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起跑线”说起
文/朱海明 朗诵/少说多做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记不得这句话的发明者是谁了,曾经在小学和幼儿园广为流传,影响力挺大,大小民办学校相继挂牌补课,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更是遍地开花,都想挣孩子钱啊。

我遇到一个办小提琴培训班的,提醒他不要光教怎么怎么拉,还要教为什么这样拉和音乐知识。他傲慢地说:知道。还漫不经心的瞥了我一眼。我便问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根据什么改编的。他说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啊。我说这地球人都知道。他不解。我说是根据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改编的,改编者陈刚、何占豪,第一个演奏的是16岁的女琴师俞丽拿,这是交响乐民族化的范例。他愕然,问我是哪个音乐学院毕业的。

还有一位靓妹。身高在170厘米以上,沉鱼落雁之姿,闭月羞花之貌,说是什么东北艺术学院的高材生,得过什么什么奖,国家级的,反正头上一道道光环,耀人眼目。她说要办培训班,专教表演。我问她是不是学戏剧表演的,她说是。我问她世界戏剧艺术有几大艺术体系或曰几大流派。她说不清楚。我问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知道吗?她摇头。我问她布莱希特知道吗?她摇头。我问她梅兰芳知道吗?她总算点点头。我说世界戏剧主要有三大流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派、布莱希特派和梅兰芳派也称中国戏曲派。她也是惊异的问我是哪个艺术学院毕业的。

培训班多了,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有的培训班为了招徕学员,打出了“速成”的招牌,还真的蒙住了一些家长和学员,掏出白花花的票子走进了速成课堂。由速成又衍生了什么“速读、速记”,也就是在难以置信的极短的时间内读完、记住大量的文字。如一分钟读完一万字,十分钟读完一本书,简直比天方夜谭还天方夜谭,忽悠得无数家长和学生迷迷糊糊地走进了神坛。一个“速”字,正好迎合了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心愿。完全忘记了拔苗助长的教训。
“速成”究竟是怎么回事?恐怕很多人都不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迅速提高工农出身的军队及地方干部的文化水平以达到初中程度,各地遂成立了速成中学,有的地方利用冬季办速成,因此还叫冬学。所以,“速成”是当时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是急来抱佛脚的应急措施。

一些办学者抓住了部分家长和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从故纸堆中翻出五六十多年前时兴一时的“速成”二字做起文章,赚足了银子贻害了学子。有的家长发觉不是那么回事,上当了,可是周瑜打黄盖,哪儿说理去!
近年,有关方面整顿了民办教育的乱象,坚决遏制教师办补习班,教育事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起跑线”一说也不怎么提及了。好事儿。
审核:曹元华
复审:沈新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