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也是我66岁的生日。

在党40年一路走来,见证了我的父母,为川黔铁路安全畅通抛洒热血,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养儿育女含辛茹苦的奉献精神,见证了建国73年发生的巨变,改革开放44年取得的成就,建党100周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母亲近一个世纪,从民国走来,到新中国建立,走过了94个春秋。

母亲诞生在公元1928年秋,美国“9.11”那天,綦江老瀛山,半山腰的永里六甲岗尾巴的一间,綦江大财主欧俊之,修建来躲避“棒老二”的石头房里。

母亲的幼年,背着背篓在山头上打猪割草,常看到飞来重庆大轰炸的日本飞机,从綦江头上掠过。

母亲的少年,10岁丧父,外婆携带母亲和6岁的大舅,2岁的二姨妈,不到周岁的三姨妈,净身投奔老家柏香林,佃一间农村茅屋居住,母子5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近3年,因生活所迫,从欧家改嫁到杨家,后来有了杨家幺舅,杨家3个姨孃,欧杨8姊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带领大舅、二、三姨妈,五六岁,就开始放牛割草,挑水劈柴,烧火煮饭,带弟弟妹妹,帮弟弟妹妹清洗衣服,还常常挨外婆的打。同外婆、杨家外公一道,好不容易把2个舅舅5个姨孃拉扯大。

母亲年轻时,干练泼辣。新中国诞生后,参加乡农协会,任乡农协委员,二居民段主任,协助解放军清匪反霸,维持乡治安秩序。

1952年,同父亲一道,养护四川最早的那条綦江铁路,不知搬了多少次家。每一次搬家,母亲用大背篓放上凉板,固定在背娄上,背篓里装满坛坛罐罐,柴米油盐,把老袓婆系在凉板上背着,父亲用箩筐挑着我们几兄弟,辗转三(江)万(盛)、綦江铁路沿线,打坍方,砌路基,垒堡坎,协助父亲养护川黔铁路,含辛茹苦操持着这个家,好不容易把我们5兄妹拉扯大,成家立业,有了儿子的后代,祖曾四代,其乐融融。

母亲壮年时,带领我们种植养殖,生产沙石支援铁路建设,吸收沿线职工子弟,参加母亲领导的“五七”家属小组,生产销售沙石,种植蔬菜、水果、粮食,养殖鸡、鸭、鱼,喂养生猪,增加家庭收入,减轻职工经济负担,让沿线职工家庭,顺利渡过计划经济年代口粮吃紧、供应紧缺的困难。

每当防洪季节,雷雨交加,川黔铁路经常坍方断道,工长一声号令,母亲带领“五七”家属小组五六十号劳动力,同工区职工一道,全力投入坍方抢险。工区遇上线路紧急整修突击任务,只要工长喊一声,母亲派出家属小组劳动力,前往增援。

孩子们下乡的相邻生产队,满山遍野的麦穗,胡豆豌豆,一片金黄,遇上农忙收割季节,母亲带领大人娃儿,带上镰刀背篓,前去增援帮助收割,那生产队款待我们的蒜苗炒老腊肉,老盐菜洋芋汤,油麦沙沙饭的香味,至今仍在我们的记忆中回味。

抗美援越时期,川黔线岔滩赶水区间,K118公里+100~300米地带,每年雨季,坍下上万方泥石流中断线路,一堵就是五六天。周总理指示:川黔铁路要抓紧抢通,确保援越物资送上前线!千军万马昼夜奋战。

母亲宰杀2头大肥猪,收割2千斤蔬菜,装运轨道车送往抢险工地,慰问抢险大军,给予抢险大军极大的鼓舞,加快了线路抢通,确保了援越物资的通过。直到改线修筑的1367米“雷吼洞”隧道贯通,这段年年雨季年年坍,中断线路的泥石流病害,方才彻底终结。

母亲率领的“五七”家属小组,让铁路沿线家居农村的职工子弟,在这里攒到工钱找到媳妇,有了儿子的儿子。

母亲率领的川黔线伍都坝养路工区“五七”家属小组,随同重庆铁路分局綦江工务段,成为重庆市、四川省、全国“工业学大庆”的一面红旗。1977年5月,母亲随同当年綦江工务段党委书记靳慎元,一同参加铁路系统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代表大会,受到华国锋、余秋里、段君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慰问。

父亲是一名37年党龄的老党员,像一头老黄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像颗永不生锈的道钉,紧紧钉在一块块轨枕上,在母亲陪同下,巡了一辈子道,为了川黔铁路安全畅通,父亲每天扛着巡道锤,挎着巡道包,不间断地巡查工区管辖的那段15公里川黔铁路,30多年如一日,父亲巡查的线路,排除的设备故障,整理的责任公里线路外观,丈量线路留下的脚步,相当于环绕地球走了22圈半,直到父亲退休。

母亲对工区职工子女的爱,胜过爱护自己的子女。工区8户多子女职工家庭的老大老二,都是下乡多年,谈婚论嫁的老知青,眼巴巴看着相邻工区子女,已都回城找到工作。母亲所在小组,仍有5户家属子女没能回城,家长整天以泪洗面,母亲看在眼里,私下里向段长、书记作了汇报,靳书记硬是将自己下乡6年的二儿子缓下,让给母亲小组大龄女知青先回城工作,段领导多渠道安排,很快解决了这5名晚走知青回城工作。

母亲对父亲的爱,胜过爱护自己。父亲在岗时,母亲常带领我们几兄妹,帮父亲清理责任公里线路外观,清除侧沟淤泥,清除路肩杂草,清理散飞砟……父亲70岁那年,身患肺癌,母亲陪同父亲,立即从县城赶来,在重庆中山医院,作了肺癌切除手术。是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让父亲从死亡线上争脱出来,多活了16年,段退管办特意发文表彰,成为退休同仁学习的楷模。

母亲老年时,同父亲一道,帮我们把孙儿孙女带大,有了我们一代代幸福的家。当我们退休的时候,母亲老了,该我们当儿女的,好好报效母亲。

每周到老大哥家,看望年迈的老母,母亲总是亲自下厨,弄许多好吃的款待我们,三药炖老鸭汤,糖醋带鱼,烧白,粉蒸肉,夹沙肉,糯米圆子,凉拌折二根等,是母亲最拿手的好菜。每次下席,母亲总是步履蹒跚地同老大哥争着收拾碗筷,怎么也劝不住。母亲那勤劳爱好的习惯,一月半载,硬是把自己和老大哥用的被单被套,换洗得干干净净,整洁清爽。

母亲心累气喘的老毛病,也得全靠一起居住的老大哥照顾,一日三餐,饭前饭后,老大哥把各种药片递给母亲口服,为母亲打来洗脸洗脚水,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尽量让母亲少做笨重的家务活。

父母的晚年,已在老大哥家生活了20多年,享年86岁的老父亲,虽然10年前离母亲仙去,丢下母亲同老大哥一同居住,时时挂念着一年不如一年,行动不便的母亲,每周都要定时到老大哥家看望母亲,同母亲拉拉家常,摆摆过去的龙门阵,尽量让母亲开心、快乐。

每次为母亲捎去的水果,为母亲买去的药,母亲总是默默记在心头,一年半载,母亲把我们花销的费用一笔笔算成账,凑足1千元退还我们。母亲总是对我们说,“买这些小东小西虽然钱不多,但细刷刷掺人阴倒痛,时间一长,花费就大了。”我们对母亲说,“这是儿女们应该报效的,千万不能算经济账。”我们实在推辞不掉,把母亲给我们“花销”的钱,分作三两月,一次几百元,以“红包”方式笑纳母亲。

94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母亲已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的高寿老人了,虽然听力下降,全靠助听器辅助听力,但精神矍铄,视力未减,既能穿针引线,也能煮饭,洗衣,为一同居住的老大哥熬制中药,每天还能喝上二两“老白干”呢。

前不久,已在涪陵车务段退休的靳妹,来到老大哥家看望母亲,一见面,靳妹同母亲相拥而泣,母亲把靳妹搂在怀里,那远去的岁月,瞬间涌上心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二人泣不成声,久久不能平息,有许多往日的故事摆不完,一摆就是一个多小时……

在那少衣缺食的年代里,靳妹高中毕业,在母亲领导的綦江工务段“五七”连办公室任财务会计,常常到母亲领导的川黔线伍都坝养路工区“五七”家属小组发放工资,每次来伍都坝工区,母亲总要亲自下厨,从养鸡场捡来新鲜鸡蛋,为靳妹煮来好大一碗醪糟鸡蛋,让靳妹吃得舒舒服服。

靳妹对母亲说,“看见熊妈,就像看见了离我们远去的父母,就像看见当年熊妈向父亲汇报工作的情景。看见熊妈,就看到了我的父辈严格管教子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清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大公无私,践行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勤勤恳恳,赤胆忠心为人民的高大形象。”

1926年2月15日的那个清晨,靳妹父亲靳慎元,在陕西咸阳窑店村的一个苦寒家庭呱呱坠地,14岁就来到陇海铁路石砟场、水泥厂当童工,20岁在咸阳工务道班当养路工,配合解放军军管铁路,解放咸阳、西安的艰苦岁月里,靳妹父亲一边养护陇海铁路,一边苦学文化知识,从一名文盲成长为具有高小文化的道班工人、中共党员、咸阳工务段团委书记。

1954年2月,时任西安铁路分局政治处组织干事的靳妹父亲,从陕西调往四川,支援西南铁路建设,先后任重庆铁路管理局团委副书记,九龙坡工务段党总支书记,綦江工务段段长、党委书记,九龙坡工务段党委书记,无论担任哪一职务,父亲说,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父亲总是严格管教子女,常常叮嘱我们:要清清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

靳妹五兄妹,排行老四,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母亲是一名憨厚的家庭主妇,含辛茹苦操持着这个家。大哥小学超龄生,赶上铁路招工,成为机务系统一名修车工。二哥、三姐高中毕业,被父亲动员下乡。我高中毕业,加入綦江工务段“五七”连,担任办公室财务会计,常常看到时任“五七”连副连长的熊妈,来我家向父亲汇报工作,同我们一起吃母亲包的鲜肉水饺。当熊妈向父亲汇报到伍都坝工区“五七”小组,周妈家大女儿已到谈婚论嫁年龄,许多知青也都回城工作,她仍守在生产队里,周妈整天以泪洗面。
父亲听完熊妈汇报,当即动员即将召回工务系统工作的二哥让出名额,让周妈家大女儿先走。已在乡下呆了6年的二哥,听到父亲的劝说,伤伤心心痛哭一场,经父亲劝导,二哥让出名额,让周妈家大女儿召回工务系统,成为一名养路工。

靳妹对母亲说:父母含辛茹苦,从小严格管教我们,把我们五兄妹抚养大,成为铁路世家,大的四兄妹在机务、客运、车务系统,幺兄弟在工务大集体,已都全部退休。

靳妹淌着亏欠的泪水告诉母亲:看到熊妈,就想起12年前,77岁离我们远去的母亲。5年前,92岁离我们远去的父亲。父亲清正廉洁的一生,深深印记在我们心底。

“是的,靳书记是我们党教育培养的好干部。靳书记的一生,光明磊落,让全段干部职工家属,口服心服!”母亲说。

母亲告诉我们:时光荏苒,岁月已去,从满清到民国,民国到新中国的诞生,建党100年,建国73年,改革开放44年,这一路走来,看到了我们党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勤勤恳恳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情操;看到历朝历代不同的变化:满清、民国,干了一辈子,到干不动的时候,告老还乡。没有像今天共产党领导的泱泱大国,退休后,人人有医保、社保,免费公交乘车卡,每年还要上调退休金,弥补物价增幅。铁路退休职工像在职职工一样,生病住院,同样享受第二次报销。国富民强入小康,全国人民幸福安康。

是的,我们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奋斗者,又是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

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父母辈,为了新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面朝道床背朝天,一把道镐捣半天,肩挑背磨,点煤油灯巡道,运转值班员举路圈向机车司机传递调度命令,那原始落后的运输时代,一去不再复返。

通过一代代老铁路人艰苦卓绝的忘我奋斗,中国铁路8次大提速,加快对既有线升级改造,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加速建设,自2008年8月1日首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铁开行以来,到2021年底的13年间,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由建国初的2.2万公里发展到15万公里,其中,从无到有的高铁里程发展到4万公里;列车运行时速,由建国初的40公里/小时,蒸汽机车牵引的绿皮车,发展到今天350公里/小时,“复兴号”电力机车牵引的高铁动车。

运能运量矛盾得到缓解,从过去的硬块票到机打票,再到今天的电子客票,旅客凭身份证信息网上买票,分分钟搞定,刷脸进站,省时省力,方便快捷,中国高铁成为“四大名片”之一走向世界,作为当代铁路人,怎不为今天中国铁路的辉煌腾达感到骄傲和自豪。

实现中国铁路的伟大跨越,离不开一代代老铁路人,献了祖辈献父辈,献了父辈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祖祖辈辈、子子孙孙,为铁路运输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的无私奉献。

让我们满怀信心,继承和发扬老铁路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拼搏精神,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发展理念指引下,为大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母亲“光明磊落,坦荡无私,造福于民”的高大形象,永远印记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