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22年4月12日,受全国第一批婚俗改革试验区一一宝鸡市金台区民政局的邀请,我以《传统文化与良好家风的培养》为题在金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作了一场线上专题宣讲活动。为了举办这场活动,金台区民政局与我分头做了充分准备,共有近二百人现场收看收听,现将宣讲情况分享,恳请批评丶交流。
都市夜话

传统文化与良好家风的培养
史永峰
朋友们:
大家好!
受金台区民政局的邀请,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有关家风家教的话题。我发言的题目是《传统文化与良好家风的培养》,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核
心价值观是什么?
二、什么是家风?家风对一个家庭的兴衰、对
一个人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
三、如何培养家风、教育子女?

说到传统文化,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逐渐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包括世界观(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生观(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人生的追求),这是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任何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你的生活理念、生存方式,为人处事,都有意无意的受这“三观”的影响,不管你自觉也好,不自觉也罢,都摆脱不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就体现在这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孔子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正统,兼容佛、道思想的文化体系。这种思想文化,已经根植于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塑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存观念和精神、品格,构成了我们民族能够始终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衰的不朽灵魂。
哪么,儒家学说讲的是什么?核心价值观又是什么?简单地说,就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讲的是一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秩序等方面的道理,既包括修身齐家的道理,也包括从政治国的道理。在孔子看来,人类社会要和谐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从政治国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人的社会关系,包括如何安排生产劳动、如何分配社会财富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就是政治。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即仁德、仁心。“仁”,说文解字,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意思。一个人是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就不能简单的以个体而孤立存在,而是以一定的关系相生相容,和谐生活,这就是社会。男女相爱结合为夫妻,组成家庭,养育子女,子女成人要赡养父母,这就构成了家庭关系;在外从政也罢、做生意也好,都要与人打交道,这些就是社会关系。所谓的仁学,其实就是人类社会关系之学,是真理之学。我们学习仁学的目的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仁德。
那么,“仁德”的根本究竟是什么?是“孝悌”。孔子一名弟子是这样说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就是说,看一个人有没有仁德,首先要看他没有孝悌之心。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学问,就要从孝悌做起。
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肯孝敬,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友爱之心,这样的人,还能有社会责任感吗?还能奢望他为人处事言而有信,对待朋友忠诚仁义吗?所以,古人说“逆子无栋梁”!

现实中,有些人,做人做事,唯利是图。上,可以不顾国家利益,不顾父母疾苦;下,可以背弃兄弟情、朋友义,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我们说,这类人是“小人”,是“伪君子”。历史上的贪官污吏和奸臣、汉奸,生活中言而无信、不忠不义的小人莫不如此!
因此,我国自古就有“小孝齐家,大孝治天下”的说法,认为一个人,只要有“孝”的品德,那这个人,不但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而且就有了“大孝天下”的情怀,就能担当大任、从政治国了!自古以来,仁人志士都是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修身养性,培育家风,教养子女的。
哪,什么是家风?家风对一个家庭的兴衰、对一个人的成长究竟有多么重要呢?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传承下来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作风,体现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价值观、是非观,是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家庭成员的品格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哪么,什么是价值观、是非观?简单地理解,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人,究竟为什么而活?该怎样活才有意义,才能活出价值?”有的人说,当官好,财富好,可是你看那些贪官污吏在位时何等风光荣耀,可一旦落马,又是何等的可怜?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有的人一生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但活的坦坦荡荡,生而无怨、死而无悔,虽然平平淡淡却光明磊落,这样的人生有价值吗?这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在家门口的大门上都要挂一块牌匾,什么“耕读传家”“书香门庭”“家和万事兴”等等,这其实就是一种对良好家风的追求与向往!

家风有多重要?这就好比一部电脑,如果没有先进的运行系统,硬件配置再强大也发挥不了作用。一个家庭,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即便是很富有,也摆脱不了走向没落的命运。我们看电视剧《大宅门》,读巴金的《家》,读《红楼梦》,可以领略到,豪门的破落,封建帝王家庭及其朝代的兴衰败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败在了家风的破落上!由于家风的败落,丧失了自强、自立,奋斗不息的精神,滋生出了消极颓废的生活观念和不劳而获寄生虫式生活方式,导致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朝代最终走向衰败和消亡!
当前国家正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奔小康的伟大历史时期,政策好、机遇多,但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果没有“穷则思变、积极向上”的意志和毅力,不去思考、谋划如何借国家的好政策、好机遇奋发图强、自食其力,而是只想着如何获得政府的救济,沾国家的便宜,梦想着依赖国家的扶持和社会的施舍摆脱贫困,那么,国家的政策、机遇再好,又有何用呢?我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人,这样的家庭,摆脱不了贫困才是正常的,若能靠政府和社会的救济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不正常了!不但你自己摆脱不了贫困,而且还会影响你的家风,影响你的子孙后代的生活观念和生存态度!也就是说,你可能会“一穷不思变,三代难脱贫!”一个家庭能不能兴旺,关键取决于这个家庭成员的素质和观念,取决于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技术,有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假如一个家庭,生活的观念落后了,价值观出了问题,那就预示着这个家庭的门风倒了,家风歪了,不但贫穷,还会丧失自强不息的精神,即便是你现在很富有,但如果你的家风不正,就会滑落到“除了有钱,什么都没有的”地步,这才是真正的“贫穷”!到了这个地步,那这个家庭就真的没有希望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我们宝鸡乃至大西北,流传着“党阁老的故事和传说”,党阁老三朝元老,权倾朝野;家财万贯,富可倾城,但却生养了不肖子孙,死后,家业被儿孙挥霍一空,整座卖院,在民间传为笑柄,就是穷到“除了有钱,什么都没有的”例证!尽管这只是个传说,未必是真实的历史,但他告诉了我们“家风正,则家业兴、家风败则子孙衰”的道理!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我曾经亲历的两个故事。大约20年前,我在一个农村派出所担任所长。有一天,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来到派出所找我。我以为他是来找我叙旧的,谁知,他却是来请我帮忙利用我派出所长手中的权力帮他整治一下他的弟弟和弟媳的。他絮絮叨叨对我说,他父母是如何地偏爱他的弟弟而亏欠了他,弟弟又是如何地霸道欺负他,弟媳是如何刁钻蛮横,而且作风不正派、生活不检点,等等一身不是,十足一个泼妇和恶妇!一肚子对父亲的怨恨,对兄弟一家的憎恨!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于他们家的是是非非我不评论,但就他的做法,我一下子就小看了他!大家想一想,身为兄长,你无力维护家庭的和睦,善待年迈的父母也就罢了,却还要在背后嚼舌头,抱怨父母,说弟媳的坏话,告兄弟的黑状,这是什么事?在咱们中华传统文化中,长兄如父,弟媳的人品作风不是你一个当阿伯的在背后说三到四、诽谤诋毁的!这只能说明他们家风不正!一个家风不正的家庭,任何人、任何社会组织都是无法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调解好家庭矛盾的!所以,我小看了他,只好对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老同学,你算了吧!你不和你弟媳搞好关系,你们这个家就完了!事实也不幸被我言中了——前几年,我在街上遇见了他,不到六十岁的人,低沉木呆,看起来生活相当艰难。他见了我又一肚子委屈,什么儿子既没出息又不孝,他和老伴还住在当年父亲给他盖的旧房子里,儿子常年不理他,他现在只能依靠低保、靠救济度日。
另外一个故事也发生在我在派出所任职的时候。是一个三十多岁很精干的妇女来到派出所找我,举报她的丈夫与人赌博,请求我派人抓现行,教育她丈夫的故事。我起初怀疑他们夫妻关系是不是不好?但从我平时对他们家的了解和她的言谈之中,我分明感觉到她对她家庭的自豪和对丈夫浓浓的爱!她说,她的夫家是大家族,老公公是退休教师,对子女,对孙子教育很严,她的丈夫跑运输,很有本事,也会挣钱,日子过得很好。可就是最近染上了打牌的毛病,天一黑,就出去与村上几个本家兄弟通宵达旦的打牌,熬得眼睛发红,第二天还要出车。老公公怎样责骂、她怎么规劝、闹腾都收不住他的心。她和她的老公公,既担心他玩物丧志,又为他的安全担心,怕他因此而毁了他们幸福的家庭。没办法,她只好举报,要我去处罚他,让他醒悟!我听完她的诉说,明白了她的用意,对她深明大义,对丈夫、对家庭的爱和责任悠然产生敬意!我半开玩笑的说:我一旦抓了现行,处罚时,手可重了,你可别后悔而怪我!她连声说:不怪!不怪!只要能把这几个“狐朋狗友”整灵醒了,我们全家感谢你!
当天晚上,我就带领同事,抓了他们的现行。我没有处罚他们,只是在一番批评教育之后,告诉他们是谁举报了他们,为什么要举报他们,他们面面相觑,承认了错误。我对他们说:回去好好感谢你媳妇、你们的嫂子吧!她的老父亲知道后专程到派出所感谢我,一再夸他的这个儿媳妇如何如何贤惠明事理,相夫教子,持家有方等等。现在,他们也五十多岁了,儿子女儿都考了大学,相继成家立业了,他们也在县城买了房子,我经常在河堤公园见他们,领着孙子,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这就是两个不同家风的家庭的命运与结局!
所以,我们说:家风,是一个家庭兴衰的命脉,好家风是最珍贵的财富!北宋文学家苏轼就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道理就在这里!
那么,好的家风,都有哪些特征或者说表现呢?可以用“中和勤俭”四个字来概括:

这四个字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更是一个家庭永葆活力的保障!既是一把伞,能遮挡风雨,规避是非,又是一条鞭,鞭策你积极进取,永不骄傲自满,更不会飞扬跋扈,招惹是非!所以,毛主席就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最后,我们再讨论一下如何培养良好家风,教育子女。一个家庭要教育好子女,必须做到“四立”:

首先是“立德”一一父母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为子女做出表率——这就是立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在一个和睦、向上,家风端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性格一般都会阳光向上,而一个夫妻关系不好,或者家风不正的家庭对孩子的品格和性格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看出生不久的婴儿,是那么可爱,那么讨人喜欢。作为人的本性,相差不大,但是,由于生长的环境不同,逐渐养成了不同的性格和习惯。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是为人父母的天职本分,所以,《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如果一对父母不重视对子女做人之道的教育,这就是最大的过错,老师对学生教育不严格,就是失职。而父母要把子女教育好,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表率,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代的中国家庭已经由传统的大家庭形态过渡到了分散的“小家庭”形态,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年轻人在组成小家庭之后,很少去思考继承家风或者培育新的家风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仅如此,当我们在看到或者遭遇到不公,蒙受打击和挫折的时候,倘若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宣泄对社会的不满乃至仇恨情绪,甚至有意无意的放大社会的阴暗面,那么就会很可能在孩子的心理上埋下“人性丑恶”的种子而影响他的人生观;同样,我们如果刻意回避现实,把孩子关在“象牙塔”之中,使他看不到真实的社会现实,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复杂和残酷,那么,他就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无知懦弱、难有担当的人,不要说在社会上能够有什么作为,不被现实生活碰得头破血流就很庆幸了!我们教育孩子,既要让孩子看到阳光,又要看到阳光下的阴影和阴影里的污垢,以积极向上的态度直面现实生活,开启孩子应对复杂社会的睿智。
其次是“立身”一一坚守中庸之道,以平常之心对待荣华富贵。什么是中庸?所谓“中”就是中正,不偏不倚谓之中。就是说,凡事不走极端,说话有分寸,做事有底线,一分为二看世事,中和利弊求和谐。有人曾经问孔子:为什么要坚守中正?孔子顺手拿起一个小水缸,先敲水缸口,再敲水缸的底部,最后在水缸中间敲,问那种声音好听?回答当然是中间的声音柔和好听——缸口音尖利刺耳,缸底音瓮声沉闷,只有中间的声音和谐柔美——这就是坚守中正路线的道理。

“庸”本意是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意思,这里是指心态,意思是心态要平稳,要以平常之心看待人生,正确面对富贵贫贱与荣辱进退,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此所谓“达观淡定待人生,荣辱进退守中正” !这一条说起来容易,但要真做起来并不容易。人,既有羡慕富贵,攀附虚荣的心态,更有嫉妒富贵、鄙视贫贱毛病,尤其是在熟人之间、乃至亲人之间!当看到别人比自己的境遇好时,就会心生嫉妒,看到别人不如自己时,又会因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而沾沾自喜,由此便生出了攀比之心,生出了所谓“羡慕、嫉妒、恨”的不平衡心态,这种心理愈重,心态就会愈不平衡,就会活得很累,就会诱发过激言行,甚至失控,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后果!
显而易见,“中”指的是道路,“庸”是心态,“中庸”,既是一种做人的修养,更是为人处世至高无上的智慧!只有坚守中庸之道,才能避免和修正错误,才能活得达观淡定,这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一个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三,是“立教”一一要把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
说到了教育,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小而言之,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大而言之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现在,无论城乡,要说哪个家庭,哪个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恐怕是极少数的。为了孩子能尽可能的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许多家庭,千方百计为孩子选择学校,尽家庭的最大能力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班,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可是,我要问大家,我们费心费地的让孩子上学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培养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精英人物吗?又想过没有,分数高的孩子,将来就一定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强么?
我们还记得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的人生悲剧吗?这位高材生在遭遇一起本来极为普通的交通事故后,竟然不知所措,没有敢于承担事故责任的勇气和担当,在懦弱和逃避的心理作用下,采取了逃跑的错误做法,逃跑不成,竟恼羞成怒,丧心病狂地杀死了事故受害人,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前几年的一个暑假,某县一名在中考中获得全县状元,取得省市县各级名牌中学以免除学费、提供免费单独住宿等优越条件争相录取的初中“高材生”,竟然受几名劣迹青年的蛊惑参与盗窃摩托车,被主人发现后,在驾车逃跑的途中酿成车祸,摔成重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据网络报道:武汉一名叫柳智宇的中学学霸,号称“数学天才”。父亲是一名高中老师,对孩子的未来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平日里管教的也相当严格: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母亲一直陪读,可以说,孩子走到哪里,母亲就陪读到哪里,即使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后,母亲也依旧陪读,并且精心为孩子的出国留学做准备。然而柳智宇却逐渐厌学了,不仅厌学,而且看破红尘了!最后在大学毕业后不久的22岁那年,不顾父母撕心裂肺的呼唤毅然出家当了和尚!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哀——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践踏和浪费!这些年,诸如此类的悲剧可以说屡见不鲜: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不敢直面应对严峻的就业现实,竟然别出心裁,装疯卖傻,把生存的希望押在“网络走秀”上;北大的一个毕业生,就因在就业中遭遇挫折,竟然心灰意冷,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心理,为勒索十余万元而劫持并杀害一名无辜的少年,把自己送上来断头台!
为什么会出现诸如此类“高材生犯低级错误”酿成悲剧的现象?问题的根源就在这些所谓的“高材生”人格的缺陷上——他们除了有一个被光环包围起来的高分数而外,内心其实是空虚、懦弱甚至扭曲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生活的智慧与担当,当身上的光环逐渐褪去时,就暴露出了他们的无知与脆弱——他们不敢直面人生,只晓得以各种方式逃避——这便是中国当代 “应试教育”不良后果的极端反映,足以发人深醒,引人深思!
活生生的现实,清楚地告诉我们,即便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分数也不过只是一块影响人生的敲门砖,绝不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真正能够左右人生命运的是人格!唯有健康高尚的人格才会有真正的大睿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是教育孩子争取“高分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培养有健康人格、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端正教育子女的目的,抛弃“出人头地、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等腐朽的、摧残人性的教育思想!我们只有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培养健康人格,才能给孩子的人生道路竖起一座明亮的灯塔,撑起一片智慧的蓝天!

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以牺牲孩子天真烂漫的美好年华为代价的“应试教育”,已经背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扼杀孩子对大千世界最本初的兴趣(童稚)而把学习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不仅会把学生引向“知书”而不“达理”的无知歧途,甚至会扭曲孩子的人生观,贻误孩子的一生!我们应该大声疾呼:这种“摧残性教育”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否则,我们的孩子、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就可能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开国领袖毛泽东为新中国确立的教育方针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觉悟、有文化,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是培养所谓的“精英”,更不是培养“高分低能”的弱智和期望凌驾于众人之上而养尊处优的寄生虫式“新贵”!
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思想,始终把“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是基础。
孔子教导弟子时有这么一段话,他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青少年在家时要孝敬父母,履行孝道,出门在外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对待朋友,做人做事要谨慎,言而有信;与人相处讲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在此基础上,若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读书学习。
人的一生,必须懂得并信守“三道”,即君道、臣道、师道,否则,就算不上个明白人。我们在评论别人时,常常会说:某某某白活了、枉为一世人!意思就是这个人不明事理,不懂做人的道理,所以是个糊涂蛋。所谓“君道”就是讲如何做领导、做上司、做父亲,怎样安顿家庭、领导一个部门、治理国家的道义,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臣道”与“君道”相对应,就是如何为人之子、为人部下?怎样孝敬父母,做为“臣下”“部下”怎样忠于领导,尽职尽责做事情;“师道”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如何为人之师、爱护学生,又如何为人弟子,尊敬师长的道义。“这三道”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所应遵守的三大基本原则。

孔子有个有名的弟子叫子夏,他曾对他的学生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意思是说:遇见了品德高尚有学问的贤达之士就从内心肃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在社会上)无论是为国家做事情还是替人做事,都能竭尽全力;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读过书,我也认为他有真学问。曾子进一步说: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就是说,他常常反省自己,帮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人交往是否做到了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仁道学问是否真正做到了?
这就足以说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不是获得高分数!
第四,“立志”一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接受锻炼,不能过分的溺爱和娇惯。
大约是前年吧,在湖南就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惨案:一个年仅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偷偷吸烟被其母亲发现后不服母亲的惩戒教育,竟然挥起菜刀,连砍二十余刀,将母亲活活杀死!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母亲如此凶残,下得了如此残忍之手?究其原因,是过分的溺爱和娇惯酿成的恶果!这个孩子和我们现在大多数农村的留守儿童一样,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自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对其过分溺爱和娇惯,百依百顺,使其逐渐养成了任性、自私、狭隘的性格,养成了懒惰、逃学、打架、偷拿别人东西等恶习。其母亲发现后,非常痛心,对其严加管教。但由于其从小缺乏母爱的温暖,母子之间情感交流并不融洽,其母亲管教的方法又简单粗暴,发现其做了坏事就是一顿打骂,结果使其产生强烈的逆反对抗心理,最终为了摆脱管束,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这起血淋淋的惨案,足以发人深省,催人深思!我们的爷爷奶奶们,儿女在外打工何其辛苦,我们替儿女带孩子,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孩子的人生负责,不能因为爱孙子,就过分溺爱和娇惯,不能因为爱而贻害孩子,同时,我也呼吁年轻的父母,我们既然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管教,就要相信父母,放心的让父母管教,让爷爷奶奶放手大胆的管教,这样,才是对孩子的真爱,是对孩子一生真正的负责!否则,一旦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在外的一切辛苦,都将化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经验告诉我们,自信的孩子有出息,有志向的孩子将来才能成大器。我们在教育培养孩子时,既要严格要求,更要相信孩子,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引导孩子,而不把自己观点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去生活,更不能过分的溺爱和娇惯孩子。我们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耐心,一旦孩子有了失误或者做错了,不是耐心教孩子怎么做,而是讽刺挖苦,打击孩子,常把一句“你能干啥?!你啥也弄不成!”当做口头谈,时间久了,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和依赖心理,做事没有自信,也不懂得善始善终,更缺乏创造性,凡事依赖父母,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是想着自己如何克服,而是想着“看我爸怎么办”这样的心理,这其实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传统文化在对孩子的教养上就非常重视“洒扫应对”四个字。“洒扫”就是洒水,打扫庭院,就是要求孩子从八岁起就要自觉地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帮助父母干活,要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水何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树立劳动观念,体察父母辛苦,培养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的生活能力;“应对”就是学习接人待物的礼节礼仪,学习与人交流,通过这些日常琐事,培养完善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我们经常说“教养”,这就是教养!
当然,有自信还必须有志向,有志向就会有奋斗。只有确立了人生的目标,才能产生顽强拼搏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弄清楚学习究竟为什么的道理,帮助孩子确立志向,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今天耽误了大家这么多宝贵的时间,错误之处也是在所难免,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