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峰
日出日落勤劳作,
月盈月亏苦蹉跎。
年头年尾总期许,
生前生后谱新歌!
一一壬寅年夏于故乡农村



【诗说】
《老农谣》与其说是诗人给老农画像,不如说是诗人以自己为化身,对我国农村现状的担忧。诗人意在以老农的乡贤传统与勤奋精神,唤醒当代农村青年,要回归农村,立足田地,勤耕善读,振兴乡村。
我在想:许峰兄这首形意工整的小诗既然是歌颂农民,诗的标题就应该是《农民谣》,或者是《农人谣》,甚至可以是《农夫谣》,为什么是《老农谣》?仔细琢磨,精妙和深意就在这个“老”字上。
许峰兄除从小出生长大在贫困的农民家庭、七八岁就开始干农活的背景外,他在參军前当过两年毛泽东时代的生产大队青年书记(团支部书记)和党支部副书记,对几十年来农村的演变历程他比一般城里人和党政干部有更深入的了解。当我国城镇化建设实际上演变成把农民变成市民的形态,造成了农村农耕文化逐渐被淡化甚或消失,国家以农为本的基石渐被腐蚀与掏空,农村、尤其是内地省、市、区农村大量土地撂荒的局面,他曾痛心疾首地批评说:农村城镇化是被房地产商绑架了的一次农村变革;他甚至大胆预测:三五十年后一定会出现一次农民变市民的群体大返乡。近几年以总舵手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乡村振兴"战略,尽管许峰兄已经退休,他却比一般人表现得更为兴奋,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抓到了农村农业工作的根本上。但他又耽心“和尚"念歪经,把“乡村振兴"战略演变成第二次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定居。许峰兄认为:正是由于“农村城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失误,才导致了今天农村从事农耕的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的现状,是他们在维持着乡村生息,坚守着农村的希望。这,就是许峰兄把这首诗命题《老农谣》的由来。
当许峰兄把《老农谣》这首诗发给我并要我写个点评时,他专门强调说:干什么事情,人都是第一要素。现在内地的农村平时留下来的只有老弱病残,连“妇孺"都大多跟着打工的农民进城闲住和读书了。没有人乡村怎么振兴?许峰兄在电话中告诉我,他的家乡湖北省蕲春县是百万多人口的大县,是全国著名的“教授县”。教育系统过去是一村一“完小",一乡镇一“完中”,县里还有几所直属重点高中。而现在的状况是一村只有一所二三个年级的小学,一片(几个村)才有一所“完小",全县才7所高中。内地“教育强县"的教育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想而知。造成这种教育严重萎缩的局面,正是年轻农村人及其子女大量进城造成的,他们中不少人宁可在城市住工棚、吃闲饭,也不愿回农村吃苦种田。所以许峰兄提出:乡村振兴首先就是要让新一代农村人心回农村。而要唤回新一代农村人心回农村党和政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诗人呼唤广大农村青年,要以老农精神,用勤劳和智慧,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谱写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美好新篇章。(邓三君)


许峰,1957年3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蕲春县檀林镇界岭村一个农民家庭,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大队团支书、党支部副书记。1976年12月入伍到兰州军区,历任战士、连队文书、团宣传股战士报道员、营部书记,师、军、军区司令部新闻干事,其间在解放军报社学习,当见习编辑一年,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是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首届毕业学员。1988年年底,调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宣传处任新闻干事,1993年转业,历任广东省惠州市委组织部科员、副科长、科长,市委督查办主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兼督查办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督查办主任。在部队18年从事新闻工作15年,自己独作和与人合作发表新闻、言论、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1000余篇,其中110余篇获得兰州军区、广州军区和有关新闻媒体优秀作品奖。许峰的事迹曾以“我就是我”为题,被编入《军旅新闻方阵——全军优秀新闻干部风采录》一书,结集出版了《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留在绿色军营的记忆》(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咏物悟道100首》(诗集)四本书。

《九江文学社》微刊编委会成员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顾问:杨成贵 丘新梅 余斯文 傅塘根 沈志昂 许峰 李延录 倪金茂 张晓元 刘长江(通辽) 丘昭骏 李小燕 郭仁炳 徐和勇
顾问:刘长江(四平),易顺天 张升 马艳峰 吴生泉 王述成 王勤 王长顺 徐明 郭洪森 叶新华 王立田 肖海玉 杨成宝 尹连荣
微刊主编:洪新爱
微刊副主编: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微刊编委: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吴生泉 肖海玉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胡杨 徐明 尹连荣 张丽贤 朱德天 张安敏 石慧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杨柳风 一束暖阳
九江文学社
微刊编辑委员会
2022 3
组稿:放飞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