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那些树》之二中来的白玉兰
作者: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校长张 斌
一个人的故事多了,就成了名人;一棵树的故事多了,就成了名木。这些有了故事的人或树,就能给他所处的环境赋予某种内涵,增添了一些人文气息。
在花香四溢、绿树成荫、书声朗朗的城区一小校园里,在银杏广场靠西、通往《习风亭》的曲径小道旁有一棵两米多高的白玉兰。树冠不大,树干也不粗,但和其他树木相比,它却有着一段不寻常的生长经历。它虽然长在一小,但却和二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6年的春天,全县美化环境,植树造林工作如火如荼,作为教书育人的城区一小,承担着环境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职能,绿化美化校园就义不容辞。
一天,我给多年的挚友杜旭元打电话,问他现在是否有空?他说,在给二中移树呢。我知道,县上规划要将二中整体搬迁至原来二中的位置,把腾出来的地方改扩建崇信一中。这样一来,里边好多的树木就要进行移栽,老杜正在往新二中移树呢。我问他:你移的是什么树?他说是:“玉兰树,好看得很,上边已经挂了好多花苞了。我才挖了两棵,一棵白色的,一棵紫色的。”我一听,立马就来了精神:“那你挖好了拉过来,栽在咱们一小的校园吧!”他说:“胡谝去!喎是人家的,我挣人家的钱,咋能栽到你一小去?”我说:“二中的树,一小的树,都是咱教育上的树,你就拉过来吧,中午我请你吃炒面,烛光餐厅!”和老杜从认识到挚交,缘于他的《桐花镇》一书。记得他第一次来找我,说才从乡下来到城里,开了家书店,名曰:文汇书局。顺便还带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当时我并没在意,想他无非是想让我帮他介绍介绍教辅资料,所以只是轻描淡写地应付了一下。过了些时间,可能由于对我有些了解吧,他将一本文字材料给我看。开始我还以为是学生试卷,待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本打印稿,是他写的长篇小说。我一掂,妈呀,好沉好沉啊!再看标题是:《第三个春天》。
说真的,我还是第一次遇见农民写长篇小说,顿时被震撼了。出于好奇,也出于敬佩,我决心要拜读一番。回家以后,我想看它到底是货真价实,还是用来开涮的水货。但没想到刚入书中,便被深深吸引,除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之外,凡写人,个性鲜明;凡绘景,细致入微;凡状物,惟妙惟肖。十万多字的小说我读了三天,还沉浸其中,掩卷遐思,思绪万千。读完后,因急切想跟他交流,便去给他还稿。他让我提提意见,我说是否可以考虑把标题改一下?没想到,后来他还真的采纳了,小说出版时改成了《桐花镇》。因为《桐花镇》,名不见经传的他,在崇信,乃至整个平凉都名声大震,甚至还拿了几个奖。他也由一个农民、一个小小的书店老板,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杜作家,大家都尊他为杜老师。他的书店也因此“谈笑有鸿儒”了,热闹非凡。就这样,我和老杜成了朋友,成了无话不谈的挚交。闲遐之余,我们一起谈天说地,写歌赋词,甚至还说一些有失斯文的段子笑话,但仅限我俩之间。话说回来,正因这种关系,在我的死缠硬泡再三说服之下,他终于同意了,并说在10分钟左右就把树拉过来。我高兴的地喊班子成员到校门口“列队”迎接,看着老杜开着他的电奔子,昂着头,衔着烟,载着两棵玉兰树“突突突”地进了学校大门。于是大家抬树的抬树,挖坑的挖坑,提水的提水,不一会儿,两棵阿娜多姿、含苞待放的玉兰就站在了学校的前院里。放学时,老师和学生都用惊讶而欣赏的目光打量着这两棵突如其来的不知名的花树,一紫一白。微风轻抚下,它们花枝招展,分外妖娆,似在点头微笑,又似在挥手致意。大家看着它们,眼里都满是喜悦和激动。过了两周,二中的梁校长视察他们校园,他里外转了几圈,愣是没有找到那两棵他经常光顾且非常喜欢的玉兰树。当时,他曾安排下属:这几棵玉兰树一定要好好的移过去,保栽保活。可栽到哪儿去了呢?他还喊来保安寇师问:“我让你负责移树呢,那两棵玉兰树栽哪儿了,我咋没有找见?”寇师一听,这下完了,校长问呢!无奈之下,他只得如实交待。当听说那两棵花满枝头的玉兰树早在两周前就栽到城区一小了,估计这会花都谢了时,梁校长指着寇师笑着说道:“你这个老家伙,竟然还吃里扒外呀!”。后来,每逢校长开会,见到梁校长,我就不由自主地回避他的目光,生怕他跟我算账。事实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梁校长是个具有大格局的校长,这点小事,他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这两棵玉兰的到来,很博大家的眼球,学校一下子好像提升了档次,老师们也像一下子来了精气神。当然,大家都知道它们是从二中移来的,所以称它们为:“二中玉兰”,对它们倍加呵护和宠爱,就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可惜的是,那棵紫玉兰在第二年的春天,再也没有苏醒,任凭我们一再施肥、浇水、打点滴,也没能吐出一个绿芽来,这让我们在欣喜之余,又徒添了些许遗憾。故事到了这儿,就该告一段落了。但到了2018年的年底,这座百年老校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学校实行整体搬迁。临走前,我看着自己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校,感慨万千,因为此时我已感到,自己的生命和学校融为一体了。但纵有万般不舍,可历史的潮流势不可挡。凡能带走的,一定要带走,包括那棵白玉兰。和梁校长当年的做法一样,我也安排人员精心移栽,将它再一次移到了新校园。常言道:人挪一步活,树挪一步死。这句话被这棵白玉兰否定了。虽然我不知道它在老二中之前来自哪里?就凭它从老二中来到老一小,又来到新一小,至少换了三处地方,挪了那么多步,不但没死,而且还长得更有生机,就足够传奇和惊艳的了。我想,它之所以三挪而不萎,本心不移,正是沐浴和涵养了二中:“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又汲取了一小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以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崇尚信义”的至真至美的文化精髓。现在三年过去,“二中玉兰”,已花开满树,枝繁叶茂,成了一小《习风亭》前、乃至整个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它报春早,花繁茂,质地洁白,和校园里的孩子们一起快乐相伴,健康成长!这不正应了“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必得智慧”的这句话吗?二中和一小,都是文脉较深的地方,优秀老师比比皆是,从这里走出的优秀学子也不计其数。他们都和这棵白玉兰一样:坚毅、顽强、有信念、有底气,绚烂而多姿、充实而昂扬,它们都是崇信教育的春天和硕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