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作者 徐海
《六》思念
艰苦的环境磨炼出了我们刚强坚毅的个性。没有青菜,缺少食油,整天靠吃咸菜度日,我们熬过了最艰辛的三月,黄风铺天盖地,飞沙肆无忌惮,每天都要和“沙尘暴”打交道。夏季蚊虫叮咬,酷暑高温难耐。冬季冰冻三尺,寒风刺骨,我们都挺过来了。劳动流血流汗,我们也都视为平常。记得有一天我们刨楂子,我的手比脚都笨,干使劲不走道,叫社员拉了好远。结果一着急,手上,脚背连续砍破了两个口子,征宇连忙过来接我,总算完成了上午的任务。过晌,我的手疼得厉害,实在不想去出工了,可看见大家都准备出发,还是咬牙跟着去了。这一去,又在手上留下了“纪念疤”,征宇看见我一天之内三处受伤,心疼的说我是“小苦瓜”。那是一种怎样难忘的友谊呀!可没曾想,第二天,他也受伤了,小腿被手镐砍破了3、4厘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有时候一想起征宇腿上的那块月牙型伤疤就好叫人心疼。下乡的头一年过春节,户长王广和与刁家庭留守,把我们户的两口猪养得骠肥体胖。转年春节,因为要喂猪,仍需有人继续留守。我自告奋勇,一个人留了下来。当时柴禾十分吃紧,尽管天寒地冻,仍然舍不得多烧一把火,多添一捆柴。屋子冷得像冰窖,睡觉前总要在外屋地儿跺上几分钟,然后戴上棉帽,穿着袜子,钻进冰冷的被窝,再在里面打上几个滚儿,待被窝里有了热度才慢慢睡去,而到了早晨,被头就被一层哈气形成的白霜所覆盖了。
春节快到了,稀稀落落的鞭炮声,荧荧绰绰的彩灯为这偏远的乡村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大年三十,迟义山和几个社员小伙轮班陪我玩了一白天,临走给我留下一兜子粘豆包,老队长还派人送来了几个萝卜和半斤驴肉。到了晚上他们就都散去了。

艰辛困苦,酸甜苦辣,对于一个花季少年来说本就难以承载,但最难忍受的还是孤独寂寞。天黑了,我和好了面,剁了两根葱,用驴肉、萝卜拌成了饺子馅。从来没有包过饺子的我,第一次用粗糙的手指捏起了饺子。望着饺子皮儿上留下的粗手印,看着一个个形状各异的饺子,我想起了长春,想起了我的同学,想起了我的家人,更加想念的我父母。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感情的闸门一旦开启,眼泪就不禁夺眶而出,泪水滴落在我的手背上,滴落在刚刚包好的饺子上……

有人敲门。“谁呀?”我连忙擦掉脸上的泪水,一边问。在这万户灯火合家欢的时候,有谁会到我这儿来呢?门开了,是会计张志的妈妈,老 呐,奶奶。这黑灯瞎火的您老走路可小心着点儿。”我把老人让到里屋。奶奶边撩门帘边说:“这不,过年了,也没有什么好送的,给你包了些饺子,快趁热吃了吧”,说着就从柳筐蓝儿里端出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放在我的手上。老人家用她那温暖的双手捧着我的小脸蛋,慈祥地看着我说:“小海儿,户里就剩下你自己一个人啦,唉,别怕,有奶奶,可不能让你一个受委屈,你先趁热吃饺子!”说着,她拿起了擀面杖,继续给我包桌上没包完的饺子。我端着奶奶送的这碗饺子,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大滴的泪珠再一次滚落下来。奶奶看我难过,就变着法的逗我乐。她一边包,一边看着我包的那些三扁四不圆的大个饺子,呵呵地笑了,“这哪儿是饺子,活像一个个大帆船!”那一晚,帮我把饺子冻上之后,老人家又陪我坐了很久,她嘘寒问暖,家长理短,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话,无不透着乡下人的淳朴与真诚。

外面鞭炮声声,一阵紧一阵,奶奶只好告辞,屋里还有一大家子人在等着她呢。望着老人家在夜幕中摇摆远去,突然间我觉得奶奶的身影是那样的高大。在写这一段回忆时,想起奶奶那好听的山东话,和她那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面容。我的眼眶又湿润了,奶奶,我想您!……老人家走后,面对孤独与寂寞,我呆呆地站在地上不知所措。望着三面环霜,只有烟道还有点热呼气儿的干打垒,我端起了煤油灯,在厚厚的墙霜上,用灯的热量烤划出“斗私批修”四个大字。不管口号如何,在那个年代,这四个字足可以增添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户友的家长们也时刻关注着我们。广和的父亲为了支持我们种水稻,给我们带来了稻田靴。征宇的叔叔,钟滨的母亲先后来到这里,把他们的关爱、呵护带给了我们,胡叔叔为我们整理劳动工具,一丝不苟。钟阿姨是在寒冷的冬天来到集体户的,看到集体户霜涂三壁,她噙着泪水,帮助我们在外屋地又搭建了一个炉灶。热气熔融、炉火熊熊,火光映衬着钟妈妈那慈祥的面容,我们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暖……

作者徐海简介
徐海,中共党员。吉林省长春市人。1968年在前郭县务农,下乡知青。1970年参加吉林油田大会战。1978年进入教育岗位,先后担任油田实验中学,油田十二中学,油田教师进修学校英语教师,教研员。
喜爱文学,曾在中国微信诗歌协会发表散文诗《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