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云烟飘渺的古宋河岸畔,有一座富有历史内涵的去处---三陵台。三陵台是梁园七台八景之一,因其中葬有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三位国君,三峰并峙,映衬日月,故名其曰“三陵台”。

一、三陵台上的古宋之风
三陵台远看犹如三座高耸的驼峰并峙而得名。据当地民间传说,它们本身就是一夜而升起的山,因为被人撞见泄了地气才停止了生长,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故事,不过在一片平坦的豫东平原上这三座高大的封土就显得格外巍峨。其自身蕴涵着商丘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几乎见证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其历史文化的意义不可估量。
康熙年间的《商丘县志》记载说:“在城西北十八里,三峰并峙,故名。”
1991年版的《商丘县志》也同样记载:“三陵台位于县城西北9公里处。三峰并峙,翠柏遍陵。相传三陵台是春秋战国时宋国国王的陵墓。此台东西长270米,台高6米,上有古柏442株。”
1987年,原商丘县文化馆对三陵台调查勘探,发现夯土,并采集到汉代板瓦等建筑构件残片。到了1994年,商丘文物工作者再次调查三陵台,确认为古代陵墓。1995年,调查先商文化的中美联合考古队来到商丘,利用先进的仪器对三陵台进行勘探,再次发现夯土层和汉代建筑构件。并且发现了大批东周遗物,只是由于封土特深未勘探到底。
据有关历史考证,周代诸侯国国君死后往往葬在都城内或城北附近公墓区,三陵台距宋国都城遗址仅几公里,方位正处在都城北侧,从墓葬方位和距离来判断,这与周代王公墓葬特点恰恰相符。根据以上综合判断,商丘地方志书记载三陵台为宋国国君之陵墓有着非常牢靠的事实支撑。
据悉,三座陵墓自西向东依次为宋武公墓、宋戴公墓、宋宣公墓,而中峰之前明朝吏部尚书宋纁的墓葬。可以说整座三陵台就是商丘一部古宋文化史,从这其中能够透露出悠悠的古宋之风,更显露出商丘古老文化的历史风华。
在古代“商”与“宋”同音,因为“宋”字下部的“木”,古有“桑”音,而“桑”与“商”同音,因此“宋”又被人称作“商”。关于国号“宋”的起源,古今学者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宋”即“商”,“商”即“宋”。近代学者陈槃指出:“宋之称商,旧籍习见。《毛诗·商颂》即宋颂。《正义》商为宋也。”根据古籍记载,春秋时期宋国人也以商人自居,而其他国人也称之为宋国为商。由此看来,宋国在商丘延续七百多年,就是殷商文化在商丘大地上的延续,商丘是殷商之源,同样也是殷商文化的集大成者,殷商文化和商丘的关系源远流长。

商丘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古老土地,这里孕育了中华文明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先商之地,被誉为殷商之源。周武伐商,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商朝灭亡后,尤其是武庚之乱后,周公借用周成王的命令诛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把商丘先商故地分封给商纣的哥哥微子,让微子来管理殷商土地,以延续殷商祭祀,并写成《微子之命》告诫他,国名为宋,封为公爵,尊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宋国对于周为臣子,周对待宋公为客卿。从此在商丘大地上宋国存在了754年之久。
从微子以后的几代宋国国君在承继了“商之宗祀”的同时,还延续了帝喾、商始祖契及商汤等几位圣君的仁德理念,并在成为宋国国君之后,将其发扬光大,代代绵延赓续。从微子始,几代国君皆有让国之德,有唐尧虞舜禅让之风。并且创造出灿烂的宋商文化。
当时宋国的国都为商丘,宋国从西周初年封国,到春秋最为强大。疆域东到江苏徐州,南到安徽宿州,西到商丘西部,北至山东菏泽、定陶一带,地域覆盖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区。号称为“五千乘之国”。
宋国国君为公爵,周朝的属国之君无不敬重他的地位。宋国也因此被各国尊为“上卿之国”,在西周时期以及后来春秋时期都是诸侯不敢轻侮的强盛国家,辉煌彪炳史册。而三陵台埋葬的三位宋国国君的时代就是宋国文化最为繁荣昌盛时代,为后来宋襄公成为春秋五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戴公,子姓,史佚其名,宋哀公之子,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宋戴公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改革国政,爱民如子,自然灾害袭来时,戴公立即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抢救受伤民众,修建房屋,并祭告天地,一切罪过都由自己承担,戴公率领全国臣民,渡过灾年,受到举国上下一致赞扬。戴公仁义爱民,谦逊忍让,睦邻友好,从未和其他国发生过争端。
史书中载,宋戴公设坛祭告天地,还派遣朝臣走访民间,推广新型农具,并出资建立新式农具生产区,这样的做法,直接改变了宋国的格局,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国政得以稳定推进。从此宋国逐渐发展壮大,日益强盛,在列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宋戴公在位34年由于日夜操劳,积劳成疾而卒,在其葬礼上,人们长途跋涉涌进都城,在墓边长跪不起。为了表彰宋戴公的功绩,周宣王特赐谥为“戴”。古代谥号中有“典礼不愆曰戴,爱民好治曰戴”的说法。周平王特赐谥号为‘戴’”,这即是以天子之名褒扬宋国君主的伟业,更是是对宋戴公充分的极大肯定。
宋戴公死后,公元前765年,宋戴公之子司空继位,是为宋武公,成为宋国的第十二位国君。
由于宋戴公的改革推动了宋国的经济发展,商贸的发达,也诱惑到了北方的狄人,他们觊觎宋国财富,派出军队入侵宋国。
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以败翟于长丘,获长翟缘斯。
另《春秋左传·文公十一年》也记载: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公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
宋武公用自己勇武和果断打退了异族入侵,保家卫国,护佑了宋国民众的幸福和安全。谥法曰“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宋武公堪称武矣!
后来宋武公病逝后,宋宣公继位,宋宣公,子姓,宋氏,名力,宋戴公之孙、宋武公之子,宋国第十三任君主,公元前747年至前729年在位。他在位十九年继承先君的优良传统,勤政爱民,实行仁政,其统治下宋国也可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整个国家生机勃勃充满昌盛之气。
公元前729年,宋宣公病重,在选择继承人时,根据依据殷商兄终弟及的传统决定舍弃自己的儿子太子与夷,传位其弟弟子和,这就是宋穆公。因为根据平时的观察,儿子与夷勇武好战,性格张扬,霸气十足,让他继位,恐怕日后与邻邦难有和睦,国民难得安宁。弟弟子和不但比与夷更有能耐,而且性格温和,以仁待人,品德高尚,让子和继位,要比与夷强得多。所以,宣公认为弟弟子和才能大于儿子与夷,更适合做宋国国君。宋宣公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
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说: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称赞说,“宋宣公不立其子立其弟,成就了大义”。
继位以后的宋穆公没有辜负了哥哥的期望,其辛勤治国,宽厚待民,使宋国的传统国策很好地被继承了下来。宋穆公在位九年,宋国一直保持昌盛,在诸侯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宋穆公临终的时候又把王位传给宋宣公的儿子太子与夷,是为宋殇公。这种传贤不传子式的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有它的合理性,这就是所谓的“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宋宣公兄终弟及的故事也成为后世一段美谈。至于后人把宋殇公时期的宋国动荡归咎于宋宣公选择继承人的方式,这恰恰找错原因,反而证明了宋宣公认为太子与夷不适合做国君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充分证实了宋宣公识人眼光是何等的敏锐和正确。
悠悠历史,苍茫瞬间,时光岁月已过千年,葬于三陵台的宋宣公,宋武公,宋戴公,已经在此长眠了几千年。其后裔子孙,有的以国为姓,有的以谥为姓,有的以祖先的字为姓等等,先后分化出戴、宋、武、牛、庄、华、皇甫等80个姓氏,其中单姓57个,复姓23个。每年都有海内外的华人来此寻根祭祖,追缅先人,这里成为中华姓氏发源地之一。这里成为中原姓氏后人寻根问祖、追宗寻源的圣地。这里也是弘扬和解读宋商文化的最佳场所。
二、千年三陵台的历史风华
岁月悠悠,时光冉冉,历史车轮转到西汉初年,此时商丘为梁国,是汉梁孝王刘武的封地,梁孝王刘武爱好文学,附庸风雅,在商丘筑梁园三百里,这里集离宫、亭台、山水、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游猎、娱乐等多功能的皇家园林。三陵台就成为梁园七台八景之一,是一处静幽清雅的美丽之所。引得天下文雅风流之士纷纷而来,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公孙诡、羊胜这些著名文士都曾驻足这里,他们在这里吟诗作赋,吹来弹唱,写下诸多美丽诗篇。形成历史上著名文学流派--汉梁文学。
后世谢惠连、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岑参、李商隐、王勃、李贺、秦观等都曾慕名前来梁园。明末清初雪苑文社成员贾开宗曾诗云:此诗写尽了三陵台几千年岁月的风雨沧桑,所有的富庶和繁华都已落尽,漫漫历史长河中,惟有这苍茫大地面对这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发出无声的哀叹。
在三陵台中峰前侧,还有一座明代的坟墓,高3米,周长20米,圆形土丘上尖下圆,至今保存完好。墓前向南200米有神道,原来有石马、石人、石牌坊和御祭石碑等明代石刻。这就是明代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宋纁之墓。
康熙年间的《商丘县志》记载:“吏部尚书谥庄敏公宋纁墓,在城西北二十里许三陵台下,万历间谕葬。”
宋纁(1522—1591),字伯敬,号栗庵,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朝重臣,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
史传云:“宋纁凝重有识,议事不苟。”宋纁为官32年,家无姬侍,只有老仆数人,为官清正,秉性刚直,敢于担当,视“家国、百姓”为己任。当时民间就有“南海瑞,北宋纁”的说法,如今在大江南北多地的“三报祠”中,宋纁与包拯、海瑞同享世人的香火和敬仰。宋纁70岁卒于任上,灵柩被送往商丘故里,几百多公里沿途中,士农商贾夹道迎送,焚香哭拜,情感天地。一代清官葬于三陵台,这既是作为宋国后裔子孙宋纁个人的荣耀,这也为古老的三陵台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
千年历史的风雨飘摇凝聚成辉煌的历史,五千年文化绵绵延续汇聚成当代之风华正茂。今日的三陵台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东西长191米、南北宽64米,占地面积12224平方米,最高处11米,三座土丘连绵相连,在平坦无垠的豫东平原上显得高大雄伟。480棵柏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郁郁葱葱,这里有被众多善男信女供奉的“千年神柏”,背后隐藏“蟒仙爷”的故事也是相传已久。整个三陵台古木参天,松柏苍苍,四季青翠,呈现出皇家气派的威严和肃穆。
走进三陵台,巍峨的牌坊,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三公殿,有一种皇家的大气磅礴和威严。郁郁葱葱的松柏苍翠遮天蔽日,为陵园增添了一份静逸和安心。漫长的石像神道清幽悠长,参天古树苍劲挺拔,整体建筑恢宏大气,端庄凝重,让人不禁心中产生肃而起敬之情。

三陵台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侵蚀依然保持了原貌。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来自于浩瀚博大的历史文化。时空文明在这里相会;文化密码在这里解读,在这里我们品味到殷商文化的博大精深,汉梁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中华传统文明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由此感到:中华文明正以昂扬向上的姿态树立于世界东方。
巍巍三陵台,悠悠古宋风,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我们在这里遇见历史,遇见商丘,也遇见了浩瀚博大的宋商文化。(作者刘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