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
【原文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一章反映的是孔子的现实生活态度和智慧。“毋”通“无”,“意”通“臆”,指凭自己的主观去猜想、猜测乃至猜疑,判断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必”本意是“必然”,这里指凭借主观预先设定出某种必须要达到的结果或作出某种判断;“固”即“顽固、固执”的意思,即,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张,等同于现代汉语的“固执己见”;“我”即“自我”,包含凡事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等意思;“绝”是“断绝、杜绝”的意思。
这一章的意思是说:孔子在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普通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四种毛病,即;遇事绝不主观臆断,绝不想当然地设定某种必然要达到的结果或作出某种判断、结论;绝不固执己见,绝不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念、主张强加于别人。就是说,孔子绝对没有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四种普通人常犯的毛病——这便是圣人的修养与智慧!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道理很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却是很不容易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各自运行的规律,并不会迎合某个人的意志,任何人都不可能强迫人世间的一切事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演变。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为了达到借吴蜀联盟抗操之机除掉诸葛亮,为东吴将来称霸除却后患,不顾联盟抗操的大局,使出种种阴谋诡计谋害诸葛亮,其结果是,处心积虑、千巧百计,每每自感高明,结果却屡屡失算,无奈仰天长叹一声“既生亮,何生瑜?!”将自己气得吐血而死!此可谓人算不如天算也!“三气周瑜”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按照自己意愿发展并最终达到自己臆想的结果的事情实在不多,许多事常常留有遗憾。试想一下,在人一生的经历中,真正事遂心愿的能有几何?事事如意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期盼罢了!现实生活总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但在每个人的身上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意、必、固、我”的毛病,这不仅是一切错误的内在根源,而且是我们不能坦然面对现实、快乐生活的根源。比如,作为一个部门的主管,常常会出现不愿耐心倾听下属意见,深入实际做一番认真地调查研究,总会犯先入为主的毛病,一味地要求下属按照自己的决断或意愿工作,甚至是明明自己错了,也不肯承认,或者是为了面子不肯坦然地面对现实而放弃;作为父亲兄长,总是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愿望为子女设计人生,按照自己臆想的期望要求子女,结果是不但会于事无益,而且还会加深与子女之间的“代购”,使自己生活得很累,常常抱怨子女,哀叹命运,忧心忡忡地生活。我们许多朋友,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最好的中学、考取一流大学,将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且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是最优秀的!因此,对孩子要求很严,不但经常陪孩子自习作业,而且强迫孩子从小就上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兴趣班,把孩子本应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和青少年时光,禁锢在自己所认定的“套路”上,让一个稚嫩心灵去承担自己,甚至几代人的梦想。一旦孩子的学业不尽如意,就一味地抱怨孩子读书不用功,絮絮叨叨,责备多于鼓励。不是说孩子笨,就是说不动脑子不用功,时不时给孩子进行“家庭优良传统”教育和“家道中兴”的希望教育。结果是,孩子内心的负担太重,久而久之产生逆反心理,不是消极对付,就是我行我素,不但学业成绩不能提高,而且还产生自卑感,整日低头纳闷,失缺了朝气,生活得很不快乐。这种“强迫式教育”其实质是就是“摧残教育”,害莫大焉!

所以,人在现实生活中,首要的是要面对现实、正视现实、适应现实,去寻找和发现具体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顺应规律,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对策,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强迫事物按照自己的臆想、意愿发展——这其实就是古至今中外大智慧家的智慧!伟人毛泽东曾反复告诫共产党人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主观主义,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道理就在这里。人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能超越自我,克服个人主观意念的羁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的人,心境才是开阔、豁达的,才能够生活得乐观向上,充满阳光。这样的人,才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