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阿罗汉者:怎么叫阿罗汉呢?方才说的四果阿罗汉,到这种阿罗汉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学了,所以叫无学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学位。四果阿罗汉又叫证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位,在这地位是修道,初果叫见道位。
在本经后边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特别要小心,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念,你自己的意念不可以相信的。证四果阿罗汉乃可信汝意,你什么时候证得四果了,那时候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
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圣人,他没有欲爱,欲爱都断了。由什么证明他证得四果?因为四果的圣人,他走路的时候脚不沾地,离开地总有三分那么高,因为这样他才不会把虫蚁踩死。他不像我们人走路,会踩死虫子、蚂蚁,他不会踩虫蚁的,由这就证明他是证果了。不单是证四果能这样,证初果就能这个样子,所以说能飞行变化:证四果阿罗汉的人,他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能变化无穷。
所以我在台湾时,那位广钦老修行,我请他到美国来,他就指指他的心,说他随时都可以来的──来是可以来,他自己知道他来了,旁人还没有知道他来,除非开眼的人,可以看见他来了。
可是证了四果阿罗汉,不单精神能到任何的地方去,就是这个肉体也随时可以去的,不需要买飞机票,就可以在虚空里旅行,所以能飞行变化。阿罗汉有十八变,这些变化都是不可思议的。
旷劫寿命:旷劫,就是长远的劫,也就是无量劫。证得四果阿罗汉,愿意活多久都可以的,没有问题的。他这身体坏了,实在老了,又可以换一个身体。他换身体,也很容易的,所以叫旷劫寿命。
证得四果阿罗汉,那时就生死自由了,真正得到自由了,愿意活着,就活着;愿意死,什么时候都可以死。愿意站着死,就站着死;愿意坐着死,就坐着死;愿意走路死,就走路死;愿意睡觉死,就睡觉死。很自由的,没有任何人能管得了他,所以叫旷劫寿命,又叫无生,无生就是这个道理。无生,也不灭了,不生不灭了。
住动天地:阿罗汉所住的地方,无论天神地衹都受他的感动,都受他的教化,这叫住动天地。他住在什么地方,都有天龙八部常来护法。若有一个阿罗汉在这个地方上一住,那地方就很平安了,没有狂风、暴雨、地震、山崩、海裂、海啸,这种种的灾难都没有了。因为护法善神时时都拥护他,令他一切都得到吉祥。但有时也会有不吉祥的事情,这都是业感所现,偶尔有这个情形。因为在因地修行不圆满,在果地的时候就会受到磨难,所以说:
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
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
有的时候,阿罗汉也没有饭吃,化缘乞食也没有人供养,这就因为在因地的时候,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所以证阿罗汉果后,没有福报,很少人供养。
住动天地,又有一个说法,说阿罗汉的一行一动,无论他做什么,天地都为之震动。以上这是阿罗汉简单的解释。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次为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证的是无学位,三果阿那含是有学位。二果斯陀含,他断了欲界六品的思惑,还有三品的思惑没有断。阿那含者:阿那含把欲界的三品思惑都断了,所以就证三果阿罗汉。没断这三品的思惑,就是斯陀含。
寿终灵神:阿那含寿命终了的时候,他的灵性,也就是他那个中阴身。这个灵神,做鬼时就叫中阴身,若是属阳就叫灵神,就是灵魂,也就是那个灵性。上十九天,证阿罗汉:因为他生死未了,所以灵神上十九天。从四王天数上去,数到无烦天,这无烦天就超过了十九天。他在十九天以上,证阿罗汉果了,所以他的名字叫不来果,不来是不到人间来了,这是三果阿罗汉──阿那含。
方才有人听说,阿罗汉住的地方没有一切的灾难,就生出一种怀疑来,怀疑阿罗汉住的地方不平安。这个我不答覆你,我现在举出中国虚云老和尚一生的感应──
虚老在南华寺住的时候,日本用飞机投炸弹,投了几个都不响,没有爆炸。有人说这是碰上了,就是碰上,你也要碰得上啊!你若碰不上,那又怎么讲呢?所谓碰上,就是恰巧遇着那个炸弹不会爆炸,是这么样的意思,但是旁人怎么没有碰上?怎么单单南华寺那儿碰上?
还有,虚云老和尚在云南云栖寺传戒的时候,树上都开了莲华,那么他没有到的地方时,怎么没有开莲华呢?那草叶、菜叶上都现出佛像来。这一种的感应力量,一般人还不认识,还以为这只是一时的祥瑞。
虚老在南华寺时,有一棵死了几百年的柏树又活了,又生出枝桠来,这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好像那白狐狸也来皈依,这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情形。不过当时一般人还都不太认识,等虚老圆寂了,人人才都赞叹,都说虚老是证果的圣人,是菩萨再来。啊!人就是这个样子,对面就会错过去,错过去,又后悔了,所以人就是这么样一种奇怪的动物,愚痴的动物。
现在我在美国,我要造活佛,造活菩萨,造活阿罗汉,造阿那含,造斯陀含,造须陀洹。我们谁若是能去欲断爱,谁就有份的;谁若不能去欲断爱,还是一点出息都没有,那就没有办法。
一切唯心造,人啊!你愿意做鬼,就做鬼;愿意做佛,就做佛;愿意做人,就做人;愿意做畜生,就做畜生,看你的心往哪一条路上走。所以《十法界不离一念心》这一本书,你们不要把它看得那么简单,将来在一千年以后,或者有很多人会看这本书而开悟的。这是将来的事情,现在我们谁开悟不开悟,不知道的。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二果的圣人叫“斯陀含”,这是梵语,译为“一来果”,这是修道位上的圣人。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怎么叫一来呢?他一来天上,一来人间,所以叫一上一还。他一上就上到天上,断了欲界的六品思惑,什么叫思惑呢?思是思想,也就是分别。单单这个“思”,没有“惑”字,那么这思想也有清净的,你用智慧来分别,这不叫思惑;思惑就是迷了,不明白。因为不明白,所以就想这个不明白的事情。
好像遍计执性,例如晚间你见到一条绳,因为你不认识它,就想:“啊,这是一条蛇!”这叫遍计执性。为什么你想这一条绳就是蛇呢?因为你依照这一条绳,而有遍计执性,这绳就是依他起性。你把绳拆开了,这绳本来是麻,不是蛇,这是圆成实性。
欲界有九品思惑,三果是断了欲界后三品的思惑。若断了欲界前六品思惑,就证二果阿罗汉;若不断这六品思惑,就不能证得二果。他一到欲界天,一来人间,所以叫一来果。等一来,他就证罗汉果了,了生死了。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其余就是初果,初果阿罗汉叫“须陀洹”,这也是梵语,翻译过来就叫入流,也叫预流,也叫逆流。入流,就是入圣人的法性流;逆流,就是逆凡夫的六尘流。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证了初果,就断了见惑。我们人有见惑、思惑,见也迷惑,思也迷惑,这两种惑,把人支配得糊涂了。所以你若想真正开悟,就要把这两种惑断了,见惑也要断,思惑也要断。
什么叫见惑呢?对境起贪爱,这叫见惑;迷理起分别,这叫思惑。见,你看见了,看见就被这个事物所迷了。被它迷,就随这个境界转了;随境界转,就生出一种贪心来,生出一种爱心来。贪,你生出贪心,就有所执着;你生出一种爱心,就放不下。你执着,放不下,这就不能证圣果;你想证圣果,就要把见惑断了。见惑有多少呢?有八十八品那么多。能把见惑断了,就证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是初果的圣人。怎么又叫预流呢?预就是参加,也就是得到的意思。预流是得预圣流了,和圣人在一起了,这叫预流。
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证初果的圣人,还有七番生死,这七番生死了了,然后才能证四果阿罗汉,到生死了了这种地步。
七番生死,这是说你到了欲界上上品之后,贪、瞋、痴、慢任运而断,在这时候就能了二番的生死。在欲界上中品时,了一番的生死;欲界的上下品,又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上品的时候,也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中品、中下品的时候,又能了一番生死。在欲界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总共了一番生死,所以叫七番生死。
这七番生死了了,然后才证得阿罗汉果。证了阿罗汉果,分段生死了了,这是按照很自然的道理来讲。若是特别的情形,有特别的根器来修行呢,那又不一定的,或者由初果就直接证得四果了,如鸠摩罗什的母亲是由初果证三果。所以,这证什么果都是不一定的。
三界的见思惑,虽然有那么多品,有那么多的种类,总而言之,最令人颠倒的,就是一个“爱”和一个“欲”。这爱和欲,把所有的人都支配得颠颠倒倒,明明知道它不对,还要去做;明明知道它对,却不要去做,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明明知道不好,没人教他去做,或教他不要做那个,他一定要做;明明知道好,教他那么样做,他还不那么样做,唉,总是不听的。为什么?就是因为“爱、欲”两个字,把人支配得颠颠倒倒。
爱欲断者:你若能把爱欲断了,那一定会成道业的。如四肢断:所以经文上才说爱欲断了,就像人四肢断了,不复用之:把手脚都剁去,就不能再用了。你断爱、断欲,也就像断了手和脚一样,不能再用了。
可是你要有决断心,不是当断不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你想要断又不断,不断又要断,这是叫优柔寡断。优柔寡断,就没有一定的智慧,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才当断不断的样子。好像女人,什么事情想这样子,又不这样;不想这样子,又想这样子。一点主意也没有,一点宗旨也没有,这对于修道上是很不相应的。
修道的人应该要有顶天立地的志气,斩钉截铁的决心,才可以修道的。
第二章.断欲绝求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二章是说无修无证。
佛言,出家沙门者:佛又说了,想出三界家,做沙门的人,要怎么样呢?要断欲。前边说欲爱断者,好像断四肢似的,不复用之。所以 断欲去爱,识自心源:爱也没有了,这时候,你认识自己心的本体了。达佛深理,悟无为法:明白佛最深的这种理,这种理是无为而无不为,是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你若往自己来讲,无所得,无智亦无得。向外呢,也无所求了。内无所得,这是无为法;外无所求,这也是无为法。所谓:
知事少时烦恼少,到无求处便无忧
你达到内无所得,外无所求这种境界上,心不系道,亦不结业:你这心也不一定说是要修道,但总是在修道上;也不造业,不造一切恶业。
这时候,无念无作:你没有一切的妄念了,只有一个正念。所以一个妄念也没有了,这叫无念;一点虚妄的行为也没有了,这叫无为、无作。非修非证:这时候所作已办,已经修到极点,所以无可修了。修无可修,这叫非修;证无可证,已经得到道的本体,已经证果了,不用再证了,这叫非证。
不历诸位:最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一切的位置都不必经历,豁然间就超越了。而自崇最:而自己这种的果位是很崇高的。名之为道:这叫什么呢?这是一个得道的沙门,他就是这样子。
第三章.割爱去贪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第三章是赞叹头陀的胜行。你能行头陀这种殊胜的行,才能证道果。
佛言:这是佛说的话,佛说了什么呢?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出家人把须剃了,头发也剃去了,而做为一个沙门。受道法者:受道就是修道的这个人,要把道受之于心,也要修法。修道法的这种人,要去世资财:把世间的财都不要了,所以我们这儿有几个出家人持银钱戒,这是最好的,这就是去世资财。世间争斗都因为财而发生的。你看,国与国战、家与家争、人与人斗,这互相都是因为利。你能去世资财,把世间这一切贵重的东西都不要了。
乞求取足:每一天托钵乞食,吃饱了就算了。乞求,就是去托钵乞食。取足,吃完了就够了,也不贪,也不多吃。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只是一天吃一餐,住就在树下住。而且同一棵树下只住一宿,最多不超过三宿。慎勿再矣:你要谨慎,不要再多求了。再矣,就是不要再多求其他的东西了。
使人愚蔽者:愚蔽,是愚痴蒙蔽。愚痴,这就好像心里生了草,被草、石头给压住了。蔽,就好像太阳光被云遮上了一样,给蔽住了。所以,使你愚痴不明白的是什么呢?爱与欲也:就是这个“爱”和这个“欲”,教你愚痴的。
你说你不愚痴吗?你若不愚痴,为什么你受了戒,还要犯戒?你若不愚痴,为什么一切不应该做的事情,你都要去做?为什么?就因为爱和欲。爱,也看不破;欲,也放不下。因为你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就不得自在;你若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得到自在,那时候就无忧无虑、无烦无恼,什么都是很好的,什么都没有问题,也可以说是 Everything is OK! (什么都好!)
第四章.善恶并明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四章说的是善恶无性。你做善、做恶,就好像把手掌反掌这么容易,随你自己去做。
佛言:佛就说,众生以十事为善:有十种是众生可以做的善事。亦以十事为恶:虽然可以做善事,如果你做得不对,就变成恶事了。你做得对了,就是善事;做得不对,就是恶事。何等为十:这十种都是什么呢?身三、口四、意三:身有三种,口有四种,意也有三种。
身三者,杀盗淫:身的三样是什么呢?就是杀、盗、淫。杀,就是断绝物命,把众生的生命断绝了。盗,就是不予而取,名为盗。这东西,你没有得到人家许可,就把它拿走了,这就是盗。淫,就是男女交会,男女互相行淫欲的行为,这叫淫。
口四者:口四种的事是什么?两舌:并不是一个人生两个舌头,而是他说两种话,对张三就说李四;对李四又讲张三,就像两头蛇。恶口:是骂詈、咒咀,就是说人家的坏话。妄言:就是打妄语,说出不实在的话。绮语:是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讲这些轻薄、邪知邪见、不正当的话,这都叫绮语。
意三者:意有三种,是什么呢?就是嫉恚痴。嫉,是妒忌,就是不愿意他好,人家若好了,就生了一种妒忌心。恚,就是瞋恚。骄慢、怀恨、残忍、暴力,这都是瞋恚。痴,就是愚痴。对事理分别不清楚,所以叫愚痴。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像前边这些事若不遵循圣道,不照着善道去做,这叫十种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这十种恶若停止了,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嫉妒、不瞋恚、不愚痴、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言,这就叫十善行。
第五章.转重令轻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这一段文是第五章,劝勉人有过能改,改过自新。你有过若不能改,那过是永远存在的;你若能改过自新,罪就消灭了,没有了。
佛言:佛又说了, 人有众过:这个众过就包括所有一切的过失,一切的罪过。 而不自悔:你有什么罪过,自己若不改悔,还覆讳过失,就是掩藏遮盖自己的过错,不教人看见,不教人知道,这叫不知而不自悔,自己不知道忏悔。
顿息其心:你不知道忏悔,你把改过的心顿然停止了。停止,也就是没有改过的心。 罪来赴身,如水归海:你停止这改过的心呀,等这罪来到你身上的时候,就好像小水流入大海一样, 渐成深广:渐渐地,小过也变成大过,小罪也变成大罪了,轻的业障也变成重的业障了,所以就渐成深广。
若人有过:假设人有过,“弥天大罪,一悔便消”,罪业有天那么大,这叫弥天大罪。你罪业和天一样大,要是能忏悔,这罪就消灭了,没有了。
自解知非:你要忏悔,自己解开罪业这个结,知道自己的错误。 改恶行善,罪自消灭:你改种种的恶行,变成善行,做善事。你若能改过自新,那罪孽就消灭了,就没有了。 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就像什么呢?就好像你有病的时候,出了一身汗,渐渐地这病就会痊愈,就都没有了。
第六章.忍恶无瞋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这是第六章,说明了善能胜恶,恶不能胜善。前一章教人止恶行善,改过自新;但又恐怕有这种人,他怕自己做善事,有恶人来扰乱,所以佛又说这一章经。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佛说,这恶人听见有善人做善事,他故意来给你麻烦。扰乱就是给你添麻烦,来破坏你做善事。 汝自禁息:这个时候,你要自己禁息,要很冷静,很镇静的,不要慌,不要nervous(紧张)。
当无瞋责:你不要生瞋恨心,也不要责骂他,不要说他不对。彼来恶者:那么这个来扰乱你、破坏你、给你麻烦的人, 而自恶之:他是给他自己麻烦,破坏他自己,他是和他自己过不去。这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有一面明镜,在这明镜里头,现出一个很丑陋的相貌。这很丑陋的相貌,是他自己在镜子里现出来的,不是镜子本身是丑陋的。
这就是说恶人怎么样坏,也是他自己的,坏他自己;你要是不理他,就没有事了。你若一理他,怎么样啊?你就和他归伙了,你也变成恶人,和他一个样子。
第七章.恶还本身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这是第七章,证明前边恶者自恶,是恶他自己,所以佛又举出一个譬喻来说明。
佛言:佛说,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有人听见佛是一个守护修道的人,又修行大仁慈的行门。故致骂佛:他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佛默不对:佛听见他骂,默然不出声、不讲话。骂止:等他骂停止了。问曰,子以礼从人:佛就问他了,说你用礼貌来对待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那个人不接受你的礼貌。这个礼是不是还回到你自己那儿去呢?还归到你自己身上吗?
对曰,归矣:骂佛的这个人说,不错!是还回来到我这儿。对方若不接受我行这个礼、这个恭敬,我就把它拿回来。
佛言:佛又说了,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就是你。你现在来骂我,我不接受你这个骂。你骂我,我也如如不动;你不骂我,我也没有一回事。我是不被你这个骂的境界转,我不接纳你的骂。子自持祸,归子身矣:你骂我,是不对的,而且你一定有祸患的,这祸会归到你自己身上去了。犹响应声,如影之随形:就好像你打一个响,就有个声,又好像身影随着形似的,这个祸一定是跟着你跑的。终无免离,慎勿为恶:你没有法子免离你骂我的这个祸,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恶事。
第八章.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第八章的经文,就是佛教人不可以做恶事,不可以害人。你害人就是害自己;你轻慢人,也就是轻慢自己;你对人家不好,也就是对自己不好。
佛言:所以佛说,恶人害贤者:恶人就是做种种坏事的人,贤者就是贤而有德的人。这没有道德的恶人,想要害有道德的贤人,犹仰天而唾:就好像仰起面,对天吐口水一样,唾不至天:这口水不会到天上。这也就是说恶人想害贤人,是害不了贤人的。还从己堕:你这口水还是慢慢落到自己的脸上。你做恶人,害贤人,虽然用方法来害他,到时候还是害自己。因为世界上始终是有公理、有真理的,你害人是不行的。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逆风,就是迎风。你对着风来扬尘,这尘不会到前边去,还都落回到自己身上来。
贤不可毁,祸必灭己:贤人是不可毁谤的。你害贤人,将来还是害自己,你给人家祸患,也就是给自己祸患,将来是会受果报的。
第九章.返本会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第九章是佛教化修行的人,要闻而思,思而修,修而证。不应单单地就口里记得,耳里听佛法,而身不去行,一定要实实在在去做才算。
佛言:佛说,博闻爱道:博就是广博,好像阿难尊者多闻第一,那也就叫博闻。但若是只知道闻,不能随闻入观,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就单单凭仗自己强记的这种力量,记忆力虽好,能把这经文都记住了,但是不相应,不去思索,不去修行,这是没有用的。爱道,是这修道人以为这道可真是好啊!但他不明白道本来就是自心,没有离开自心,于是就向心外再另外找一个道。虽然有爱道,爱慕这道的心,但是向外驰求,这也是不对的。
道必难会:你这么样向外驰求,一定不明白道,一定遇不着道。你遇不着道,也不会明白道的──因为你越跑越远嘛!
守志奉道:守志就是不打妄想,就是不向外驰求,所谓求诸己,不求诸人,求内不求外。求这个内,念念要觉悟,念念要明白,念念要趋向菩提心,连名利心也没有,不求名,也不求利,这就是守志。奉道,就是奉持这道。守志奉道,就是常常念念都不离心,念念能体会自己的心源──心的本体,不会向外驰求,不向外边去找,这就叫奉道。其道甚大:你若这样修行,这道自然会成就得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