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诗多,北方诗也不少,但走过南方北方的山山水水之后,可能是人的性格不同,或是风情相异之故吧,总觉得无论是人的性情或者风光景致,还是南方更具诗意。在江苏,有个叫做“顾山”的地方,应该属于无锡市江阴的镇江,那里算不得多大的风景形胜之处,却是一处非常精致的所在,其文化价值却高得令人惊愕,因为那里有一棵岁数在1400年以上的古树——红豆树,据说就是王维著名诗词《相思》颂扬之地,因为它和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诗绑定上了,所以红豆树也就拥有了特别的“爱情文化”意义。因为王维这首歌颂男女纯真相思的诗,红豆成了相思的代言之物,具有了超然于物质意义的灵魂。但凡高龄长寿的古树都是有灵魂的,尤其是和人群紧密相处的古树,而红豆树尤为称最。这种树岭南有,也不是太容易见到,苏浙也偶有,但树龄千年之高的全国就这么唯一的一株。这应该还是王维吟咏过的那一株。也许,正因为王维写出这首咏叹它的千古名诗,才使得它久久的被保存了下来。——对此,诗的功劳居功至伟,无疑,这也是文学的力量。我查阅了一下地图,江阴从纬度来看,和我们地处中原的河南省中南部大致同纬度。然而,在华夏的历史文化概念里,江苏属于“南方”,尽管坐标并不多么偏南,这可能与江浙苏赣相对一体的文化圈有关吧。而我们这里却不算,河南处于黄淮腹地,属于中原,在中华地理广义认知概念里,是作为“北方”来理解的。这有点像政治经济概念对扶桑国的认知:虽地处世界最东方,却被划入“西方”的意味,地理概念和文化概念可区别看待。“南方”,在历史上有一种表述习惯叫做“南国”,大概由于自幼对王维的那阙近乎儿歌式的白话诗《相思》过于熟知的缘故吧,一提到“南国”这俩字,难免会想到那种寄托爱情的超级神圣信物,可在我们广袤无比的“北方”却找不到一颗红豆树。于是,出于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久久好奇,我每逢到“南方”——无论是苏浙还是岭南,总会情不自禁的想寻找它,就想看看那神圣的红豆到底什么样,然而,几十年来一直在失望,失望......实在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后来,也就是2019年的夏天吧,驱车路过无锡市江阴地界上一处所在,也就是同苏州的张家港、常熟接壤的一个叫做顾山镇的地方,发现有个叫“红豆村”的村落,脑际轰然一亮:难道这里有那种被颂扬了千年的“南国红豆”?出行计划本无此行程,却在这儿意外撞见了,能会放过吗?是一定要参观的——那可是被中华诵读了一千多年的经典相思诗句之母呀!“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诗作《相思》通俗简练至极,短短20个字,既含蓄又深情的表达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愫,已传颂千余年而不衰,红豆树虽未伴随人类而生,诗词也不是同人类爱情一道出世,却可能伴随人类共存亡。在这座“红豆村”里有一处并不太大,但被设计得非常精致的院落,生长着两棵硕大的红豆树,冠盖如云,荫及全院,树上挂满了寄托着无数青年男女浪漫情思的红布条,应该说,这棵树龄高达1400多年大树,是一株承载着物质与精神双重文化遗产的恒绿常青树,属于世界级的“爱情活化石”,无论是作为比较稀有的植物,或者作为特别典型的文学符号,还是作为爱情表达的信物象征,它都有着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和崇尚精神意义。王维路过这里,作这首诗,并非是为树而作,而是借题发挥,托物言志,假树言情,用以歌颂南朝时那位名望甚高的太子萧统与尼姑谢慧娘凄美的爱情,进而代世上有情人寄托深情不移之思恋,以及“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福。原来,顾山这棵红豆树系1400多年前,南梁时代著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编篡《文选》时亲手种植的。萧统之所以要种植此树,其因由是出于他与一位尼姑相爱,却未能成为眷属的遗憾寄情。当时南梁的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大建寺院,最多时竟达到484座,顾山兴建的是 "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幢楼阁,名为“文选楼”。历史告诉我们,有故事的建筑是不易泯灭于人们记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这座观音禅寺没有淹没于历史烟雨之中,就在于这里有过令人叹息的萧谢爱情故事,更有赖于王维的这首吟咏“红豆”的《相思》诗句。那时太子萧统代替父皇出家来香山观音禅寺,一来是想回避宫廷的争斗,二来是为了潜心编篡《昭明文选》这部煌煌巨著。有一天,太子下山来到古塘的集市,邂逅一位清秀美丽的尼姑,她的法号“慧如”,论及释家精髓妙义,没想到小女子慧如才思敏捷,见解独到,相谈甚欢,二人皆生相见恨晚之情。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一定的环境下,便会不由自主的使三观相同的人“类聚”。没办法,“类聚”,几乎和磁铁是一回事。他俩虽谈了很久,却意犹未尽,至午跟踪到草庵继续就释家经义畅论深淡,萧帅哥且不忍归去,没想到这僧尼俩因“道合趣同”进而心生爱慕,以至于后来难分难舍,凡心大动,太子频频造访草庵,最后竟由“论释议禅”发展到谈情说爱,秋波频飞,几近难以自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然而,一个是加冠的太子,一个是光头的尼姑,既难成眷属又割舍不断,政治的铜墙铁壁与宗教的清规戒律使他们阻隔在“天河”两岸,心心相印却咫尺天涯,最终尼姑相思成疾,抱恨而终。但是,曲终人不散,人散魂没散,魂散爱未散——太子闻知之后,悲伤无地,痛哭不已,久久难以走出感情的沼泽,以至于自己的相思同样被热血红心笼罩,再也挥之不却,夜夜梦中相见难舍难分,醒来空目不见美人何在......看来高贵与俗人都同样有无法解除的烦恼。后来,萧统于极度痛苦中为寄托心灵中驻跸情人的哀思,含泪种下两颗红豆,两颗红豆发芽之后生长旺盛,此时孤心寂寂,更加痛苦,索性将草庵题名作“红豆庵”,最后,他满怀一腔相思之悲苦郁郁离去......当年四百八十寺的楼台亭榭,也随着时光的风化,大多消弭于历史的烟雨之中了,但这座禅寺却在屡毁屡建中永不退场。 这是一颗为世间爱情守望了千年的红豆树。此树历经千年风霜雨雪吹打,到元代曾一度衰败成枯树,但时间老人又缓缓走过百年之后,发生了奇迹,萧谢爱情“借体还魂”,到了乾隆年间忽又在主干上萌生四株新技,一直长到现在,犹如虬龙老树了。这应该是有依据的传说,可是哀艳妩媚之处不亚于任何正史书籍记的贞男烈女,而且精诚所至,天地精气亦有感知,萧统手植的两株红豆树,两百年后倏然合抱一起,树干并为一体,上枝仍分为二。这里的红豆树每颗树径如今有两搂粗细,后来根部发芽又长出一颗,由于树冠蓬宽,两棵树竟然真的形成了“合抱连理”,而且是从土层下到树枝冠盖双重合抱,可见有多么亲密。两棵树也许有灵性吧,不知是着意为王维的爱情诗在作一种象征表白,还是王维的相思诗情感动了树木,抑或是当年萧统与谢慧娘的痴情感动了上苍,这两棵郁郁葱葱的红豆树,就这样被一种冥冥中的无形力量操纵着,从土层下连理到树身子相拥环抱着,以亲密的姿态向世界宣示着自己的爱情。尤其是树间有成双成对鸟儿莺莺燕燕鸣啭之时,更易令人想起“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凄切浪漫诗句。多姿多彩的世界就这么奇妙,就这么富有情调。不用说,也就因为有了王维的诗,红豆树才代代保护下来了。这种红豆树可有意思了,它并非像常规的树木那样一年一度一结果,而是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八年开一次花,结一回果,若要想临树得果,就和人的爱情因缘一样,有点可遇不可求。不是不开花之年你见到了树,就是结果之时你没来,碰巧撞上了才是真正的“红豆缘分”啊!人世间的爱情因缘大多不都是如此吗?因此,作为一种带有灵异色彩的物理现象与“缘分文化”的物化象征,就显得特别奇特而富有情趣。王维与这棵红豆树邂逅,既是王维的宿命,也是树的幸运。天才需要景物来激发灵感,景物更需要才子来点化灵魂。王维来时,碰巧就遇到了根本没个准性的红豆树结红豆果了,是树之缘,是豆之缘,亦是诗人之缘,也是诗词之缘,更是有情人之缘!天下那些相思之人因此而有了浪漫而深刻的爱情表达言辞,我们的文学也因此而生动百倍——这首诗不啻为恋人情梦中的一道彩虹。于是我又想,假如那时王维莅临没见到红豆,或者没路过这里呢?会不会就没有了这首诗?那样的话,也许连这两课红豆树叶未必会存在了,毕竟此前也一定有不少诗人曾经路过,却也没有“彩虹”出现。由此可见,即使其他条件都成熟了,若无“缘”之巧遇,只怕就真正有“色”而无“空”了。至此,我方意识到,于无意间寻访到红豆树,才是我此番游历的最大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