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六十二)《西游记》第十二回“观音菩萨”是“女真人”“飞彩凤”,影射“宫女太后”李彩凤是“仙都”茅山“仙凤凰”“菩萨”转世,是句容宝华山“圣化隆昌寺”之先声
江苏句容道教茅山有“茅山菩萨照远不照近”之谚语。
菩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泛指佛和某些神;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道教,究竟有没有“菩萨”呢?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以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为原型(见前第25篇)。其住在花果山水帘洞,影射李春芳是江苏句容茅山人,祖上世代是清廉之人,自己是“清廉宰相”(见前第33篇)。“官封弼马”影射李春芳是官家(皇帝)亲封的属马的辅弼大臣(首辅)(见前第26篇)。杀“混世魔王”和“六贼”,影射铲除贪赃和奸佞,又影射击败北方抢夺中华(见前第43篇)。“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影射“剿灭东洋倭寇,四海升平”(见前第32篇、第57篇)。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西游记》是“太平宰相”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经国大业”之巨作。
茅山·顶宫 道教茅山上清派七十九代传人余志成道长供图
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校《西游记》中有大思想、大智慧、大布局、大手笔、大技法,其中不仅有李春芳“藏名诗”“藏名词”“藏名词赋”之元素(见前第19篇等),还有李春芳“藏茅山”之元素。除了藏有“福地”“洞天”“仙乡”“仙山”“道祖山”“方隅山”“石龙山”“海江山”“大灵山”“小灵山”“方山”“丹崖”“大地根”“黄精”“水帘洞”“通海桥”“海眼泉”“茅盈”“三天门”“三清殿”“符”“箓”“咒”“佛道同修”“葫芦”“玉碣”“天王”等茅山元素,还藏有江苏句容道教“茅山菩萨”之元素。
详见《西游记》第十二回:
那菩萨带了木叉,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左边是木叉惠岸,执着棍,抖擞精神。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人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有词为证,但见那——瑞霭散缤纷,祥光护法身。九霄华汉里,现出女真人。那菩萨,头上戴一顶金叶纽,翠花铺,放金光,生锐气的垂珠缨络。身上穿一领淡淡色,浅浅妆,盘金龙,飞彩凤的结素蓝袍。胸前挂一面对月明,舞清风,杂宝珠,攒翠玉的砌香环珮;腰间系一条冰蚕丝,织金边,登彩云,促瑶海的锦绣绒裙。面前又领一个飞东洋,游普世,感恩行孝,黄毛红嘴白鹦哥。手内托着一个施恩济世的宝瓶,瓶内插着一枝洒青霄,撒大恶,扫开残雾垂杨柳。玉环穿绣扣,金莲足下深。三天许出入,这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
此处“观音菩萨”是“女真人”“飞彩凤”,影射“宫女太后”李彩凤是“仙都”茅山“仙凤凰”“菩萨”转世,是句容宝华山“圣化隆昌寺”之先声。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西游记》塑造了大明“宫女太后”李彩凤是“仙都”茅山的“彩凤仙”形象。
大明“宫女太后”李彩凤在《西游记》中是多次出现的。
《西游记》第一回有《势镇汪洋,威宁瑶海》之词赋: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该词赋中“彩凤双鸣”之“彩凤”即影射万历皇帝生母“李彩凤”,并为《西游记》后面的女儿国国王伏笔。“双”字影射“仁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
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后世有传名彩凤,她是明穆宗朱载坖的妃嫔。万历元年(1573年),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为母亲李氏上尊号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六年三月,加尊号曰慈圣宣文皇太后。万历十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万历十二年,与陈太后(“仁圣皇太后”)一同谒山陵。万历二十九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皇太后。万历三十四年,加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
万历皇帝生母“李彩凤”,当时朝代一般人是不知道其名字的。李春芳是明穆宗朝的首辅大臣,对宫廷皇后贵妃的名字必然清晰知晓。李春芳万历十二年去世。去世之前,“李彩凤”被尊为“慈圣皇太后”,实则是国家权力的幕后操控者之一。故《西游记》中“彩凤双鸣”有影射李太后(李彩凤)与陈太后是执掌大明国的两位贤惠“女主”,且其“上世”是在“仙都”茅山修炼的“仙凤凰”,即是凤凰所“转世”人间。(见前第42篇)
《西游记》前后呼应,第九回“双双映彩”“烟笼凤阙”与第五十四回“六龙喷彩,双凤生祥”,也有万历皇帝生母“李彩凤”之暗喻。
《西游记》中的“彩凤鸣”多次出现,与《西游记》中的“彩凤双鸣”相呼应。皆有强调“宫女太后”李彩凤之用意。
《西游记》第八回见有两处“彩凤鸣”:
瑞霭漫天竺,虹光拥世尊。西方称第一,无相法王门。常见玄猿献果,麋鹿衔花;青鸾舞,彩凤鸣;灵龟捧寿,仙鹤噙芝。安享净土祗园,受用龙宫法界。日日花开,时时果熟。习静归真,参禅果正。不灭不生,不增不减。烟霞缥缈随来往,寒暑无侵不记年。
禄诗曰:禄重如山彩凤鸣,禄随时泰祝长庚。禄添万斛身康健,禄享千钟世太平。禄俸齐天还永固,禄名似海更澄清。禄恩远继多瞻仰,禄爵无边万国荣。
《西游记》第六十二回也见有“彩凤鸣”:
龙蟠形势,虎踞金城。四垂华盖近,百转紫墟平。玉石桥栏排巧兽,黄金台座列贤明。真个是神洲都会,天府瑶京。万里邦畿固,千年帝业拢蛮夷拱服君恩远,海岳朝元圣会盈。御阶洁净,辇路清宁。酒肆歌声闹,花楼喜气生。未央宫外长春树,应许朝阳彩凤鸣。
“彩凤鸣”即有影射“宫女太后”李彩凤执掌大明和一鸣惊人之意。
其次,“灵台方寸山”菩提祖师影射道教茅山历史上曾经是佛道兼修,故茅山有“菩萨”纯属“正常”。
《西游记》第一回“漂洋过海寻仙道”影射美猴王从句容茅山大茅洞出来,经过句容茅山“海江山”,然后去寻找仙真之道。“灵台方寸山”影射句容茅山“大灵山”、“小灵山”和“方山”。“斜月三星洞”影射“心洞”,又影射句曲茅山华阳洞、玉柱洞和蓬壶洞三洞(“三星”)分布似斜月。(详见李洪文《句曲诗综》第259页“《美猴王寻仙(一)》”之注释)
住在“三星洞”的菩提祖师传授的“道学”包括哪些内容呢?
《西游记》第二回中有交待: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由此可见,菩提祖师的“道学”包括“道”“禅”“三家”。“三家”即影射儒释道三家。原来菩提祖师传授的是相关儒释道三家的“道学”。
菩提祖师儒释道皆修,影射“茅山派”创立者陶弘景一度儒佛道同修。故茅山有“菩萨”纯属“正常”。
据《辞海》“陶弘景条”载:
“创立茅山派……时称‘山中宰相’,其思想就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的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并流。”
↑本文作者(左)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茅山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茅山道教上清派七十八代传人何春生道长(右)留影于茅山崇禧万寿宫2020.6.17
其三,《西游记》中的佛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是道教“慈航道人”化身,是“茅山菩萨”。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有观音菩萨“结法船”“渡弱水”故事:
菩萨即唤惠岸,袖中取出一个红葫芦儿,吩咐道:“你可将此葫芦,同孙悟空到流沙河水面上,只叫悟净,他就出来了。先要引他归依了唐僧,然后把他那九个骷髅穿在一处,按九宫布列,却把这葫芦安在当中,就是法船一只,能渡唐僧过流沙河界。”惠岸闻言,谨遵师命,当时与大圣捧葫芦出了潮音洞,奉法旨辞了紫竹林……
……菩萨今差木叉,将此葫芦,要与这厮结作法船,渡你过去哩。”三藏闻言,顶礼不尽,对木叉作礼道:“万望尊者作速一行。”那木叉捧定葫芦,半云半雾,径到了流沙河水面上,厉声高叫道:“悟净,悟净!取经人在此久矣,你怎么还不归顺!”
却说那怪惧怕猴王,回于水底,正在窝中歇息,只听得叫他法名,情知是观音菩萨。又闻得说“取经人在此”,他也不惧斧钺,急翻波伸出头来,又认得是木叉行者。你看他笑盈盈,上前作礼道:“尊者失迎,菩萨今在何处?”木叉道:“我师未来,先差我来吩咐你早跟唐僧做个徒弟。叫把你项下挂的骷髅与这个葫芦,按九宫结做一只法船,渡他过此弱水。”悟净道:“取经人却在那里?”木叉用手指道:“那东岸上坐的不是?” 悟净看见了八戒道:“他不知是那里来的个泼物,与我整斗了这两日,何曾言着一个取经的字儿?”又看见行者,道:“这个主子,是他的帮手,好不利害!我不去了。”木叉道:“那是猪八戒,这是孙行者,俱是唐僧的徒弟,俱是菩萨劝化的,怕他怎的?我且和你见唐僧去。”那悟净才收了宝杖,整一整黄锦直裰,跳上岸来,对唐僧双膝跪下道:“师父,弟子有眼无珠,不认得师父的尊容,多有冲撞,万望恕罪。”八戒道:“你这脓包,怎的早不皈依,只管要与我打?是何说话!”行者笑道:“兄弟,你莫怪他,还是我们不曾说出取经的事样与姓名耳。”长老道:“你果肯诚心皈依吾教么?”悟净道:“弟子向蒙菩萨教化,指河为姓,与我起了法名,唤做沙悟净,岂有不从师父之理!”三藏道:“既如此,”叫:“悟空,取戒刀来,与他落了发。”大圣依言,即将戒刀与他剃了头。又来拜了三藏,拜了行者与八戒,分了大校三藏见他行礼,真象个和尚家风,故又叫他做沙和尚。木叉道:“既秉了迦持,不必叙烦,早与作法船去来。”
那悟净不敢怠慢,即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那长老遂登法船,坐于上面,果然稳似轻舟。左有八戒扶持,右有悟净捧托,孙行者在后面牵了龙马半云半雾相跟,头直上又有木叉拥护,那师父才飘然稳渡流沙河界,浪静风平过弱河。真个也如飞似箭,不多时,身登彼岸,得脱洪波,又不拖泥带水,幸喜脚干手燥,清净无为,师徒们脚踏实地。那木叉按祥云,收了葫芦,又只见那骷髅一时解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见。三藏拜谢了木叉,顶礼了菩萨。正是木叉径回东洋海,三藏上马却投西。毕竟不知几时才得正果求经,且听下回分解。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此处佛教观音菩萨“法船”多次出现,即有影射其为道教“慈航道人”之用意,即在道教是“慈航道人”,在佛教就是“结法船”“渡弱水”的“观音菩萨”。
其四,佛教“救苦救难观世音”有“女真人”“飞彩凤的结素蓝袍”之“道教”特征,影射大明“宫女太后”李彩凤是“观世音菩萨”转世。
佛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西游记》中用“女真人”作了确定。“女”字影射“宫女太后”李彩凤“母仪天下”,是“女王”。“女真人”影射“宫女太后”李彩凤是“仙都”茅山的“凤凰仙”。
佛教“救苦救难观世音”有“女真人”“飞彩凤的结素蓝袍”之“道教”特征,其最终目的就是影射大明“宫女太后”李彩凤是“观世音菩萨”转世人间,大明朝主少国疑,“宫女太后”李彩凤力挽狂澜,稳定江山,救苦救难,兴盛中华,可谓造福大明王朝。
25节电视剧《西游记》(1986版)由艺术家杨洁先生执导,播放三十多年来,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好评如潮。该电视剧中对个别细节部分又重新改编,如《西游记》原著中的观世音菩萨的服饰有“女真人”“飞彩凤的结素蓝袍”等特征,该剧则没有注意到“女真人”“飞彩凤的结素蓝袍”正是影射大明“宫女太后”李彩凤是“仙都”茅山“彩凤仙”转世,故此观世音菩萨身上的“彩凤”标志不能缺少。
又如孙悟空的服饰,西游记第二回有这样的描述:
小妖道: “他也没甚么器械,光着个头,穿一领红色衣,勒一条黄丝绦,足下踏一对乌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在门外叫哩。”
“穿一领红色衣,勒一条黄丝绦”影射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是四品以上大官(明朝一品至四品皆穿红色官服),“光着个头”影射李春芳虽穿有四品以上官员的衣服,却没有戴四品以上的官帽,是一个致仕官员的象征,所以“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影射李春芳是儒家出身和四品以上官员身份,即《西游记》作者华阳洞天主人不是“僧人”,也不是“道士”。(见前第50篇)
而电视剧《西游记》(1986版)中“砍杀混世魔王”的孙悟空不是“穿一领红色衣,勒一条黄丝绦”,而是“穿一领黄色衣,勒一条红丝绦”。《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以“状元宰相”李春芳为原型的,其“祖籍祖贯”花果山水帘洞,影射李春芳祖籍江苏句容茅山人,祖上世代是清廉之人,自己是“清廉宰相”。电视剧《西游记》(1986版)中的孙悟空大都时候穿“黄色衣”,看上去确实漂亮精神,但是“黄色衣”是帝王服饰,在取经路上孙悟空是“不敢”“不愿”穿的。《西游记》第四十回中有孙悟空的原话:
那三藏那里肯受,一心只是要拜佛求经。又请行者,行者笑道:“不瞒列位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只是我们做惯了和尚,是这般懒散。若做了皇帝,就要留头长发,黄昏不睡,五鼓不眠,听有边报,心神不安;见有灾荒,忧愁无奈。我们怎么弄得惯?你还做你的皇帝,我还做我的和尚,修功行去也。”
孙悟空从来“不肯做皇帝”,所以他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应该没有穿过“黄色衣”,电视剧《西游记》(1986版)中穿“黄色衣”的孙悟空应该是该剧“最刺眼”的地方。
↑本文作者拜望并请教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镇江师专原副校长、镇江高专原校长、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原院长祝诚教授(左)。
祝诚教授《京江晚报》(2020.7.16)介绍作者四书之“喜读李洪文有关句容文史的四部新著”书评。
其五,“菩萨带了木叉”与“(哪吒太子)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云彩凤仙”暗中吻合。
《西游记》第四回有“麒麟子”和“彩凤仙”的描写:
这哪吒太子,甲胄齐整,跳出营盘,撞至水帘洞外。那悟空正来收兵,见哪吒来的勇猛。好太子——知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龙种自然非俗相,妙龄端不类尘凡。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今受玉皇金口诏,敕封海会号三坛。
“哪吒太子”“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云彩凤仙”影射万历皇帝是李彩凤所生,即此处的“麒麟子”“哪吒太子”影射万历皇帝的“前世”,“彩凤仙”影射“宫女太后”李彩凤的“前世”。
“哪吒太子”是李天王三太子。而“木叉”是李天王二太子,故二人是兄弟关系。见《西游记》第六回、第八回和第八十三回:
菩萨闻言,即命惠岸行者道:“你可快下天宫,到花果山打探军情如何。如遇相敌,可就相助一功,务必的实回话。”惠岸行者整整衣裙,执一条铁棍,驾云离阙,径至山前。见那天罗地网,密密层层,各营门提铃喝号,将那山围绕的水泄不通。惠岸立住,叫:“把营门的天丁,烦你传报:我乃李天王二太子木叉,南海观音大徒弟惠岸,特来打探军情。”那营里五岳神兵,即传入辕门之内。早有虚日鼠、昴日鸡、星日马、房日兔将言传到中军帐下。李天王发下令旗,教开天罗地网,放他进来。此时东方才亮,惠岸随旗进入,见四大天王与李天王下拜。拜讫,李天王道:“孩儿,你自那厢来者?”(第六回)
他两个来来往往,战上数十合,不分胜负。那怪物架住了铁棒道:“你是那里和尚,敢来与我抵敌?”木叉道:“我是托塔天王二太子木叉惠岸行者。今保我师父往东土寻取经人去。你是何怪,敢大胆阻路?”那怪方才醒悟道:“我记得你跟南海观音在紫竹林中修行,你为何来此?”木叉道:“那岸上不是我师父?”(第八回)
天王道:“我止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小儿名金吒,侍奉如来,做前部护法。二小儿名木叉,在南海随观世音做徒弟。三小儿得名哪吒,在我身边,早晚随朝护驾。一女年方七岁,名贞英,人事尚未省得,如何会做妖精!不信,抱出来你看。这猴头着实无礼!且莫说我是天上元勋,封受先斩后奏之职,就是下界小民,也不可诬告。律云:诬告加三等。”
(第八十三回)
《西游记》逻辑严密。“木叉”与“哪吒太子”分别是李天王的二太子和三太子,“哪吒三太子”影射万历皇帝是三太子,是“宫女太后”“彩凤仙”李彩凤所生(见前第61篇)。“彩凤仙”又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观音菩萨带了木叉”,影射万历皇帝的二哥也是“宫女太后”李彩凤的孩儿。故此,“木叉”与“哪吒太子”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儿子,即都是“宫女太后”李彩凤的儿子。
↑江苏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山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茅山道教上清派七十八代传人何春生道长书赠《句曲诗综》之作品。
其六,《西游记》中的南海观世音居“南海”,影射南海是中华神州“祖宗之地(海)”。
南海观世音居“南海”见《西游记》第八回、第十七回和第六十五回:
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诸众抬头观看,那菩萨——知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兰心欣紫竹,蕙性爱香藤。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观音。 (第八回)
说声去,早已无踪。须臾间,到了南海,停云观看,但见那——汪洋海远,水势连天。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千层雪浪吼青霄,万迭烟波滔白昼。水飞四野,浪滚周遭。水飞四野振轰雷,浪滚周遭鸣霹雳。休言水势,且看中间。五色朦胧宝迭山,红黄紫皂绿和蓝。才见观音真胜境,试看南海落伽山。好去处,山峰高耸,顶透虚空。中间有千样奇花,百般瑞草。风摇宝树,日映金莲。观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门铺玳瑁。绿杨影里语鹦哥,紫竹林中啼孔雀。罗纹石上,护法威严;玛瑙滩前,木叉雄壮。(第十七回)
似观音在南海,普贤在峨眉,文殊在五台。(第六十五回)
《西游记》第十七回有南海“汪洋海远,水势连天”,与《西游记》第一回花果山“势镇汪洋,威宁瑶海”相呼应。
花果山影射江苏句容道教茅山。“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影射“剿灭东洋倭寇,四海升平”。(见前第32篇)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颁发作者《收藏证书》。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之词赋描写的“花果山”正是指“仙都福地”句容茅山。
因为“花果山”是“海中一座名山”,是“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是“真个好山”,影射句容茅山在上古时代是“九老仙都”,自古就是“福地仙乡”。《势镇汪洋,威宁瑶海》之词赋中“水火方隅高积土”一句意思是:在句容茅山方隅山用“李真人井水”炼“九鼎丹”。其中“方隅”就是指句容茅山“方隅山”(见李洪文《句曲诗综》255页-256页“水火方隅”条注释)。该词赋中“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万劫无移大地根”等均借指茅山及大茅峰和茅山华阳洞(茅山元符宫有为嘉靖皇帝祝寿所建的万寿台,立柱石刻楹联“翠巘捧仙台华阳真气;丹崖飞绀殿河上玄风”中即有“丹崖”一词)(另见《句曲诗综》256页“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万劫无移大地根”等条注释)。故花果山影射上古时代仙乡福地“句曲山”,也就是指现在的句容茅山。《西游记》写“西游”喻“东镇”,又因为“花果山”是“福地”“仙都”,自然能震慑东洋(妖氛)、镇靖四海,天下终归海晏河清。
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猖獗,大明朝元气大伤,后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著名抗倭英雄指挥领导下,大体上肃清了东海、南海之倭寇。隆庆后期和万历前期,倭寇又零星出现,故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西游记》开篇则提倡“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即影射“剿灭东洋倭寇,四海升平”,且东海和南海皆是中华神州祖宗之地(海),要兴盛中华,四海安定。
↑著名军旅作家李伶记者《镇江日报》(2020.10.9)介绍作者四书之“考证华阳洞天主人即李春芳”等书评。
其七,《西游记》传世之后,“宫女太后”李彩凤“施金二千”在宝华山建“圣化隆昌寺”,赠“观音大士像”,为佑“南海”太平。与花果山(影射江苏句容茅山)可“镇”东海太平相呼应。
《西游记》结构宏大,内涵丰富,是一部宰相“治世”之书,是“后世宰相”治国理政之“指南”。
李彩凤太后和万历皇帝(明神宗)信佛,在句容宝华山建“隆昌寺”,当与《西游记》“彩凤仙”“麒麟子”相关。也是对“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西游记》“尊崇‘天道’、儒释道同修‘至仁至善’之大道”赞同之体现。
刘明芳《宝华山志》(卷七·诏敕)载:“明神宗:朕发诚心印造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壸,肃清忏己往愆,尤祈无疆寿岳,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己无为之治道焉。”
释德基《宝华山志》(卷七·碑·《敕建宝华山护国圣化隆昌寺碑》):“上施制曰:可,施造寺金一千,赍经一藏,渗金毗卢佛一尊,幢幡二首,赐额曰‘护国圣化隆昌寺’,遣御马监太监张然来。慈圣皇太后施金二千,赍经一藏及幢幡、渗金宝塔、观音大士像,遣奉御太监阎鸾来。”
明太史焦竑撰《铜殿碑》载:
盖闻染净融通,托徽猷于法界;根尘泯合,震厷响于支提;道妙无为,功存有作。故三千宝座,迥出天宫;八万珍台,遥临净域;抚神机而独化,携弱丧以同归,其来尚矣。然峨嵋之铁瓦坚固,冶铸未精;嵾岭之金屋煇煌,规恢未广。若夫瞻其容备来五梵,崇其居错于三品,绳之而为路,布之而为园,触目所成,靡非一色,未有如华山之观音殿者也。先是有妙峰师福登者,为晋之蒲州人,通达无礙,慧解多能,勤求于八清,净心成就于五菩提法。曩于西蜀,广购南金,造大士像三躯,各为殿以贮之。文殊、普贤奉安有所,独观音大士拟送普陀,缘事未果,乃遍卜佛前,得华山而定居焉。尔其下控金陵,上缠珠斗。山川磊落,郊坼枕丰镐之都;岛屿萦回,烟雾合朝宗之浦实。一方之胜,为万国所瞻,于是即宝志之遗区,为观音而兆迹。乘空授矩,揆日端绳;总铣鋈之良材,尽凫桃之能事;宝殿设而人天耸,圣容开而缁素集。震动三界,谓弥勒菩萨下兜率之天;照耀十方,若多宝如来涌耆阇之地。倏尔而铜山崛起,须臾而金轮自至。天龙八部,罗列于垣墉;动植千名,纵横于户牖。足使舟迁夜壑,不变度门;劫算墨尘,永垂贞范。岂止冲飙荡岳,难摇忍地之灵;烈火燎原,不挠坚林之色而己哉!自是接相好,观音声;可以轫剑锋,可以濡火宅;入影而三途脱,投地而八难消;指阴界为妙门,驱尘劳为法侣;聚沙皆成佛事,合掌而入圣流;即有相之涂,诣无生之理,其功岂微也哉?圣母慈圣皇太后及今上皇帝,念圣祖龙兴之地,阐绎真乘,羽翼大化,为功不浅,各赐《大藏经》一部,渗金塔一座,山名“宝华山”,寺名“护国隆昌寺”,并给金钱,助其修葺,俾守备内监刘朝用董之……”
明进士礼部郎中黄汝亨撰《隆昌寺碑》:
乃有妙峰登师液铜为殿,驻锡金陵。师为峨嵋、清凉、补陀三山,发愿造三铜殿。以往有士大夫谓:补陀薄南海,山没岛夷,侈名启寇,不可。于是留其一。金陵诸大刹皆愿选地以奉师,总其地而卜之曰:“归华山。”三卜三吉。于是,普照徒子明慧率诸眷属,以庵基山场约百余亩献,请师置殿。聿建梵刹,供众丛林,南内诸监,同为明证。于佛诞日,安置兹殿。是夜,远近居民皆见此山放大光明,炬如莲珠,若华严之帝纲。先是山鸣若狮子吼者屡月,至是而止。诸种种征祥殊异之瑞,不可胜纪。师念建刹功德匪渺,思得精进幢弼谐胜业。乃自峨嵋白水寺请南宗深公来。深公许诺,俱诣京师奏请。上制曰:可。施造寺金一千,赉经一藏,渗金毗卢佛一尊,幢幡二首,赐额曰:“护国圣化隆昌寺”,遣御马监太监张然来。慈圣皇太后施金二千,赉经一藏及幢幡、渗金宝塔、观音大士像,遣奉御太监阎鸾来。二师皆蒙赐紫。复请慈寿寺天空禄公为隆昌总持,当十万云水缁素之归,亦蒙慈圣赐紫,臣僚嫔妃檀施有差,敕南内守备刘公朝用董其事,遂有布金长者、献盖童子、诸檀辐辏。深公综理营造,岁星十周而佛殿告成……
据此,《西游记》第十二回“观音菩萨”是“女真人”“飞彩凤”,影射“宫女太后”李彩凤是“仙都”茅山“仙凤凰”“菩萨”转世,是宝华山“圣化隆昌寺”之先声。
综前所述,则今流行本小说《西游记》作者所署之名“华阳洞天主人”就是“句容籍”“状元宰相”李春芳,而非吴承恩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