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慈善的目光

母亲去世四十六年,她一直活在我心里,用她的灵魂用她慈善的目光陪伴着我。
我出门早。母亲去世时,我刚过完生日不久,那时,正值秋季,天气持续高温持续下雨,像是泣母。
我的眼睛全湿了,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
母亲住院前,神志尚清醒,身上却没有力气,手在空中摆来摆去,始终没能够着我,只好用慈善的目光细致抚摸我。

慈善的目光落到脸上,仿佛有种温暖的气息感觉,那是母亲的体温、母亲的脸颊虽然苍白,却饱含着无限的牵挂。慈善的目光落到胸前,仿佛被母亲拥抱的感觉,母亲的双手虽然粗糙,却饱含着万千的不舍。慈善的目光落到肩膀上,仿佛挑起千斤重担,母亲丢下她看不到的岁月,把剩下的日子交给我。慈善的目光落到腿上,仿佛一种神奇的力量,母亲把希望寄托给我,让我坚强地走下去。慈善的目光落到脚下,仿佛一种嘱托,让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不要枉费此生。
母亲慈善的目光中,饱含着毕生的心血和汗水,也饱含着对我殷殷叮咛和强烈的期盼。
母亲没有文化,却喜欢看我看书。我看书的时候,母亲的目光总是慈善的,脸上也是挂满了笑容,幸福尽往颊上涌流,和穷惯了的日子截然相反。

一次,夜里看书,不小心,窗扇撞倒煤油灯,书染了油,炕上也有了渍。我等着挨母亲骂,却看见她慈善的目光里几乎没有任何责备,只是说了句,手没事吧。我说没事,实际上灯捻子烫到我手的时候,母亲慈善的目光也落到了我手上。要紧不?母亲和蔼地问。
我感念母亲,她内心的慈善和眼里的目光一样充满爱意。我一边看着书,一边透过灯光偷着看母亲,当我胆怯的目光与母亲宽容慈善的目光相遇后,脸上也露出了温馨的笑容。
母亲含着微笑把我搂进被窝里,用温暖的怀抱安慰我。看过有点灼红的手背后,在我额头吻了一下,她知道这样做我才会不痛。

母亲慈善的目光是珍贵的生命是端庄的品行。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慈善、宽容、理解对一个家的幸福是多么的重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我结婚晚,做新郎时己亚三十,有女儿正好三十过了。这些事为什么办迟了?因为母亲。母亲说:男人结婚如套了匹马车,就有了责任,容不得有任何闪失,得不断努力。有了孩子如加了条鞭子,就有了义务,容不得有半点松懈,得使劲往前赶路。
鉴于当时的情况,我不得不这样做。原因是职位低,挣钱少。况且,父母也没有给我留下足够的家产,不说金银首饰,就是牛羊菜食都少之又少。我不想给自己过早地背上太多的负担,即使不求升官发财,也不甘成做生活的牛马。

母亲慈善的目光,让我如芒在背。
好在时光眷恋,我终于结婚成家了,是在我立业十年之后。
也许是母亲慈善的目光,据说血亲里有这样的说法,和遗传基因一样。女儿的身上除了附着我的长相之外,母亲的影子母亲慈善的目光也有一些。
前几年搬家,突然从相册里看到一张父母的合影照,是老式黑白的那种,系围巾,打绑带,衣着打扮明显露着年份的久远,女儿自然不认识。因为房子小,这张照片一直放在书柜的相册里。
得知是爷爷奶奶的照片,女儿立马多了几分亲切,这种亲情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

进了新家,我特意把照片做成塑胶材质的,摆放在书房醒目位置,母亲慈善的目光又开始陪伴我看书,陪伴我们这个家。
我给女儿说:爷爷奶奶是咱们家的魂,他们生养了我,才有了你。你看,他们在用慈善的目光看着我们呢!
女儿说看到了。女儿的目光与照片里爷爷奶奶慈善的目光碰撞之后。

冯振升,陕西韩城人,定居兰州,长期从事文字工作。1984年发表处女作《乡情》,在《解放军报》、《西北军事文学》、《陕西日报》、《甘肃日报》、《公安党建》、《警察文艺》、《金城文艺》等刊物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百万余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