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
文学评论家曹雨河
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散见于《当代》《当代.长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文艺报》《诗刊》《延河》《山东文学》等报刊。《语文读本》(赏析/山东文艺出版社)、文学评论集《心灵之旅》(河海大学出版社)等,曾两次获《人民文学》短评奖、《中国校园文学》特等奖。
曹雨河,山东省曹县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全国中学语文教育委员会优秀教师,山东省文学院中青年评论家高研班学员。作品散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作品与争鸣》《诗刊》《文艺报》《文学报》《中国青年作家报》等报刊,著有批评集《心灵之旅》,独立编撰《语文读本》上下册,成为黄河故道上的一支笔。
01 曹雨河:评论的功能是发现和传扬文学价值
曹雨河研读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写成系列文章连载于《语文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他渐渐摸索出了符合个人的“策略”:阅读(探摸)作家(作品)的心迹;激活自身的人生经验;开发作品潜在的精神矿藏。与唐小林批判名家的路径相反,曹雨河认为文学批评的主要功能是发现作品的文学价值,并给予充分的阐释,使其获得彰显和流传,故他不对平庸的作品浪费时间和精力。曹雨河以自己的批评写作坚守着审美批评理想,形成了文学批评的一种审美价值。与很多批评家不同的是,他往往与被批评作家并不相熟,他通过网购书籍“认识”作家。“他喜欢书页散发出的油墨香味,他惯于在夜灯下触摸包蕴温度的文字,以此与丰富的心灵交流,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他的文字没有任何拘束,或发自内心地赞美一部作品的优长,或坦率讨论一部作品的缺憾。”(编辑只恒文:编者按,《中国青年作家报》2020年1月7日。)
曹雨河与著名作家孙惠芬的一次真诚对话和交流,可作为批评家与作家有效对话的范例。《中国青年作家报》的微信平台发表《一阶层人的成长心路——读孙惠芬的长篇〈寻找张展〉》,肯定《寻找张展》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一部充满张力的作品,上部与下部形成互文,旁敲侧击的映带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拓展了外延,气韵贯通,给读者强烈的冲击力;揭示了一直以来被遮蔽的、一个阶层人的成长物资环境和心灵轨迹,将困境和救赎呈现在我们面前,似乎又听到“救救孩子的”呼声!同时,也指出其中值得商榷之处,如:“张展‘转化’的契机是法航失事父亲遇难(内因张展是一个心智正常的孩子),这只能作为个案,难以示范效仿,不具备‘转化’的典型意义。斯琴经历了那么多依然是‘圣洁’的,在张展心理最危急、人生最关键时刻给了他慰藉,‘圣洁’就受到‘挑战’,令人费解。作家之前沉静稳健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相比,《寻找张展》的弦始终绷得很紧,有用力过度之嫌。”
孙惠芬读到曹雨河的批评文章后,从个人创作思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坦诚地与批评者交换意见。她认为最后一段的商榷部分可以交流:“首先,《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的松弛和《寻找张展》的紧,我觉得这两部作品不能比较,作家在漫长的写作跨度里,风格是在不断变化,题材本身也有要求,一部跟青春城市有关的作品的节奏,和写乡村漫无边际日子作品的节奏不可能一样。”“其次,关于张展的救赎是因为父亲空难,而不是自然的选择(记得在另一个评论家的评论里也有这个说法),我的想法是:没有沉沦,就没有超越。就像《复活》里主人公的复活需要沉沦一样,不会有简简单单的超越,那样的人现实中可能会有,但那样的人不会进入文学(实际上也不会有)。”“张展因父亲空难而追问我是谁父亲是谁,从此在寻父路上觉醒,救赎,这是小说得以成立的核心所在……”(《孙惠芬:评论家有自己的审美视角》),他们的对话由《中国青年作家报》以《作家与青年评论者的隔空对话》为题整版推出(《中国青年作家报》2020年1月7日)。
03 马忠:曹雨河是一位文学审美探寻者
评论家马忠称曹雨河的批评为“体验型”不无道理,赞扬他“就是这样一位对文学的美的探寻者,在他笔下,批评不是肢解,而是赏悦、品味。虽然他的批评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是他从审美的视角批评作家与创作是值得肯定的,特别在文学批评屡受诟病、不受待见的当下,曹雨河的文学批评或许能带给我们新的思考。”马忠认为这部批评集有四个特点:
一是有文本的细读:“注重从文本细读中领会作品的意蕴和潜藏的精神金矿,把握作家的艺术特点与风格。由于批评者主观的介入,曹雨河的文学批评更多表现出鉴赏性的特点。”
二是融入了情感:“不注重对于创作的审判,而强调对于作品的感悟(动)。尤其追求批评的艺术性,他以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在文学世界里游历,强调自由的、真诚的批评,并将批评看作是一个富有生命体的独立存在,在诉说他的心灵在作品之间的奇遇中,表达对于艺术美的感受与发现。”
三是灵性的言述:“是一种经验与生命碰撞的自觉的批评。他对文学作品的这些感悟性的描述和分析,恰恰是建立在文学最根本的要素之上的,是一种有根有魂的批评。而这种不受任何学术理论的规约,用自己全部的才情和身心与作品进行情感上的碰撞,激发思想艺术的火光,成就自由、激情的精神共鸣才是当下的文学批评所需要的。”
四是独特的审美:“看不到晦涩的语言、死板的理论与索然的枯燥。中国古典批评的直觉感悟与当下现实语境的现代意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也从文体上促成了曹雨河对艺术感觉的追求,形成了他文学批评的逻辑拐点——审美意趣的巧思性,看不到晦涩的语言、死板的理论与索然的枯燥。中国古典体制内批评的直觉感悟与当下现实语境的现代意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也从文体上促成了曹雨河对艺术感觉的追求,形成了他文学批评的逻辑拐点——审美意趣的巧思性。”(马忠:体验型的文学批评——读曹雨河批评集《心灵之旅》,《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20年第2期)
04 廖令鹏:曹雨河归为“跟踪引导”式文学评论
深圳研究院研究员廖令鹏刊发于《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8期上的文章《“草根”文学评论的类型与走向》称:“第三是‘跟踪引导’式的评论。陈劲松、曹雨河、柳冬妩、曾于里、周其伦等属于这一种。”并进一步论述“我个人认为,这种‘跟踪引导’式的文学评论,一方面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专业的阅读经验,及时对作家们的作品进行阐释解读,及时对不良的文学现象进行反击,帮助读者们鉴别文本的优劣,引导正确的创作方向。另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比较和审视,及时发现优秀的作品,就像发现‘grass roots’草根底下那‘蕴藏的黄金’,真诚地唤起对有价值的作品的关注,促进作家和读者的创造性。”
曹雨河曾在2019年的《中国青年作家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系列评论”专栏发四个整版,李婧婧撰文《这个时代 我们青年的声音》(见《中国青年作家报》)评价:“曹雨河从莫言、张炜、毕飞宇的小说入手解读茅盾文学奖作家如何书写小人物……年轻一代的批评家更有可能打破已经形成的文学批评成规,用更加新鲜的评价标准和鲜活的话语体系对崭新的文本做出评价。”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审阅了曹雨河的评论文章《神性与诗性》回信:“读得用心,写得很细,也很深刻。”
05 谢端平:曹雨河从文本出发抵达知人论世
评论家马忠称曹雨河的批评为“体验型”不无道理,赞扬他“就是这样一位对文学的美的探寻者,在他笔下,批评不是肢解,而是赏悦、品味。虽然他的批评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是他从审美的视角批评作家与创作是值得肯定的,特别在文学批评屡受诟病、不受待见的当下,曹雨河的文学批评或许能带给我们新的思考。”马忠认为这部批评集有四个特点:
一是有文本的细读:“注重从文本细读中领会作品的意蕴和潜藏的精神金矿,把握作家的艺术特点与风格。由于批评者主观的介入,曹雨河的文学批评更多表现出鉴赏性的特点。”
二是融入了情感:“不注重对于创作的审判,而强调对于作品的感悟(动)。尤其追求批评的艺术性,他以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在文学世界里游历,强调自由的、真诚的批评,并将批评看作是一个富有生命体的独立存在,在诉说他的心灵在作品之间的奇遇中,表达对于艺术美的感受与发现。”
三是灵性的言述:“是一种经验与生命碰撞的自觉的批评。他对文学作品的这些感悟性的描述和分析,恰恰是建立在文学最根本的要素之上的,是一种有根有魂的批评。而这种不受任何学术理论的规约,用自己全部的才情和身心与作品进行情感上的碰撞,激发思想艺术的火光,成就自由、激情的精神共鸣才是当下的文学批评所需要的。”
四是独特的审美:“看不到晦涩的语言、死板的理论与索然的枯燥。中国古典批评的直觉感悟与当下现实语境的现代意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也从文体上促成了曹雨河对艺术感觉的追求,形成了他文学批评的逻辑拐点——审美意趣的巧思性,看不到晦涩的语言、死板的理论与索然的枯燥。中国古典体制内批评的直觉感悟与当下现实语境的现代意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也从文体上促成了曹雨河对艺术感觉的追求,形成了他文学批评的逻辑拐点——审美意趣的巧思性。”(马忠:体验型的文学批评——读曹雨河批评集《心灵之旅》,《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20年第2期)
评论家谢端平认为曹雨河继承的是中国感悟式批评传统,他从文本出发,力图做到知人论世。每写一篇批评,他都要将原作一字一句通读两遍以上,直到把里面的人物事件、细节、写作手法等完全理解清楚,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才动笔。他认为只有把作品读懂读透了,才能写出贴近作品内涵的批评来。他的批评文字很鲜活,较少用术语,用的是散文的语言。他认为文学批评者和文学创作者同样心怀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理论积累,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诠释能力;从作品本身出发,清除成见,敞开心扉拥抱、感受作品,相信第一感觉;对作品的研读、理解是渐进、开发和增殖的过程,下判断需谨慎,好作品具有丰富性和生长性。
曹雨河从不轻易套用理论或主义,而是深扎于社会现实和作品文本,于娓娓道来中搭建起多重的对话关系,同时不失批评的“趣味”,加之“短制”的批评方式,形成一种有节制的言论,这使得他的批评文字具有散文的灵动亲切,畅快淋漓,显现出曹雨河以情入评,主观介入的审美批评旨趣。《心灵之旅》(河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第1版)是一本小说批评集,分为“著名作家”“成熟作家”“新锐作家”和“杂花生树”四辑,二十余万字,书中的文章有着宽展的观照面,既有对成名作家、作品之论,也有对势头正猛的业余作者作品之评。此批评集撇开扶着理论走路而追逐文心,不经营“鸿篇巨制”,而着意短小精悍、要言中的,内容丰饶生动,语言潇洒流畅,读来如朋友屈膝交谈,畅快淋漓。曹雨河有着多年的小说创作经历,善于把脉文心、发微探幽,见人之未见,言说多有独到之处;批评中又梳理作家创作的思路,融入创作的甘苦得失,这区别于学院派批评家惯常以理论套作品的生冷干硬僵化的“学术文章”。书中所谈的小说大都是近年文坛名家名作与新锐力作,紧扣文坛脉搏,给予读者与文俱进的现场感,有亲和力、有气场、有温度。
《心灵之旅》中文章多以人物分析为核心,把握人物的生存状态,探摸人物的体温,力图走进人物的内心,与人物的心跳同频共振,体验他们内心的纠结、挣扎与灵魂的歌哭,探察他们的精神世界(选自谢端平专著《从三分天下到百家争鸣》)。
迄今为止,曹雨河发表文章约200多篇,其中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15篇,省级报刊发表26,其余发在市级报刊。十多篇文章由中国作家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青年网转载,《阳光的色彩》入选《语文读本》。出版文学评论专著《心灵之旅》(河海大学出版社),独立编撰了九年级《语文读本》修订本上下册(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应邀参加河南省作家协会举办的长篇小说《老街坊》研讨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家国情怀》的发言。评论文章《灵魂的哈巴达克坂》获《人民文学》短评银奖,《困境里人性的荣辉》获《人民文学》短评佳作奖,《父亲》获《中国校园文学》第三届全国教师大赛特等奖,《命运的诡谲与人性的丰饶》获首届牡丹文艺奖(评论奖);入选曹县第九批拔尖人才。2019年受聘于《小说选刊》和《作品》两家大型杂志的评论员。
曹雨河长期坚持业余阅读和写作,主要涉猎四个层面:
1、研读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考查在现代性进程中,农村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嬗变。
2、研读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认知城市物资文明高耸而精神文明参差不齐、自足系统不够完备,其运转还有赖于乡土的支撑,精神有待涵养与提升。
3、研读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历史回望与审视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历史的流转夹裹着人们命运的激变,同时折射出人们心理(人性)丰富与幽微。
4.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物质文明的进步对自然文明的胁迫,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方式。并力争往纵深处开掘,努力写出满意的评论文章。评论国内重点作家的同时,关注本土的作者,将他们的好作品推介给全省、乃至全国的读者,为本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片来源:李霞
END
本期责任编辑:李霞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