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与失败(随笔)
赵振元
回顾这些年来走过的道路,每一步都不容易,每一次胜利都鼓舞着我们,每一次失败都使我们受到打击、但往往是越挫越勇,正反两方面都激励着我们,不断推动着我们发展,使我们不断成长,其中最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成败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胜不骄,败不馁,越挫越勇,越战越勇,就是我们正确的成败观。
从正的方面看,胜利当然是最鼓舞人的,因为胜利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战胜了对手,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但胜利也容易滋生松懈、骄傲与轻视对手的情绪,为以后的更大失败埋下种子,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祸害,所谓“福兮祸所依”就是这个道理。
从负的方面看,失败当然是令人痛心,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性竞争中的失利,会大伤元气,很长时期内都难以恢复。但问题也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失败肯定不是好事,另一方面,失败暴露了你的缺陷,反映了你实力的不足或策略的不当,表明了你与客户要求及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失败,给你改正与提高指明了方向,让你痛定思痛,你如果能借机全面调整自己,全面提升自己,全面改进不足,那么这种失败就会转化成激励前进的动力,成为人生路上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所谓“祸兮福所伏”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在前进的路上,成功与失败总是不断交替着的,有时候成功多一些,有时候失败多一些,这种转换是由一系列各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最关键是要永远保持那股闯劲,永远保持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永远吸取曾经失败的教训,永远珍惜成功的经验,永远保持那种谦虚的精神,永远保持对规则的敬畏,永远保持那颗善良而真诚的心,那么,失败总是暂时的,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这点已被发展历史所一再证明。
成功与失败,都是人生路上的风景,胜利与挫折,都是企业成长所必须面临的。人,永远不可能事事顺利,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生命的组成,都要敢于面对,都要有必胜的信念,要不断努力促使失败最终向成功的转化。
我们时常经历成功的无比喜悦,也时时饱含失败的痛苦泪水,而永不言弃,决不放弃,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则是成功的全部秘诀。
成功,是生活中的精彩,失败,是生活中的浪花,没有成功,生活将失去信心,而没有失败,没有挑战,生活也就没有澎湃的激情。成功与失败,就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奏响我们生命的乐章,赋予我们生活特别的意义。
作者简介:

赵振元,1955年12月生,浙江平湖人。1969年6月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二连,1971年4月赴兵团乌拉山发电厂一师施工连,1973年9月入西安交通大学学习,后又在四川大学、电子科大深造,2005年5月电子科大博士生毕业,获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十大改革新闻人物、亚洲管理创新十大新闻人物。分别于2004年与2020年两次荣获全国十大经济新闻人物。现任太极实业(股票代码600667)董事长、十一科技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信息产业商会副会长、中外散文诗学会执行主席、《散文诗世界》杂志名誉主编、无锡新能源商会理事长。赵振元是多学科跨界的代表,是中国作协会员,著名诗人、游记作家、词作家、作家,他出版过多部散文诗集,他作词的《小宝宝》《老伴》《妈妈》《嘉兴美》《无锡美》《巩义美》《宜兴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他与太太张小平合著的游记专著《行走在远方》《外面的世界》《一路风尘》成为游记热销书,两卷本精装的最新游记《人在旅途》即将在近期出版。这些游记,均由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老师撰写序言。他发表在太湖杂志的中篇小说《姐姐》《绵阳岁月》成为他自传体的基础。作为管理学者,他的《管理随笔》(一、二、三、四集)、《平台理论》已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博士为《管理随笔》撰写序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老师为《平台理论》撰写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