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六章说明我们一般人的心,心水本来是澄清的,但你要是把它搅浑了,就不澄清了。澄清是什么呢?就是道。不澄清呢?就是爱欲。这爱欲障着我们不能明心见性,障着我们不能见道,也就是不能证果。证得初果就是见道位,也就是见道了。
佛言:佛说,人怀爱欲:这个法对西方人讲,是很讲不通的,西方人无论什么都讲爱、讲欲。人怀爱欲,人所怀抱着、心里所怀念的,就是爱和欲,什么都讲爱,什么都讲欲。 不见道者:你修道不明白道,一边修,就一边丢;一边教你没有爱欲,你这边爱欲就更多一点。
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你有爱欲来袭不见道,就譬如什么呢?譬如那澄清的水,用手把它搅浑了。因为这水里有一些沙泥,有一些微尘在里头,若没有微尘,你搅它,它也不会浑的。这微尘是什么呢?就是爱欲。这爱欲就像水里的微尘;生爱欲心,就譬如你用手来搅。 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所有的人,都来到这水的旁边,共临于水,就是站在水的旁边。但谁也看不见这水里有自己的影子,为什么?就因为你搅浑了!为什么你不见道呢?也就因为你被爱欲浑了。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人啊,一天到晚想爱、想欲,想这种不干净的东西。交错,就是想来想去都是这个东西。那么在你心里头,智慧水浑了,没有智慧,这是浊兴起了。故不见道:所以就不明白道,修道修来修去,也不证果,也不见道,为什么?就因为你有爱欲心;你若没有爱欲心,很快就会见道了。
所以佛说, 汝等沙门,当舍爱欲:这汝等沙门,连我们现在这些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内,都应该把爱和欲舍了。这舍爱欲,不是说:“噢!我很讨厌的,我见到女人就发脾气,赶她走。”不是那样子。那要怎么样呢?要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不需要讨厌她,但是也不动心,不动念头。当舍爱欲,“舍”就是布施出去了,好像你布施钱给人,已经布施了,自己就不能再有了,所以要把它舍了。舍给谁呢?舍给你爸爸,舍给你妈妈。 爱欲垢尽,道可见矣:爱和欲念这种邋遢污浊的垢若是没有了,你修道就可以见道,就可以证果了。
第十七章.明来暗谢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第十七章是显出无明是没有体性的,因为没有体性,所以它一灭就灭了;你一见道,无明就会灭了。
佛言,夫见道者:所以佛说,见道的这个人。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就好像有一个人拿着一把火炬,到黑暗的房子里边去,其冥即灭,而明独存:这黑暗即刻就没有了,而光明就存在了,因为你有火炬。这火炬就是人的智慧,言其你有智慧就能破无明。无明就是这一间黑暗的房子,你若有了智慧,这黑暗的房子也会变成光明了,所以说而明独存。
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学道能见到真理的这种人,你那无明即刻就没有了;无明既然灭了,智慧就会常常存在的。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十八章,说明了念、修行和有无这种的关系。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佛说,我这个佛法,在念上就是要没有一个念,连没有念的这个念都没有的,所以叫念无念念。
行无行行:在我这法里头,修行也是用的无功用道,修行也不要有执着,要和没有修行是一样的,连那没有修行的那个行字,都不要存在的。
言无言言:言,就是所说的这个语言,也不要执着这语言,把没有执着语言的那种意思、那种念,也都没有了。
修无修修:修的时候也是修的无功用道,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就是修道,也没有一个修道的思想,这些都要没有的。这就是没有一切执着,把一切执着都空了,连空都要空了它。
会者近尔:你若会得,会得就是明白了,你若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与道相近了。近尔,就是相近了,不会远了。迷者远乎:你要是不明白,你迷昧这个道理,就离道很远了。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我告诉你们,这是 言语道断:说也说不出来,想也想不到,言语道断,说不出来这个妙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所要想的也没有了,一切一切都空了。非物所拘:不被物所拘住了,因为物也是真如的本体。这时候你若能会得这种的境界,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真如的本体,所以就不为物所拘了。
差之毫厘,失之须臾:这修行方法你若差了一丝、一毫、一厘那么多,在很快、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丢了,就找不着了。所以若把这种执着破了,就能得到这种境界。
第十九章.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第十九章是佛教人观“一切唯心造”这种道理,要把虚妄的去了,存这实在的。天覆着我们,在上边;地载着我们,在下边;对凡夫来讲,这都是常住的、不坏的。可是这并不是常住不坏的,它也是有新陈代谢,不是常的。
佛言:所以佛说,观天地,念非常:你观察天地,有寒来暑往、春夏秋冬的这种情形。地就有山、有河,也是互相迁变,不是一定的。所以这都是生灭法,不是真心里头的不生灭法,所以说念非常,这不是一种常的。
观世界,念非常:世,是以迁流为义,就是迁变的,不是常的;界,是以方位为义,它们也都是生灭的,都不是常住不坏的,是不常的,所以说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你观自己的灵明觉性,这就是一个菩提性。
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你能像这样子去研究,这样子来认识,这样地知道它,那你很快就会得道了。因为你明白这理了,就会得这个道;你不明理,所以就不得道。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本章指示人用四大来观身,知道身体如幻如化,是虚妄不实的。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所以佛说,我们人应该想一想,想我们身中这四大,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成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我们身中坚硬性,就属于地大;湿润性的,就是水大;温暖性的,是属于火大;出入呼吸和动性的,是属于风大。
各自有名:这四大各自有名,每一大有每一大它自己的名字,都各自有名。
都无我者:也没有哪一个地方叫做“我”。你说这全身,你来数──头有头的名字,脚有脚的名字,眼有眼的名字,耳有耳的名字,鼻有鼻的名字,舌有舌的名字,口有口的名字,从头到脚,各有其名。所有的地方都各有其名,你说哪一个地方是有一个我?哪一个地方叫一个我?没有一个地方叫做我!那么,既然没有一个地方叫做我,为什么要执着这个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我看得那么重?所以这整个身体也没有一个我的名字,都无我者。
我既都无,其如幻耳:我既然没有了,所以这身体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实的,无论能观、所观,都是虚妄的、幻化的。若能明白这是如幻如化,就能明白空观、假观、中观的这种道理。你能明白这道理了,那你就知道这个身体是虚妄不实的。
第二十一章.名声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第二十一章,是教人明白好求声名的人,不单是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处。
佛言:所以佛说,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人顺着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声名,就是去追求一个好名誉。 声名显著,身已故矣:等声名成功了,这时身也就快死了。你声名成功了,也就老了;老了就快死了,所以啊,没有什么大意思!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贪求世界上这一种普通、寻常的名誉,而不去修习道果,这就枉用了功,劳苦了身形。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譬如你点着一块香,虽然人闻着有一股香气,可是那个香烧完了的时候, 危身之火,而在其后:那火烬啊,或者就会着大了,把身烧死了。所以说危身之火,很危险的事情就会在这后边发生了。
第二十二章.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二章,是指示明白财色这两个字,它的滋味少,可是伤害很多。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要像小孩子那样无知识,贪这甜味。
佛言,财色于人:佛又说了,世间一个财、一个色,这两种把很多修道的人都给害了。修道的人放不下财,就贪财;放不下色,就贪色。你贪财好色,那道业绝对不会成就的,所以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人人都舍不了这个财和色。好像什么呢?这里举出一个譬喻来: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那刀刃上有一点点的蜜糖,这不够吃饱一餐的美好味道。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这个小儿看见那刀刃上有糖就去舐它,这糖就是指财色,无知的人贪财色,就好像贪刀刃上的蜜,就会有把舌头割断了这种的危险。所以我们人对于财色,一定要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第二十三章.妻子甚狱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第二十三章,这说明了人的妻、子和房子,把人都埋葬在里边了。这种的埋葬比牢狱还厉害,所以人应该远离这种东西,应该知道它的厉害。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所以佛说,人被妻、子绑住了。系于妻、子,就是被他们绑住;房子也都把人绑住了。所以说,在家人有这三大件在身上,天天都披枷戴锁的。这个“枷”就是家庭的“家”,有家庭就像戴枷似的。枷是木头做的,把它戴到头上一锁上,你没有法子拿得下来的,这就叫枷。戴枷,人犯罪了就戴这个枷;有了这个家,人就被枷住了。好像我们有一些居士有家,行动就不自由,想到天上去,也去不了;想到地下去,也去不了,就在家里枷住了,这就是系于妻子,做什么都不方便。有小孩子,这叫“手捧子”,手上戴着那个刑具,行动也不方便,这叫手捧子。有父母,就像脚上戴那个脚镣子。有家庭的人都有这三大件,所以这叫系于妻子。这系就是被它绑上了,被妻子绑上了,被舍宅绑上了,就是有栋房子也放不下,这也是被绑上了。甚于牢狱:所以这妻、子和房子,也就是人生的一个牢狱。
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坐牢还有坐完了的时候,对妻子呢,就不想远离,无远离之念,就算想离开,也不是真的。好像人说:“要出家!要出家!”要出家就出了!讲它干什么?这就是因为没有远离之念,所以就这么唱唱歌而已。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对于情、爱和女色,就不怕被它所驱驰,不怕被情爱和色来支配,所以说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就好像在老虎的口里一样,但是宁可被老虎吃了,也心甘情愿。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就好像投到泥里头,自己把自己淹没了,所以才叫做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你若过得去这个门,什么门呢?就是情欲、情爱和色这个门,与妻、子、房舍这个门。你若能透过去,那就是过关了,这就是一个出尘的阿罗汉,或者可以说是一个要证果的圣人。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第二十四章讲的是淫欲心,淫欲心若是断了,一定会证果,证得阿罗汉果。可惜这是不容易断的,所有的众生都有这种毛病。所以在《楞严经》上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欲心若是不除去,你就不能证得阿罗汉果。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佛说,所谓爱欲,这个情爱和色欲也就是淫欲心,莫甚于女色。 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色这种的情欲,你说怎么样啊?它这种大法,再没有比它更大的了,没有可以超出比情欲再大的范围了。 赖有一矣,若使二同:幸亏色欲只有一个,假若再有一个这么厉害的东西,再有一个和它一样的,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普天下所有的众生,谁也不能修道了。就是说只有一个都这么厉害了;要是有两个,一时间就会把人都给吃了,没有人再可以修道了。
还可以这么讲,这个色也可以说是女的被女色所迷,男的被男色所迷。男、女都有同性恋,男的和男的同性恋,女的和女的同性恋,这都叫被爱欲所迷。
第二十五章.欲火烧身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这是第二十五章,说明了爱欲是不可以接近的,不可以接近爱欲的这种情形。
佛言,爱欲之人:佛说,纵欲贪爱的人,就是顺着你自己的情爱和淫欲心这一类的人。 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就好像拿着一把火炬,迎着风走路,一定会把自己的手烧坏了。烧了手这还是一个小问题,恐怕有烧身的这种患啊!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不接近是最好的。
第二十六章.天魔娆佛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这个天神就是天魔,也就是魔王波旬。这魔王等佛将要成道的时候,他先派了很多魔眷属,也就是军队,去想扰乱佛,但佛不被他所转。这第二十六章就是说佛不被魔王所扰乱,还能把魔王化过来,成为佛的一个护法。
天神献玉女于佛:天上的魔王送了三个玉女给佛。什么叫玉女呢?就是生得非常美貌,像玉那么样地可爱。这三个玉女,不但相貌是人间所没有的,天上也没有那么样地美丽。 欲坏佛意:他的用意就是想教佛生淫欲的念头。坏,就是想要破坏佛修道的意志和愿力。
佛言:佛就说了, 革囊众秽:不论是男人、女人,男人生得相貌俊美的,也是一样,女人也是一样的。这不是单单说女人怎么样怎么样坏,男人就没有那么坏了。所以佛言革囊众秽,是说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皮革之囊。革就是皮革,就是皮包着这么一个bag(袋子),这囊就是一个bag。众秽,里面装着什么东西呢?里面除了屎,就是尿,你说这有什么好?
在外皮上看那男人长得非常俊美,非常好看,再好看也不过像阿难尊者似的,生得相貌那么俊美,摩登伽女一看就爱上了,到佛那儿,佛说:
“你爱他什么?”
“他鼻子也长得好,眼睛也长得好,耳朵也长得好,面孔也长得好。”
“好!你爱他鼻子,我把他的鼻子割下来给你;你爱他耳朵,我把他的耳朵割下来给你;你爱他眼睛,我把他的眼睛挖出来给你,你拿回去啰!”
“啊,那不行!”
那么男女相爱,究竟有什么意思呢?这个相貌生得再好,里边都是革囊众秽──装的是屎、尿,九孔常流不净,眼睛就有眼眵(屎)出来,耳朵就有耳垢,鼻子又有鼻涕,口又有口水,大小便溺等。你说这究竟哪个是干净的?所以这叫革囊众秽,众秽就是众多邋遢的东西。
尔来何为?去,吾不用:所以佛说,你送这个给我,有什么用呢?这对我没有用的,你们赶快回去,我不要!
当天魔献这些女人给佛的时候,佛一看这三个女人,就观想:“唉呀!你们要是老了的时候,面上的皱纹不知多少啊?那皱纹很难看的,老得那个样子,头发也都白了,什么都是很难看的。”佛这么一想,魔女自然就现出这么个样子来。结果她们一看自己,这真没有什么意思,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所以佛就教她们去了,说:“去!吾不用!我不用你们。”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这时天魔看见佛道心这么坚固,所以他愈发恭敬了,因此请求佛为他说法。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佛就为他说法,这天魔也就即刻证得须陀洹──初果阿罗汉。第二十七章.无着得道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七章是说一个譬喻,就是学道的人要远离一切的障碍。
什么叫两岸呢?两岸就是情和欲,有见思的情欲,又有无明的情欲。见思的情欲就是执着生死,像此岸一样;无明的情欲就是执着涅槃,也就好像触到彼岸一样的。经文上说,人拿这木头和鬼神取这木头,这是譬喻所有一切邪见的网缠着人,就好像木被人取似的;见思这个网把人盖住了,就好像木被鬼神遮了一样。
至于洄流所住,这洄流所住就是懒惰,和精进正好相反;腐败和无为法也正相反。因为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所以他常常想精进却又退了,就像那洄流虽流得很急,但是它一转弯又流回来了;流回来了,所以就不能达到这无为法;不能达无为法,他就着相了,那么所修的福慧就修不成功,像木头烂了,他就必须堕落,不会到涅槃的彼岸,不会了生死。这就是被情欲所迷,和被爱见的众邪所娆了。若正念真如和精进,明白法的本性本来就是无为,能这样不为情爱所转,你一定会得道的,这是这一段文大概的意思。
佛言,夫为道者:佛说了,这修道的人,犹木在水,寻流而行:就像一块木头在水里一样,顺流向下走。不触两岸:不被两岸的石头所触、所障碍。触两岸就是这木头被留下来;没有触两岸就是这木头不会被两岸所留,也就是比喻不被情爱所留。这木头就好像一个修道人,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也不会被人拿去,也没有被鬼神遮挡住。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也不会被流过去,又流回来的这种洄流所停止了,也不会腐烂、败坏。吾保此木,决定入海:我保证这一个木头,一定会到大海里头去。
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学道的这个人,不被爱情、物欲所迷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也不被一切的无明、一切的懒惰所障碍,精进修这个无为法。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我保证这个人,一定会得道的。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这第二十八章,佛知道我们人这个“意”,就好像一匹马,难调难伏。还有这个“色”,无论男色、女色都应该离它远一点。你不离它远一点,就会有祸生。可是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就是恣情纵欲,在六道轮回里打转转,不能证得阿罗汉果,就因为常常和无明、爱见、慢在一起。因为这样,所以我们人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你不可不小心、不谨慎;你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和色会,不要信自己的意。
佛言,慎勿信汝意:佛说了,你不要听自己意念的话,不要信你自己所想的东西,所以说你要特别谨慎一点,特别小心一点,不要信你的意念和你那个意思。汝意不可信:你那个心意是靠不住的,不可以相信的。
慎勿与色会:你切记谨慎一点,不要着到一切色相上。色会即祸生:你若是和色相合而为一,就会有祸患生出来了。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你若得到阿罗汉,证果了,断见思烦恼了,那时候,才可以稍微信自己的意念一点,还不可以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