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施然 诗歌选
风与爱情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
我们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吹到的风
都是同一场风
同样,我们这一生
爱过很多人
其实都是同一场爱情
风吹过来
弄乱了你的头发,和心
你们在廊下拥吻后来
爱情无影无踪,像风
四月,独自在布达佩斯醒来
拉开清晨的窗帘,被纷扬的
大雪惊呆。灌木丛上
失去鸣叫的小鸟
在密集的落雪中翻飞
车流无声,开往同一个方向
我在露台上裹紧睡衣
无人注意到我在这里
我感觉到陌生,和渺小
我的亲人和朋友,此时
在地球的另一端忍受
太阳的炙烤。他们穿梭在打印机和
小山堆般的报表。接听电话
处理繁琐的事物。车流、地铁
将他们拥堵在一起
我们在人群中渴盼着离开
渴盼孤独,重返个体的原初
但我们无法摆脱
自身属性的拥有
我们获取,又失去
我们走近,又远离。周而复始
直到再无可失去。现在,多瑙河畔
车轮不息但世界静止
雪花一边飘落,一边消融在树丛里
时差
1、
凌晨一点的北京
我在法国航空这只金属大鸟
的腹腔内,沿地球的弧度起飞并将
墨色的云体向后抛去
在云层颠簸的颤动中
音乐般的机上广播响起
依次是法语、英语、日语……
“他妈的,这是在北京
又不是东京”!
我将脸扭向舷舱外
墨色的云体在变幻
远天镶了一道玫瑰的裙边
2、
黑夜在继续
无聊地翻书,望着窗外发呆
航空餐饮,邻座友好的微笑
简单的交谈,一部典型美国模式的
动画片……
窗外,黑夜在继续。
3、
十小时后,飞机降落在
凌晨6点钟的戴高乐机场
哦,巴黎,天空终于泛白
趁太阳沉睡未醒
我们把时间这根柔韧的橡皮筋
抻长了一截
4、
6:10分,在晨曦的微光中我走下舷梯
可是,时间究竟去了哪里
当机身携我在空中
长长地跳了一支芭蕾
有些光阴不见了
有些光阴多余出来
干海绵突然滴出了水
在时间游走的黑洞里
那些发生过的
和即将发生的事情
那些青春的笑声、耳语
在夕阳下拥抱的晕眩
它们栖身在何处?
5、
6:35分,我拖着行李
在人群中拨打接机人的手机号码
我知道,当航道折返
泼出去的水将重新涌回
时间的海绵。就像某个人
在你生命中出现了一阵儿
又骤然消失
戒律
女人着斑斓外衣、牛仔裤,骨肉均匀
她受够了世间悲欢,渐渐敛起了
身体里的孔雀
僧人们打赤脚、持蒲扇,穿橘红袈裟
并列走来一路以僧伽罗语小声交谈
在丹布勒石窟寺,他们相遇
在同一面墙下,目光
相互刺探
猛虎伺机而伏
相行各自戒律,虎啸退若化境
少年频频转头,他还不晓得情欲之苦。
世相
“时间才是最大的未知数
它试探出生命和友情的强度。”
“一些人如果不在此时散去,那必定
在其他时候散去。”
“在我生活的地方,
开凯迪拉克的男人和
在街头卖鲜肉包的贫穷妇女,
他们都有着引以为荣的经验。”
“如果,你质疑他们欢笑的面具下
深藏着未经稀释的痛苦,那一定是
缘于你的苛求。”
“你的生活和事业已足够好。”
“可是这和你有什么关系?”
“边争吵边喝下大杯的咖啡
是为了证实,我曾在这残酷的世界
自由而傲慢地活着。”
“我们在争吵中睡去,又在睡眠中
梦见争吵,仿佛从未睡着。”
“可当醒来后,我们面色红润,清晨在窗外
展开了新一天的嫩芽,而凯迪拉克和鲜肉包男女们
正作出欢笑的样子。”
新年问候
室内,我养的兰花
叶片又在摇动
我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给栖息在那里的精灵
窗外有人在放鞭炮
硫磺混合着雪的味道
在空中炸响
犹如新年传来第一声钟声
如此心急的快乐
多像1976年的你和我
你抓起我拉开门冲进雪中
我笑,我蹲下
你拖着小小的我
在一大片白茫茫里滑行
我们分开雪直到
大地的白纸上出现一条直线
你教我如何在薄冰上
放稳陀螺
自制的鞭子抽打在
旋转的陀底和冰面之间
有时会响。有时不响
你教我写字,可我
还从来没有给你写过一封信
我已经四十年没有见过你了爸爸
你在墓地
你停留在四十年前的时间里
现在我爱我的孩子
如同你当年爱我
窗外爆竹还在响钟声般地
我们来到2020年了爸爸
雪落下来覆盖着降下来的红色碎纸屑
雪落在雪上
一片,两片
无数片
是你的问候。也是我的。
行驶的大地
人生至此,早已远离了起点
但也远未抵达终点。
当我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希冀
从一个未知,去接近
另一个新的未知。当我们在十六岁
乘坐着绿皮火车,越过峰峦、隧道、湖泊
废弃的工厂,和翻涌的大海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高架线,高铁,轮船,或飞机……
我们收获着丰富的语言,和求生的本领
收获爱情、欢笑,也学会忍耐
并强含住泪水。枫叶绿了。红了。秋雨
还在迷濛地下。我们的身体
孕育出成熟的美。而遍布了痛苦的刻痕的
广阔的心,是行驶的大地。
印度洋
这地球另一端苍茫辽阔的奇迹
这灰色的液态的身体
不知疲倦地奔涌
在同一个地理位置
仿佛饱含着痛苦的热泪
或僧伽罗语满足的叹息
鲸鱼从它的心脏中跃起
又在游客惊呼声中瞬间消失
于霞光切割成
无数亮片的海面
一切太激烈的事物
终逃不过戛然而止的命运
它也曾无辜地吞噬船只
将它们永远吸纳进海底
像那些年我们错手失去的人
被深埋在心底
土耳其之夜
他们从世界各地聚集到地下
这里,黏土被挖空移走
空气是西元前的形状
洞穴的空旷此时被填满
灯光。琴声。节奏密集的鼓点
荷尔蒙从白色的黄色的黑色的肉体上
散发出一圈儿磷光
他们喝酒他们跳舞他们默诵着
信仰的古兰经。如果
你想辨认出他们的面孔
你就抵达了你缺席的现场而我正在其中
他们旋转他们旋转像奥斯曼帝国的辉煌
我想试着赞美
可我的眼睛是通灵的我看见了战争的创伤
我看见无数的穷人和苦修者
看见乞丐,性奴,童工,和塌陷
我从兄弟般的眼神里,看见了躲闪。今夜
只有钻进地下的洞穴你才是温暖的
只有像哲人一样思考,那舞池中旋转的四肢
才可以重新回到身上
睡眠诗
始终记得邻居们的笑声
一波刚停,很快
又涌来更欢乐的一波
你漂浮在黑暗中
墙壁消失了
尽管,你的身体触碰着
柔软而坚实的床
你翻身换了个姿势感受
夏夜的舒适
闭着眼睛,但看见了更多
的事物。当你仔细分辨
它们转瞬即逝
你穿梭在空气形成的颗粒中
白水鸟在空荡荡的海面上
安详地滑翔。但很快
厚重的云团压过来
挡住了你的视线——
你掉进更深的黑暗
大象走进房间
挤走最后一缕意识的光
塞纳河
描述她之前,我需要储备
足够的绿。梵高洗掉画笔的颜料
羊脂球在新桥上垂下晶莹的泪
两岸优雅的欧式建筑
是绅士们清晰又模糊的身影
我听到茶花女在人群中芳香的笑
柔风吹走洗衣妇微咸的体温
我看见莫泊桑在河畔摘下高高的礼帽
福楼拜用指节在大理石的桥栏上
敲打出桃花的节奏
在他们隐去之前,我挥手致以敬意
仿佛切割一块巨大的翡翠
游船划开塞纳河,而我立在白色的船头
左岸,埃菲尔铁塔是静穆的黑衣人
他的头顶上,白云浮动
托着我一颗激荡的心
在漫天的鸽鸣中,我渴望一场豪雨
暗夜中碧绿的塞纳河
雷鸣电闪,照亮雨果蘸着鲜血的鹅毛笔

施施然,本名袁诗萍,诗人,画家,主编《中国女诗人诗选》,出版有诗画集《走在民国的街道上》、诗集《隐身飞行》《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青衣记》、《杮子树》等5部,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中国十大女诗人奖、三月三诗歌奖、《现代青年》杂志最受欢迎青年诗人奖等,诗歌小说发表于《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十月》《山花》《钟山》《文艺报》等报刊,中国作协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画作多次参展并被收藏。

时差的节律
——读施施然近作
张媛媛
诗与时间同样置身于某一恒定的节律中。时间的节律体现在昼夜更替、四季轮回的规律变化中,诗歌的节律则呈现于抒情的步调与叙事的脉搏之上。然而,始终一贯的节律未免带来单调重复的风景,唯有闯入新的时区,历经时差的眩晕,方能获得异质的美感。施施然的诗歌便具备这样一种有类于时差的特质。
时差,无疑是晚近的现代产物,地理大发现时代缓慢的航行不足以感知空间距离造成的时间差异,现代以来时空距离日益消弭,高速的航空飞行与疾速的数据传输,放大了时间间隔的身体感知。比如,施施然的《时差》一诗就描述了诗人在一次航空旅途中的直观感受。从凌晨一点的北京到凌晨六点的巴黎,相隔十个小时颠簸的黑夜。这种非自然的加速运转所产生的境况,让诗人不禁犹疑“时间究竟去了哪里”。随着“时间这根柔韧的橡皮筋”被人为地拉长,诗人进入了未来的时刻,同时亦身处萦纡难返的过去的光景中。恰如英国学者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 )的观察:“现代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对时间性所做的动态处理:过去、现在和将来同处于危机之中”,“那些发生过的/和即将发生的事情”,皆在时间的刻度中迷失。依媒介学家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之见,现代电力技术(electric technology)的发展使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就我们这颗行星而言,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已不复存在。”而时差的存在正是这个被校准的、被同化的世界中难能可贵的不协和音,它标志着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的不懈努力的一个顶点,同时体现出某种“时间消灭空间的不彻底性”。钟表将时刻精准的划分,带来现代人独有的紧张急促的时间感受,而时差犹如漏洞,既消除了标准化时间企图统治一切的幻想,又提供了一个逃离线性时间的喘息空间。不过,人们身体内部被打乱的生物钟无法即刻恢复对时间的感知,这是个人内在生理节律与外部昼夜节律的抵牾——无论外在世界为时间设定何种标准与秩序,都与人体的内在时间存在不一致性。跨越时区所造成的不适,提示我们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时间,它潜隐于身体之中,协调着人们的情绪、思维与感知。施施然的诗歌《时差》即唤醒了内在的身体感知,通过极具想象力地描述与恰到好处地抒情,诗意地探求我们与时间流逝、身体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时差不仅是速度的象征,也是日益加速的世界所造就的感受。在美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J•李(Christopher J. Lee)看来,时差是一种世界语(Esperanto),既被广泛认可却又被广泛忽略。当人们谈论时差时,往往关注的是其带来的不适感,以及时差综合症的应对与恢复,而非文化再现与意义,忽略了时差对生活本身警示与启发。其实,时差和世界语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二者都打破了固有的秩序,带来了更丰富的可能。时差不仅是一种处境,更提供了一种视角。诗人施施然敏锐地发现并应用了这种独特的视角,她借助时差所提供的关于我们自身的批判性视点,从表层的字面意义与深层的比喻意义分别命名着瞬息万变的时空。比如《四月,独自在布达佩斯醒来》《塞纳河》《印度洋》《土耳其之夜》这四首明显具有异域风情的短诗,诗人的目光未曾局限于异国的风物,面对多瑙河明珠纷扬的落雪、塞纳河左岸激荡的豪雨、印度洋苍茫辽阔的奇迹与土耳其节奏密集的鼓点,不同心境下的诗人不约而同地将想象的边界掷向遥遥相隔的另一时区,或是在陌生的语境里想象熟悉的人群,或是于空疏的场景中想象熟读的文本,或者猜测命运预言将来,或者辨认历史回到过去……如此构思,让诗歌文本内部空间更加充盈饱满,意象之间葆有各自的节律,适应各自的时差中,在差异与变化中臻至和谐。法国作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曾说,“写作,就是投身到时间不在场的诱惑中去”,施施然的诗歌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如同一架高速飞行的飞机,跳脱出日升月落的时间节律,凭借自我身体内部固有的时间感知重新理解世界,并且始终在一场“早已远离了起点/但也远未抵达终点”(《行驶的大地》)的旅程中,以广阔的心闯入新的时区,拥抱新的风景。

张媛媛,蒙古族,1995年生于内蒙古通辽市。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写诗兼事批评,诗歌与批评见于《诗刊》《星星》《民族文学》《作品》《上海文化》等刊。曾获第二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二等奖;第十届首都高校原创诗歌大赛一等奖;第六届“抒雁杯”全国大学生诗歌大赛二等奖等,入选第十二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著有《耳语与旁观:钟鸣的诗歌伦理》(台北秀威,2021年)

2022年《南方诗歌》05月目录
桑克、杨勇、阿西|美学绝境时代的诗歌写作何为?
白月:真正的死亡还很远
非亚:阳光如此软弱
匙 玉:魔 咒
胡先其:不做梦的鱼
余元峰:每一颗落日都满含热泪
“崖丽娟诗访谈”:钟鸣|每个诗人的梯阶不同
伊娃 . 达 . 曼德拉下戈尔|新一千零一夜
哑石:诗论
朱怀金:风景,是危险的逆喻
王家新 译|沙子眼的歌手:施家彰诗选
上海,春天的拼图(7)
孟松:我决定原谅上帝(组诗)
“零诗社”李可心:和平证言
“零诗社” 徐魏蔚:零点圣歌
“零诗社”李盲:为了让两座悬崖相爱
“零诗社”林妮萲:让谎言来得更猛烈些吧
“零诗社”刘西:为鸟儿让出整个春天
“零诗社”孟垚:我从未因春天感到羞愧
“零诗社” 小船:一半是神秘,一半是恐惧
“零诗社” 史玥琦:宇宙间最轻盈的事
“零诗社” 竻竻:光的鳞片,一片片剥落
"零诗社"林隐寺:在梦里洗刷本性
“零诗社” 敲 咩:把一千个日落系在河上
张卫东:这是一个陡峭且碎裂的世界
张敏华:人间的一切都在这里(组诗)
薛松爽:绛红的黄昏又一次到来
诗札记:孙谦|通识篇
“上海频道”崖丽娟:520,写给女儿的十首诗
“上海频道”禺农:阴影是为种植阳光准备的
“上海频道” 曹卫东:人间烟火
“上海频道” 丁少国:月季花,这么大
“上海频道” 倪宝元: 午夜留白
“上海频道” 牧野:阳光下的假面
“上海频道” 石 沉:旧道口(组诗)
“上海频道” 水晓得:一片雪花(组诗)
“90度诗点” 张媛媛&杨角|阅读从未写出之物
语言的自我觉醒|李少君诗集:云的现代性
谷 禾:我相信一只大雁的神秘力量
杨 勇:大海葡伏在你的指尖
陈 建 :改开遗民中的抒情诗人
老 德 :骑虎难下
潇 潇:俄乌之战引爆我与俄汉学家的冲突
马 拉:灵魂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