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看到,
来自广州的参战老兵祭奠烈士的专车时,
电影《芳华》里战火硝烟,
血肉横飞的惨烈场面,
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我哽咽了,
我爱人的眼里噙着泪花。
那是用青春和热血谱写英雄的年代,
那是一个令所有参战老兵难以忘怀的年代。


1979年2月17日凌晨,
隆隆的炮声划过黎明前的黑暗,
一场震惊世界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了。
轰鸣的炮声是复仇的怒吼,
手中的钢枪是保卫祖国的誓言,
冲锋的脚步是奉献祖国的忠诚,
血染的战旗是胜利的召唤。
年轻的军人用热血铸起了边关界碑,
无数年轻的士兵,
把宝贵的生命,
灿烂的青春,
留在了南疆的红土地里。
你们走了,
你们才18、19、20岁。
还来不及看看自己年迈的父母,
还来不及给深爱的姑娘写一封回信。
你们走了,
走在灿烂的年华里,
走在血染的青春里。
你们用生命释怀了人生的豪壮,
你们用热血诠释了保卫南疆的铮铮誓言。

岁月悠悠,光阴荏苒,
如今已过去了43个年头。
回首往事,
我们怎能忘记,
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
怎能忘记,
那浴血捐躯的烈士,
怎能忘记,
给与我们和平的老兵。
想到这些,
我与爱人买了两瓶桂林三花酒,
向三桌老兵和烈士家属逐一致敬。

你们的鲜血染红了南疆的土地,
你们的傲骨化作老山绝壁苍松。
一抔红土掩埋了你的青春,
一生豪情化作了硝烟浮云。
滔滔的红河水呀,
日夜不停地为你值守,
血染的木棉树呀,
时刻守护着烈士的英灵。
安息吧!战友,
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作者简介:
闫向彬,男,1965年出生,吉林省松原市人。松原市作协会员,松原市新诗学会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会员,黑土文学社社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诗歌、散文、游记等作品发表在《松花江》、《伯都纳》、《松原日报》、《吉林石油报》、《黑土地》等纸媒以及一些网络平台。有些诗歌和散文被朗诵平台采用,制成有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