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源的乌饭
皇甫素红
农历的四月初八前,南京有吃乌饭的习俗。之前我并不知道。今天和小伙伴来到了位于南京江宁区龙尚村乌源苗木种植园,不仅了解了乌饭的相关知识和故事,还亲手摘了乌饭树叶,并且用古老的石臼捣了乌饭树汁;吃了一顿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乌饭(不是黑米做的饭哦!);还带回来乌饭树的果子(可以泡茶泡酒喝)。
原来,南京人喜爱吃的乌饭是用一种乌饭树叶子捣成汁浸泡糯米后煮成的米饭,因煮熟的饭乌黑发亮,故称“乌饭”。乌饭树又名南烛,是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灌木,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及东南部。乌饭树叶有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疲劳、降血糖、抗癌防癌、改善视网膜功能等功用。乌饭树的营养保健功能在很多古代医书中都有记载。如唐代的《本草拾遗》记载:“南烛枝叶,味苦平无毒,坚筋益气……”。宋代的《开宝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有类似的记载。正因为如此,不仅南京人爱吃乌饭,还有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安徽等地的人也爱吃乌饭。
(南烛)
当我们一行人从城里驾车约一个小时,经过一段乡村公路来到这里时,仿佛进入了桃花源:放眼望去,远山如黛,那是青龙山,郁郁葱葱,犹如一幅大师笔下的水墨画;群山环抱中,一泓碧水,温柔可人,那是龙尚水库,明净清澈,镜子般将青龙山揽入怀中;树林中不时有鸡在探头探脑觅食,一群大白鹅昂首挺胸,悠闲地从我们身旁走过;远处传来一两声狗吠;路边的各种野花开得热热闹闹……
(青龙山麓)
我们每人拎着一个小篮子,跟着植物学专家顾老师来到了一片乌饭树林边,准备采摘乌饭树叶。经顾老师讲解和示范,我们知道采摘乌饭树叶和采摘茶叶不同。采摘茶叶是从上面掐最嫩的叶子——一叶一芽,而采摘乌饭树叶要从树的最下面三分之一处采摘。采摘乌饭树叶也不是用手指尖掐,而是一把一把地撸。采摘时,一只手捏住长满叶子的枝条根部,另一只手从根部轻轻往末梢处撸,这样既可以把叶子一片不漏地撸下来,还可以保证乌饭树枝不会被拽下来。
(摘乌饭树叶)
采了一会,发现少了两个人。仔细寻找,才发现她们被远处的美景所吸引,正陶醉其中呢。
(赏景达人)
采回了乌饭树叶,我们用石臼将树叶捣成汁。据说捣成汁后要加上水浸泡10个小时,再将叶渣过滤掉,然后将糯米倒入其中浸泡10个小时,再煮成饭就是乌饭了。
(捣汁)
中午,顾老师用提前泡好的乌饭树叶的汁给我们煮了一大锅乌饭。当饭端上桌子时,尽管桌上摆满了各种精美的菜肴,但是大家还是被乌饭的香气吸引到了,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用手捏起一小撮放进嘴里品尝起来。这顿饭几乎每人都吃了平日两倍的量。
(迫不及待品尝乌饭)
我们边吃边听顾老师讲关于乌饭的传说: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受到诬陷被关进猪圈,倍受折磨,生命垂危。有一位狱卒,同情孙膑的遭遇,偷偷的用乌饭树叶捣汁煮饭,然后捏成猪粪状投给孙膑。孙膑靠吃乌饭不仅生存了下来,身体还逐渐恢复了健康,最终逃了出去。
另一个与乌饭有关的传说是目连救母的故事:有一位少年叫木连,他的妈妈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木连修行得道后获得恩准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给母亲准备的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后来一个偶然机会木连发现了一种矮矮的树上的叶子的汁是黑色且有清香味,于是他用这种树叶捣汁做成乌饭。沿途小鬼们看到黑乎乎的,都不敢吃,于是木连的妈妈终于能吃上饭。最终木连救出了母亲。
这些传说,不仅彰显了仁义和孝心,令我们感动,也间接说明乌饭是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吃过饭,我们坐在凉棚下喝乌饭树果泡的茶。顾老师拿出了一沓纸对我们说,这几天他正在准备材料,将南京地区的乌饭树栽培技术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顾老师从事苗木植物工作多年,退休以后,又潜心研究乌饭树苗的栽种技术,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已经掌握了一整套乌饭树苗木栽培技术。目前他在青龙山附近承包了150亩地,大面积栽种乌饭树苗,形成了乌源苗木种植园。
(喝茶听故事)
看着这满山坡的青青乌饭树苗,回味着齿颊间留有的乌饭清香,喝着乌饭树果泡的略带酸甜的茶,心里默默感谢大自然恩赐给我们这么好的东西,也感谢顾老师的潜心研究和辛苦付出,能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份恩赐!
我们约好了每年至少来这里一次。其实大家都希望能多来几次。
202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