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从容镇定的处事风格
正是由于孔子具有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因此,其心胸是开阔豁达的,精神是乐观向上的,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生活中诸事诸物的本质,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做到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下面就以“子畏于匡”的著名事件为例,来说明孔子从容镇定的处事风格:
【原文9·5】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畏”,不是“畏惧”,而是动词“受到威胁”的意思。“匡”,是宋国的一个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子畏于匡”即孔子在匡这个地方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意思。这是一个很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96年。当时,鲁国执掌季氏政务的权臣阳货是个野心家、阴谋家,不仅在鲁国干了不少不得人心的坏事,而且还祸害过匡人,因此,匡人很痛恨阳货。当阳货的一系列阴谋破产后,受到季氏的追杀而四处亡命。因为阳货的相貌很像孔子,孔子此时也正好率弟子周游列国,从卫国途经匡地去陈国。匡人就将孔子误以为是阳虎,将孔子师徒围了起来,要杀之。面临这样的突发事件,处境又十分的危险,随从的弟子当然很着急,肯定也慌了神,都在为老师的安危担忧,想着如何突围。但孔子却很从容镇定,竟然告诉弟子们说,你们放心吧,匡人不会把我怎么样的!并且安慰弟子说:
周文王死了以后,传承周朝文化精神的使命不就落在我们师徒身上了吗?如果上天要灭绝这种文化,那我们这些文王之后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我们掌握的这种文化),就说明上天不会消灭这种文化,要让这种文化继续留传下去,那么匡人又能我们怎么样呢?

孔子的这番话若单从字面去理解,似乎颇有些天命论的味道,后世的许多学者,也往往以此为据,说孔子很相信天命云云。孔子信不信天命,我们暂且不谈,单就这几句话而言,其实并非是天命思想的体现,而是孔子以乐观的精神安慰弟子,相信自己肩负的正义使命,正确认识眼前这场危急,稍安勿躁。因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孔子虽然不清楚匡人的动因,但他始终相信自己并没有得罪匡人,匡人也就没有加害于他的理由,此可谓不做亏心事,何惧鬼敲门!因此,他能从容应对,坦然处之。事件的结果也正如孔子所料,不过是一场误会罢了!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做人处事的态度与临危不惧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