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凤霞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中国古代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在世界范围内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修建了著名的建筑:万里长城、故宫、黄鹤楼,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现代科技的发展吹响了时代的号角,从原子弹的试验成功到神州载人航空飞船进入太空,从计算机到机器人,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许你每天的工作很平凡,也许你每天忙碌在工厂车间,也许你每天耕耘在地头田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你都是亿万劳动者当中的一份子,只要你在自己的工作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就是示范,就是对劳动意义和价值的诠释。正是劳动,成就了一个魅力无限的中国;正是劳动,创造了无数的惊天伟业;也正是劳动,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挺直了民族脊梁。所以,劳动最光荣。

毛泽东和朱德从小就热爱劳动,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当地的老乡学习编草鞋,早上起来打扫院子,朱德翻山越岭挑粮食。我们的主席十五岁到梁家河下乡插队参加劳动,在农村两三年学会了各种农活,而且成为庄稼院的好把式,当上大队支书后,更是带头干重活,打坝、挑粪、修路、上山开荒、收庄稼。有一天,他在《人民日报》头版看见了一条消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于是,他率队自费去四川考察,回来后,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在梁家河建成了陕西省首个沼气池。在陕西农村,人们通常在河边挖个渗水坑作为饮用水源。这样的渗水坑被当地老百姓叫做“泛水井”,人畜共用,很不卫生。关键的是一旦洪水暴发,“泛水井”就会淤满污泥,村民无可吃。他就跟村商议,在村子中央一块较高的地方打一口水井。打了很深,才开始见水,那水冰凉刺骨,他带头下到井里,控下面的泥土和石头,一干就是挺长时间,实在撑不住了再换人。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使用的自来水,就来源于这口井,这里的老百姓把这口井叫做“知青井"。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从小随父兄在椰蕉雨中流汗挨饿,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那时,他便有一个超凡的梦想:当一名作家。肇东市黎明镇长富村党总支书记李凤山任党总支书记37年,堂堂正正做人,勤勤肯肯工作,从村里交不起公粮到变成产粮大户,亩产由1200斤,达到2500斤,带领村民发家致富,靠的是实干、苦干加巧干,人称“李大干”。不幸的是,李凤山因病去世了,他走了,留下了价值6200万元的村级固定资产和580万元存款,他自己从来没有花过村里一分钱,他留下了大干精神并永垂不朽。
市文联主席白雪松,在市文联工作15年,耐住清贫,晴耕雨读,不仅为全市文艺工作者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还成为了文艺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他即是官,又是兵,热爱劳动,勤于创作,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有几家媒体为他开辟专栏,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每年出书品十多个版本,近万册,并且逐一审核,每次印刷出版后,他都亲自搬运,送给读者,社会各界人士有目共睹,交口称赞。荣获全国文联工作优秀个人!

这故事告诉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我们讴歌劳动,是为了不忘过去,我们崇尚劳动,是为了开创未来,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让我们热爱劳动吧!
——作者简介——

高凤霞,1959年6月出生,满族,作家、诗人,中共党员,多年来坚持业余写作,曾在《中国作家》、《诗刊》、《工人日报》、《黑龙江日报》、《党的生活》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篇,其中部分获奖,出版发行文学作品集《尘缘》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和黑龙江图书馆馆藏;主编《绥化政协十年》、《绥化企业家》、《从绥化走出的共和国将军》、《日军侵略绥化史证》等文史资料,其中三部书获奖;曾任明水县文化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兼任县教育局第一副局长;绥化市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兼《绥化政协》主编。
——主播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