棍,如果明早干竹竿棍上生根发芽,证明这块地就是龙脉之地,如果没有发芽生根,那就笑我老朽说谎骗人了!”矮个老人说:“不妨试一试!”于是,高个老人当即从旁边拣起一根半截干竹竿插到那里。说罢,两位老人瞬间即逝。
躲在一旁偷听的韩信悟性骤起,马上跑回祖师庙将母亲讨饭使用的干竹竿棍找来,又将那个高个老人插的那根老干竹竿棍拨掉,然后换上拿来的干竹竿棍插在里面。
第二天早晨,韩信来到大岗上那个地方查看究竟,发现母亲讨饭用的老干竹竿棍果然又发芽生根了。于是,韩信当即将发芽生根的老竹竿棍拔出来,尔后将高个老人的半截干竹竿重新插回原处。
韩信喘息未定,猛见空中飘来两朵祥云,缓缓降落此处。他仔细一瞧,正是昨天晚上看到的那两位老人,韩信吓得立即躲在旁边。高个老头看到他插上的竹竿没有发芽,就摇头叹息说:“人老不中用了,这次我又走眼看错啦!”说罢,两位老人扫兴而去。
韩信高兴万分,深信这块风水宝地,他为了自己将来能拜将封侯,先埋生母、抢占风水的邪念油然而起。他首先在插竹之处盖起了两间简易小草屋,然后谎骗挪去,伺机活埋生母,抢占“龙脉”。母亲刚一进屋,就支起纺花车干家务活来。谁知,纺花车声音惊醒了这块沉睡千年的“龙脉”宝地,一条巨龙从地下腾空而起,只听一声巨响,顿时天中霹雳闪电,暴雨倾盆,地上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使韩母和草屋同归于尽,深埋到墓穴之中。这就是“韩母冢”的来历。
古往今来,在“韩母冢”周边留有许多传言与实物相互佐证的韩信故事:羊册小华山“奶奶庙”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韩信捡到的“太公兵法”,实为华山奶奶所赐。
小华山下的黑马湾村河滩中残留的许多黑色鹅卵石,传说就是韩信坐骑战马所拉下的黑屎所变。“韩母冢”西北的草场村,传说是韩信屯兵的草料场,在后来留下“草场”的村名。“韩母冢”北边的“跑马岭”以及西边的“长岗阵”,皆因韩信在此处操练兵马而留下的地名。
坐落在“韩母冢”西边的祖师庙,就是韩信母子相依为命的旧地。大庙坐北朝南,为一整齐的四合院,屋顶上五脊六兽,四角斗拱挑檐,大殿重梁起架,上铺秦式花砖,外缮汉代青瓦,大殿内金碧辉煌,各种石雕清澈明晰,造型栩栩如生。相传此庙系韩信屯兵古城时修建。上个世纪50年底初,政府号召破除迷信,拆庙扒神,石碑、石像、石条等建筑实物,被拉到河中铺成漫水桥,淠河岸边的还有一座韩庙不知何时所建也同时被毁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