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 思
文/汪汉云(安徽天长)
上海疫情这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了上海市民的烦脑,也看到了抗疫的决心。从中也看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事发生,披露了一些丑恶现象,让人心寒。可能有一些虚假,但大多数是实情。
其中最多见的是,外来打工者的悲伤场景,衣食住行没有保障。各地救助物资,得不到合理及时发放,而变质腐烂。更有甚者,上海本土市民,对打工和内地来的人,非常歧视,甚至欺负。还有对支援上海的义工也不屑一顾。还发出一些不合情理的排外言论。

这些弊端,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些現象反映出了,小市民思想还严重存在。在法理上它并不违法,看似是安份守己,无可非议的。但实则它违反了情理,没有一点人情味,不去扶贫助困,相反看不起外来人,看不起贫困人,加之欺辱。
这些现象在古今中外,虽然多少都存在,但都是不良现象,受人唾弃。更何况是来援助上海的人,反受冷落欺辱,天理何在?
这种小市民思想和弊端,在上海尤其严重,历来都是。我一直认为自改革开放后,外来者进居上海的人多了,可占原住居民的百分之三四十,应该有所改观,哪知依然如是。这也可能是新上海市民,入乡随俗所至,学好千日不足,坏之一旦有余之故吧。

故此我在思考,这可能是,地理上和历史上固疾吧。就拿上海和北京来比较,上海一直是中国的经济和商业中心,其市民多是从事商业和财经,唯利是图,不爱善施和救助,历代到上海的人都是如此。对为国为民的思想有点淡溥,更没有远大的思想抱负,故称"小市民"。只求财,不顾德,而形成根深蒂固的。
而北京自古以来,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即使是更朝换代,进入北京的人都有良好敎育,为国为民的思想比较多一些。各朝进出北京的人比上海频繁,各朝官员,退休后带着家小都告老还乡。改朝更是人员更替数量颇多。凡是进出北京的人大多数,都有文化素养和孔孟道德精神。就是有极少数不良君主和臣子,表面上还是讲仁义理智信的。所以自古以来一般贫民和贫困人士进北京,能得到市民救助和扶持,与上海行成了显明的对比。

当然这极少数上海人,他们也可反思一下,你们的祖上人在进入上海之前,是否是农民,是否也曾贫困,是否也曾是外来人。再说没有外来人,怎么能成为今天这样庞大繁荣的都市。排外思维的理由何来,上海是国人的上海,可以进出自由,能挡得了吗?小市民思想,也得丢弃了,要发扬天下一家亲的精神。
祝上海市抗疫取得胜利!祝上海市更加繁荣昌盛!祝上海市民更加健康快乐!
如果对此文看法相左者,可以提出批评。
写于二0二二年五月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