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回眸18——上好人生这一课
荣玉奇
最近,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多种劳动技能将纳入课程。同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将劳动所占课时,要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课程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与时俱进、丰富多样。据说,此举引发社会不小关注。
由此,忽然想起30年前,我在《邢台晨报》(现在改为《牛城晚报》)发表的一篇旧作——《上好人生这一课》,文章中就提出应该让学生适当参加一些劳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这篇文章发表时,用了笔名“肖荣”。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
上好人生这一课
最近从一个资料中看到,去年上海某区从近三万名中学生中选出17名三好学生,这17名学生无疑是众生中的佼佼者。然而在两道看来微不足道的“试题”面前,他们几乎全军覆没,紛纷敗下阵来。
这两道试题:一是考场门口,放着一把扫帚,还有一堆破脏布随意扔在地上,只见考生个个十分坦然地从上面踏进踏出,无一人拿起扫帚打扫一下;一是在考场上,每个课桌上都放着草稿纸、铅笔、刀片,考生们在削铅笔时,除三人将笔屑削在草稿纸上外,其他人都随意削在了桌上或扔在地上。这些为自己能当选为三好学生而洋洋自得的考生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两道特殊的试题面前,吃了败仗,交了一张不及格的答卷。应当赞扬上海出这样两道试题的老师,其用心可谓良苦,他们认为,既然是三好学生,就应当交出课堂和人生两份答卷,校内校外一个样,课堂上和社会上都要经得起考验。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被家长惯坏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太淡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也朦胧得很。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能够考上大学,就是好样的,爹妈当牛做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试想,这样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怎能适应复杂的人生社会呢?
现在的在校学生,迟早都要走向社会,人生这一,课迟早都得上。早上早适应,晚上晚适应,不上不适应。家长们大都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将来成为栋梁之材。但要达到这个目标,真正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远非只会啃书本就够了。这要求既要会做学问,更要会做人,还要懂得生活,懂得社会。因此,让青年学生早一点接触生活,了解社会,参加必要的劳动,受点艰苦创造一定的条件进行环境锻炼,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也上一上人生这门课,学点做人的学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愿我们的家长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原载1992年12月10《邢台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