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
第三十八章.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问沙门:佛故意设一个问答,这问题本来佛不需要问旁人,并不是连佛都不明白,想要问问其他的沙门,好令自己明白,不是的!因为佛知道,人不知道人命有多长的时间,所以佛就问一个沙门说了,人命在几间:你说人命有多长的时间呢?有几许的时间呢?对曰,数日间:这沙门就对佛说,大约人命几天就会死了,不是很长的。佛言,子未知道:佛就对这沙门说,你没有明白道,你还不懂啊!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又问另一个沙门,人这生命有多长的时间?对曰,饭食间:这沙门就对佛说,在吃顿饭的时间里,人的寿命就会没有了。佛言,子未知道:佛对这个人说,你还没明白道啊!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佛又问另外一个沙门,人命在几许的时间会没有了?对曰,呼吸间:这人对佛说,人的寿命就在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佛对他说,真是好得很!你是明白道了。
以前在印度有一个国王,他相信外道,因为外道修种种的苦行,有的持牛戒,有的持狗戒,有的以灰涂身,有的睡钉子床,修种种瑜珈的苦行。相对地,在佛法里,比丘修道是很容易的,不修这种种的苦行。所以这国王就问佛的弟子说:“我相信外道所修的这种种苦行,可是他们还都不能断淫欲心,那么比丘这么随便,这淫欲心和烦恼,怎么能断呢?这根本就断不了的!”
有一个法师就答覆这国王说:“你可以在监狱里提拿一个应该处死的人来,对这人讲:‘我给你一碗油,你用两手拿着,在大街上游行。你游行市街时,如果洒了一滴油,就把你杀了;如果一滴油也不洒,回来就不杀你,把你放了。’那么这时候,你可以预备一些奏音乐的美女,在市街上奏音乐。等这个应该要死的人游完了街,你看看他这油洒了没洒?如果他的油洒了,当然就要被杀了。若一滴也没有洒,你问他在这街上都看到些什么?看他怎么样说!”
国王就照样办了,提出一个应该被杀的人,就对他说明白:“本来今天应该把你杀了,但是现在我给你一个不死的机会,怎么样呢?你必须去游街。游街时,我给你一碗油,你用两手端着,这油若是一滴也不流出来,不洒出去,那么回来就不杀你。若是洒了一滴油,回来还是照常把你杀了,你去试一试!”
于是,就这么样做。市街都游完了,回来一看,碗里边的油果然一滴也没有洒。国王就问了:“你在这市的大街上,看见过什么?听见什么?”这犯罪的人说:“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就只看见这油,我时时刻刻都保护这油,不教它洒了。我除了看见这碗里的油,旁的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
国王就问法师说:“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位法师就告诉他:“这就是譬如出家的沙门,他因为看这生死的问题事大,所以他没有时间来生淫欲的念头。他想要了生死,就好像那要死的人,如果流出一滴油,有了一点烦恼,那他就死了。出家的沙门也就是这样子,为什么他能断淫欲呢?就因为他把这生死的问题看重了;外道为什么不能断淫欲呢?就因为他不明白生死,不懂得这个生死是一种大的事情,所以他不能断淫欲。”
我们修道为什么淫欲心不断呢?也就因为你没有真正地认识生死无常就来了。你若知道生死无常就要来了,就没有时间来打淫欲的妄想,没有时间生这种淫欲的烦恼了。
第三十九章.教诲无差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第三十九章是教人明白一切的佛经都应该信受,不应该有分别大乘、小乘、顿、渐,或哪部经要紧,哪部经不要紧,生出这么多的分别心来。
佛所说的经典总起来说,不超出权实两种,权教也就是为实所说的,为实才说权教。权教要是再把它说详细了,就是为的显出实教来,所以权实是不二的。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分别什么大小乘,所以我在洛杉矶对那位泰国比丘说:“本来佛法没有大乘、小乘这么多分别。因为在佛教里出了一些个执着的弟子,不想真正学佛法,所以就分大、分小,在佛教里做佛的一个不孝顺弟子,也就是这个道理。”
佛言,学佛道者:佛说了,各位学习佛道的人, 佛所言说,皆应信顺:佛所说的这些经教都应该信受,不应该有分别心。
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就好像吃蜜糖一样,蜜糖中间是甜的,边上也是甜的,所以中边皆甜。 吾经亦尔:我所说的经典也都是这个道理,都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要教化众生皆共成佛道。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第四十章说明白了人修道是在这个心,而不在形式上。你心若不在道上,只是注重外边表面的工作,那就和拉磨的牛一样──推磨的牛推来推去,一天一天地在这儿推,也走不出去这磨坊。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佛说,比丘修行无上道,不要像推磨的牛那个样子,在磨坊里磨来磨去,磨去磨来,都是在磨坊里走,走不出磨坊外。身虽行道,心道不行:你身虽然在表面上修行这个道,在外表上又拜佛、又念经、又持咒,但是心里不做这些工作,不注意这些修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你心里若真能修道的话,专一修道,在那儿不打妄想,你能常常在这定中,那你就是不修道也可以了。
这就言其你能把你的心降伏住,心里若是不打这淫欲的妄想,那是降伏其心了。你若尽打淫欲的妄想,外边虽然装模作样的,好像很老实的一个人,但里边很不老实,心里头尽打淫欲的妄想,那就是外边怎么样好,也没有用的。
所以修行要注重在这个心,你降伏其心了,那你很快就会证果;若不降伏其心,尽打淫欲的妄想,那就像牛推磨,在那儿磨来磨去,很辛苦的,但是也跑不出这个磨坊。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第四十一章是佛告诉人,要直心修道,直心思惟道,要以念念想要出离这情欲,作自己的目的。情欲也就是淤泥,要出这淤泥。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佛说,我们大众啊,来修道的这些人,就好像牛身上拖着很重的东西, 行深泥中:走到很深很深的泥里边,拔不出腿来。这条腿拔上来,那条腿又陷下去了;那条腿拔出来,这条腿又陷下去了。 疲极,不敢左右顾视:这条牛疲倦到极点了,却连向左右看一看都不敢。出离淤泥,乃可苏息:等到出了这淤泥之后,才可以稍微松弛一点,稍微轻松一点。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出家的沙门──比丘、比丘尼──应该观想,情欲的这种欲心,这淫欲的念头,比淤泥还厉害。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你要一心一意,只有一个直心来思念修道,才能免去淤泥陷溺的这种痛苦。
所以我在洛杉矶对人讲,教他们好好地持戒。把情欲都停止了,不要抽烟、不要喝酒、不要吃毒药,就是这样讲得很短的。
还有他们在那儿烧头上的戒疤,那真是比在地狱里的火山地狱都痛苦的。他们也不会烧戒疤,用纸把那香粉卷起来,卷得好像一条香烟,放到头上来烧。烧的时候,它这东西点着了一下,又不着了;点着,它又熄了;熄了又点。一个人烧两个戒疤,或者烧三个,大约最少要用三百根火柴,用好几百根火柴。划了,点;点了,灭了;再划了,再点。光是烧戒疤的时间大约就有一个半钟头,用了那么多的时间,统统也没有烧几个。我一看!啊,两个、三个、五个、六个、七个,统统只烧七个戒疤,是不是啊?只有七个,七个烧了有一个半钟头。
在这儿我们烧戒疤,是用香焙成香炭点着。你们焙得已经都不太好了,点的是生香,因为没有把它焙成香炭,就用那生的香,所以把人烧得很辛苦的。有一个做律师的,烧得咬着牙:“哎呀!哎呀!哎呀!”念阿弥陀佛也念不出来了;有个女的烧得就流眼水,和我这个弟子差不多。那天的香炭焙得不太好,就烧得痛得很厉害;若焙得好,这香很快很快就烧过去了,烧过去就不那么痛。
这是我在那儿看见的情形,看他们真是很外行。然后有一个人说越南都是那样子的,我不相信越南是那个样子。在越南或者和尚都不烧戒疤的,他们看中国和尚烧戒疤,也来烧;但又不知怎么烧法,他的想像中大约就是拿香粉,用纸把它卷上来烧,其实完全不是的。
第四十二章.达世如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
这第四十二章,最后说明了佛平等观察一切诸法,破一切众生的这种执着。
我们人间一百年,在忉利天只是一昼夜;这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劫,在极乐世界也只是一昼夜。所以我们一切一切没有什么是真的,都是虚妄的,所以佛言:佛才说──
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王,是国王;侯,是诸侯。诸侯就是比皇帝小一点的,皇帝就譬如总统,诸侯就譬如省长,这都是很尊贵的、很高贵的。可是佛看这国王和诸侯的地位,就好像空隙中的尘那样,它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没有什么可执着的,所以说就像过隙尘。
视金玉之宝,如瓦砾:看金子和玉石这种宝贵的东西,就好像看瓦砾,破瓦似的。房上的瓦坏了,就叫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纨素之服,就是最美丽的这种衣服。但佛看它就好像烂棉花一样,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
视大千界,如一诃子:佛看这三千大千世界,就好像一颗诃子那么大,诃子是很小的一个东西。
(编按:诃子是诃黎勒树的果实,如橄榄大。)
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阿耨池那里的水本来是很多的,但是佛看见这水,就好像擦脚的油那么多,不是很多的。
这些道理说出来,就是教人离开执着,不要看什么都看得那么认真,那么执着;你一执着,一放不下,那就不会成就道业。
佛言。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天上所用的一切器皿,都是用七宝所造成的。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在极乐世界,地都是黄金所成就的。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就连我们这个地也都变成琉璃,但是我们现在这是瓦石成的地,所以是很粗的。那么所有一切万事万物,你看它是好,它就会是好;你想它是坏,那么就随心所变。一切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在你自己这个真心里所现出来的,所以你就不要被虚妄所迷住。什么是虚妄呢?一切外相都是虚妄的,唯有你自己的本性那才是真实的,所以人不要执妄迷真,执着这个妄,把真的都忘了。
佛说了方便门,这方便门是诸佛所设出来的三乘法门,有声闻、缘觉、菩萨这种的方便法。众生若依这种法修行,就能证果,能成佛。在佛来讲,这方便法就是为实施权,为实法来施权教。所以佛说像化宝聚,是变化的一种宝聚。
在无上乘而言,佛看这无上乘,无上乘本来是真实的,可是啊!也是众生自性里头本具的一种理,没有在众生的心外边,都是在众生的心里边,所以才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菩提圆满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佛看这无上乘就像梦里头的金帛,在梦里头的这些金银,本来都是虚妄的。
所有一切的佛道都是对凡夫来说的,若没有凡夫,这佛道也就没有用了,所以才说无为。这无为法无起灭,也没有一个生起,也没有一个寂灭,不是实在的,不实如空华。所以说,佛观佛道像空中华
。
再说须弥山,它是超出大海的上边,无论什么风浪,也不能漂动它。那么,人修禅定要有一种定,就好像须弥山这么不动。即使是说须弥山,也没有什么真实的法可得,不过就是举出一个譬喻而已。你真要是证得果了,把一切也都空了。所以才说──
视方便门,如化宝聚:佛看这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的方便法门,如化宝聚,就像变化的宝贝聚到一起。
视无上乘,如梦金帛:看无上的大乘法,就好像在梦里看见的金银财宝一样。
视佛道,如眼前华:佛观想这佛道,就好像眼前华,没有真实的。
视禅定,如须弥柱:视禅定,就好像须弥山,出于海而不摇动是一样的。
视涅槃,如昼夕寤:看涅槃的法门,就好像白天、晚间都醒着,没有睡觉似的。
视倒正,如六龙舞:视颠倒和正等,就好像六条龙那么乱舞是一样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你一颠倒,随着六尘境界转,那就好像六龙舞。
视平等,如一真地:看那平等法门,如一真地,这是真实的地。
视兴化,如四时木:佛看看兴化这个佛法,弘扬佛法,就好像四时的树木,到春天,它就生出来;到夏天,它就长;到秋天,它就落叶;到冬天,它又枯槁了,和四时的木是一样的。所以,要兴隆佛法也有一个时候的。
佛这种说法,就是教人不要执着一切,凡是有所执着,就不能得到人空、法空。人空,把人也没有了;法空,把法也没有了。
本来在一般凡夫来看,人也不空,法也没有空,这是有人、有法。可是你若是想证果,到圣人的果位,必须要把人也看空了,法也看空了。这样,人的执也没有了,法的执也没有了。这两种执着没有了,就破一切的执着,得到一切的空理,所以人也空了,法也空了。你人若不空,不能证圣果;你法若不空,不能得到圣人的智慧。
所以佛说这一段文,是教人把一切一切妄想执着都要放下。你能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的自在;得到真正的自在,那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得到真正的自由,你愿意活着就活着,愿意死就死,来去自由,行动自由,一切一切都得到自由了,这是真正的自由,不是皮毛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