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281一290)
学诗札记(281)要么复杂,要简单,二选一。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略显严肃的问题陷井。在艺术创作实践领域,两者最终的成活率均不高。成功在于找到属于自己且合乎艺术取向的表述方式。
学诗札记(282)我完全可以理解并接受诗人的自恋甚至包容他们的某些虚荣心,但我决不会宽恕过度自恋已成瘾了的所谓诗人。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内心理应也必须装着全世界。

学诗札记(283)文学大腕(名家)在公众场合(论坛、微信、QQ)大都选择沉默的真正原因?1、装逼(端臭架子);2、瞧不起别人;3、不想说;4、无话可说(可能主要还是说话对象身份不对等);5、工作太忙;6、担心说错什么话,贻人口实,丢不起人;7、想得太复杂,下笔时顾虑重重,完全不在状态;8、潜意识里总认为自己是超一流名家,自然一言九鼎,实则井底之蛙;9、功利心过甚;10、谦虚。(以上文字,纯属胡扯,请勿对号入座!)
学诗札记(284)在艺术创作领域,我永远只为少数人创作。至少五百年不会改变。一切艺术品都有中意的“对象”,强求或绑架均无济于事。

学诗札记(285)
什么样的诗最易生发"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魔力呢?我的答案是:本色。这个所谓的"本",是从直观感象出发,形神兼备、以少驭众、性灵毕现且直抵生命与人性本源,渗透宇宙万物内核的本;这个"色",是富含深层艺术境界创构的色,既"不落纤巧",又"不事涂泽",美就美在气骨翔正、情趣醇厚、炫釆多姿、超凡脱俗的色。
学诗札记(286) 个性与修养决定作品的优劣及境界。"诗道性情,贵说本分话"。我的谬论:个性是双刃剑,须处理后再用,弄不好,可能会让自己"死"得很惨。

学诗札记(287)假如你幼稚到已辨不清楚生活与诗本来就该是两股道上跑的车的话,我想送给正在埋头写着分行文字的你四个汉字——洗洗睡吧!
学诗札记(288)对我个人而言,当一个纯粹的诗人是可悲的,我渴望成为一个终生的习诗者。就艺术来讲,最好是杂一些的好,我指的不是个人可怜的那么点艺术情绪。如果你依然无法接受这个观点,建议你去海边或大山里走走吧,那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学诗札记(289)真正“当行”的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讲究首尾呼应笔法。想知道一个诗人的功力,只需注意他作品的开笔和收尾,即可大致了解。首尾不好,中间再妙绝,有啥用啊!要知道,对于诗,不允许出现硬伤和败笔的。这是底线。至于诗人故意粗砺运斤,那是另一码事。

学诗札记(290)好的细节是现代诗不可或缺的眼睛,它往往能生发以云衬月的艺术功效。但,倘若交给愚钝的人来处理,十有八九会弄巧成拙,让原本出彩的生动细节秒变致命的“败笔”。这类教训实在太多了,当下诗坛几乎天天上演“细节丑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