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诩是不是毒士?为何得了善终?
所献之计大多损人利己少有底线,奇毒无比,害死不少无辜百姓搅浑不少政事 。
他被人们称为毒士的最大原因 :引西凉军反攻长安混乱国政。贾诩曾为篡汉谋逆的奸臣董卓效劳,但董卓被吕布杀死后他又为保命向孤立的西凉军中剩下的领头大将李傕郭汜献计让他们进攻长安。 董卓才死李郭又来,二人专权跋扈,动辄武力杀人扰政,朝廷被搅弄得乌烟瘴气遍地狼藉,后来汉献帝也被迫出走性命堪忧,汉室正统险些终结。
同时贾诩擅长审时度势,为多人谋。他可以为留自己一条生路而帮助李傕郭汜反攻,又在李傕郭汜爆发内讧时转变心意决定加剧二人自相残杀以削弱二人势力,还劝走投靠李傕的数千羌人;他可以在张绣帐下献策,几次追击曹操几乎致他于死地,又在张绣寻找明主时推荐曹操并解释曹操胸襟宽广又是汉室名正言顺的代表,但最终张绣及其子嗣还是因为与曹操的过节难以善终。
不过贾诩最终投靠曹操后也怕其猜疑选择闭门自保,不攀附结交朝中权贵,还帮助曹操“乌巢袭粮”,离间马超韩遂平定关中,帮助曹操定下继承人长子曹丕,得了善终。
附:贾诩,字文和。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易中天口中“三国第一聪明人”。
贾诩为什么会被称为三国第一聪明人?这些与他本人的计策离不了关系,接下来我们细数一下贾诩生平的主要计谋。
贾诩第一次正式登上三国的舞台是在王允用计诛董卓,李郭败逃西凉之时。当时贾诩为董卓手下谋士,董卓被杀后,手下大将李、郭败逃,败逃途中贾诩劝说众人重整旗鼓,杀回长安。于是乎本该苟延残喘的东汉王朝,在李、郭二人的反攻下,摇摇欲坠。长安失守后,李、郭二将,一人挟皇帝,一人挟公卿,王允等一干忠臣尽皆死于二人之手,烧杀抢掠,民不聊生,置长安百姓于水火之中。因贾诩一计,导致长安百姓的惨状,这也是后世对贾诩褒贬不一的主要原因。
说到反攻长安一计,就不得不提期间的一些小插曲了。李、郭入长安后,曾要大赏贾诩,贾诩推脱不受。皇帝受困于李、郭二人之时,贾诩又从中周旋,帮助汉献帝逃离二人之手。
贾诩离开长安后,选择了跟随张绣。张绣与曹操第一次交兵,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事后,曹操戏耍张绣,调戏其婶,贾诩协助张绣叛曹,宛城一战,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均战死于此。数年之后,贾诩劝张绣再次降曹。
曹操与马超交战之时,马超韩遂联军声势浩大,曹操久攻不破,贾诩献离间计,成功致使马超、韩遂二人反目,最终迫使马超不得不投靠张鲁。
在曹操立储一事上,贾诩之语举足轻重。曹操曾问贾诩立储之事,曹丕曹植谁可立之?贾诩以袁绍刘表故事答之,曹操顿悟,不再有疑虑,终于立曹丕为储。
贾诩被人称之为三国第一聪明人的原因不仅仅是以上计谋,重要的是贾诩一生所出计谋,未尝一次失策,同时,贾诩也是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谋士。
贾诩的聪明,并不仅仅是局现在军事上,还有他的眼光,他的内敛。军事上有宛城之战,眼光中有降曹立储,内敛时不争不燥得以善终。
后世之中,贾诩有“毒士”之称。此称谓谁人所封,却是无从考究。毒士之称,对于贾诩来说是否有失公允,我们也不得而知,以下我们浅析一下贾诩,全当讨论。
除去反攻长安一事,我们不得不承认,贾诩是一个合格的谋士、优秀的谋士,可以为主分担,富有谋略,眼光长远。
因此,“毒”字也就仅仅是在长安一事之上了。上文之中我们曾提到一个小插曲,贾诩曾助汉献帝逃离李、郭二人。那么,若是贾诩协助汉献帝逃跑的目的是出于对李、郭二人残暴的反叛,或者是对天下黎民的同情,则“毒士”二字便是对贾诩赤裸裸的污蔑;但若是贾诩协助汉献帝逃跑的本意是出于为自己考虑,他看出了李、郭二人不日必亡,所以事先帮助献帝逃跑,以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不至于天下不容,也可得一个忠君之名,那么不顾天下百姓生死的性格也配得上“毒”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