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咒》原文:
北极玄穹,紫微帝庭。太山岱嶽,水国淸冷。
纲维三界,统御万灵。三元校籍,善恶攸分。
斋戒礼通,无愿不从。消灾忏罪,请福延生。
至真妙道,功德无凶。臣等皈命,与道合真。

北京白云观一直以《全真正韵》之发源地和正宗而著称。全真道教初期的元代,全真道乐应该十分成熟,而且得到许多文人雅士的称赞。
元至元八年(1271),元人王恽于清明日游长春宫,曾作诗盛赞宫内道乐之声。袁桷有《莅醮长春宫》诗云:
飘飘笙鹤雨丝轻,听彻灵璈曲再成。
玉案香分花有影,瑶阶松瞑露无声。
九枝灯里开真景,三素云中贺太平。
莫怪锦袍衣袖冷,还家从此羡长生。
北京白云观在清代以前一直沿用“十方韵”,并且是全真道教“十方韵”的重要发源地和繁衍中心。全真道教所用之重要斋醮经典以及科仪范本,百分之九十以上均出自北京白云观。
尤其是清代初期,受清皇室支持,全真第七代祖师王常月奉旨公开在北京白云观举行传戒的法会。一时之间,全真著名斋醮大家云集北京,登坛演法,全真科仪、经韵等得到全国性的演练与统一。
从此以后,全真道教常用的斋醮经典《玄门日诵早晚坛功课经》、《全真青玄铁罐施食科仪》形成两种不同版本,《全真传戒科仪》经过不断演练而得到广泛统一。

白云观的道教音乐用的是韵腔,属于全真正韵的《十方韵》。据传,清末著名的白云观主持孟永才把《十方韵》改为《北京韵》后,更加闻名遐迩。
孟永才主持精于道家斋醮礼乐,为留住过往云游的道家高士,共礼三清,光大白云观,他把道家通用的音乐进行了修订,加入北京地方的特色,被称为“北京韵”,从此闻名仙林。
但是后来,随着一些熟悉“北京韵”的道长羽化或云游他方,现今,颇具地方特色和北京白云观个性的“北京韵”已基本失传。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真十方韵再次回到北京白云观。这与当时白云观监院黄信阳道长所作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黄信阳出身道教世家,自小深受熏陶。1974年,他年仅十二岁,便到村里的东华道观出家。1983年,黄信阳远赴北京白云观常住,因长期潜心研习和宣扬光大道教义理,绩效显著,先后被推选为高功、执事、律坛保举大师。并先后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

在任白云观监院期间,充分发挥群策群力,加强白云观的管理,注重道观的接待参访、劳动自养、修葺殿堂,组织和强化道教义理学习等多方面的工作。
1988年,中国音乐学院、北京音乐家协会和白云观共同组建了“北京白云观音乐团”,由黄信阳担任团长,对道教斋醮音乐进行集中整理和研究并举行了公开表演,在音乐界和道教界引起很大反响。
北京白云观音乐团还多次出访新加坡、台湾、香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获好评。
监制:黄信阳
编辑:周高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