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励志读书轶事美
江志伟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7年起,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陶行知逝世后,诸多名流为其题词,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周恩来)、“万世师表”(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董必武)、“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郭沫若)等。
在位于陶行知故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歙县老街上的“陶行知纪念馆”里,给人们留下印象最为深刻、启迪最为隽永的,就是少年陶行知刻苦读书的诸多美丽的轶事。

卖完柴火去读书
出生于安徽歙县农村的陶行知,虽然天资聪明,酷爱读书,然而由于贫穷家庭生活的压力,致使少年陶行知却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
歙县城里的崇一学堂(今歙县陶行知纪念馆所在地)的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后来,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诫他的学生们:环境再恶劣,也不能成为不读书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要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读书、努力读书的动力。

王门立雪苦读书
有一则陶行知“王门立雪苦读书”的故事非常动人。陶行知自幼聪明过人,但由于家境贫寒,只好一边做工,一边到县城求学。他每天清早挑柴赶到县城,卖完柴后再去上学。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王老先生了解到陶行知的事迹以后,认定他日后必成栋梁之才,免费收他为门生。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名叫王藻,是前清贡生。王老先生长期在小南海航埠头曹家坐馆,离陶行知家的黄潭源村有15里。陶行知慕名前去登门求教,以学习经学。这个少年好学的精神感动了王老先生,遂收他为门生。
15里路虽不算远,但来回30里全靠步行,途中还要翻山越岭,两三天去一次,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有时天气不好,不能在开课前赶到曹家,到晚了,逢王先生正在讲课,他就站在门口,等课间休息时才进课堂,以免影响老师的讲课与同学们的听课。就这样风雨无阻,从来没有缺席一次听课的机会。
这天,雨雪纷纷,路滑难行。当陶行知赶到王老先生教书处时,先生正在上课。陶行知不敢打扰先生,便肃立教室门外,默默听讲。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身上落满了雪花,如同一尊雪人。
王老先生下课后,才发现浑身是雪的陶行知,他大吃一惊,连忙把陶行知叫进屋里。王老先生十分感慨地说:“古有‘程门立雪’,今有‘王门立雪’。小小年纪,读书就如此刻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果然,后来陶行知成了一名著名的教育家,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吃的书”与“ 用的书”
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学者,陶行知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吃的书”与“ 用的书”,就是其中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读书高见。
在陶行知看来,世上的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吃的书,一种是用的书。”所谓“吃的书”,主要是指文学、历史类等非应用型的书;而“用的书”呢,则是指导读者实操的理工类书。而在“吃的书”中,“有的好比是白米饭,有的好比是点心,有的好比是零食,有的好比是药”。陶行知认为要把书读好,首先要把书选好。
由此而引发出陶行知关于“吃的书”的“读书人与吃饭人”的读书感悟。他认为,与读书联成一气的有“读书人”这个名词,假使书是应该读的,便应使人人有书读,决不能单使一部分有书读的人叫做“读书人”,一部分无书读的人叫做“不读书人”;好比饭是必须吃的,便应使人人有饭吃,决不能使一部分有饭吃的人叫做“吃饭人”,一部分无饭吃的人叫做“不吃饭人”。从另一面看,只知道吃饭,不成为饭桶了吗?只知道读书,别的事一点也不会做,不成为一个活书架了吗?
陶行知提倡读书一定要与用书相结合,要把所读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他在《读书与用书》一文中特别强调: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使用得出去,假的使用不出去。
因此,陶行知一再告诫那些所谓的“书呆子”,决不能因此而陷入“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窘迫困境。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让书也活起来,我们的生活才能绽放光彩,我们的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后来,陶行知先生又把这种读书观,用于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中,倡导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而绝对不能“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为中国教育事业给了力。
作者简介:江志伟,男, 安徽黟县人。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黄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山市屯溪区文联主席,《屯溪文艺》杂志主编;中华全国集邮联会员,安徽省集邮协会宣传学术委员会委员,黄山市集邮协会副会长;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编委,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黄山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连心锁》、《皖南风景线》、《老街与少女》、《黄山松宣言》、《花山谜窟揭谜》、《黄山恐龙之谜》、《算神大位》、《花山谜窟》、《珠坛撷韵》、《算神大位》、《郑寒砚集赏析》、《徽菜飘香》、《走近程大位》、《韩再芬》、《周诒春》等多部,合著的有《黄山与徽文化》(与朱万曙、程亚星合著)等。此外,编有《旅游文学讲义》及其配套教材《旅游文学作品选》各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