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六十三)《西游记》第四十五回“求雨”用“发符”“烧檄”“念咒”“打令牌”“五雷法”,影射道教句容茅山上清派求雨流程。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以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为原型(见前第25篇)。其住在花果山水帘洞,影射李春芳是江苏句容茅山人,祖上世代是清廉之人,自己是“清廉宰相”(见前第33篇)。“官封弼马”影射李春芳是官家(皇帝)亲封的属马的辅弼大臣(首辅)(见前第26篇)。杀“混世魔王”和“六贼”,影射铲除贪赃和奸佞,又影射击败北方抢夺中华(见前第43篇)。“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影射“剿灭东洋倭寇,四海升平”(见前第32篇、第57篇)。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西游记》是“太平宰相”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经国大业”之巨作。
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校《西游记》中有大思想、大智慧、大布局、大手笔、大技法,其中不仅有李春芳“藏名诗”“藏名词”“藏名词赋”之元素(见前第19篇等),还有李春芳“藏茅山”之元素。除了藏有“福地”“洞天”“仙乡”“仙山”“道祖山”“方隅山”“石龙山”“海江山”“大灵山”“小灵山”“方山”“丹崖”“大地根”“黄精”“水帘洞”“通海桥”“海眼泉”“茅盈”“三天门”“三清殿”“符”“箓”“咒”“佛道同修”“葫芦”“玉碣”“天王”“彩凤”“麒麟”等茅山元素,还有句容茅山“求雨”之元素。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有“求雨”之描述:
吩咐已毕,遂按下云头,把毫毛一抖,收上身来。那些人肉眼凡胎,那里晓得?行者遂在旁边高叫道:“先生请了,四声令牌俱已响毕,更没有风云雷雨,该让我了。”那道士无奈,不敢久占,只得下了台让他,努着嘴,径往楼上见驾。行者道:“等我跟他去,看他说些甚的。”只听得那国王问道:“寡人这里洗耳诚听,你那里四声令响,不见风雨,何也?”道士云:“今日龙神都不在家。”行者厉声道:“陛下,龙神俱在家,只是这国师法不灵,请他不来。等和尚请来你看。”国王道:“即去登坛,寡人还在此候雨。”行者得旨,急抽身到坛所,扯着唐僧道:“师父请上台。”唐僧道:“徒弟,我却不会祈雨。”八戒笑道:“他害你了,若还没雨,拿上柴蓬,一把火了帐!”行者道:“你不会求雨,好的会念经,等我助你。”那长老才举步登坛,到上面端然坐下,定性归神,默念那《密多心经》。正坐处,忽见一员官,飞马来问:“那和尚,怎么不打令牌,不烧符檄?”行者高声答道:“不用,不用!我们是静功祈祷。”那官去回奏不题。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求雨”用“发符”“烧檄”“念咒”“打令牌”“五雷法”,即影射道教句容茅山上清派求雨流程。
本文作者拜望并请教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原中文系主任丰家骅教授(右)(2021.10.4)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中的“三清观”,在《西游记》第四十四回中交代有“灵区高殿,福地真堂”“玉简”“传符”“咒水发檄”等茅山道教元素,影射句容茅山是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之称,还有茅山道教“玉简”“符”“咒”“檄”等宗教文化。
“玉简”“传符”“咒水发檄”等见载《西游记》第四十四回:
二更时候,孙大圣心中有事,偏睡不着,只听那里吹打,悄悄的爬起来,穿了衣服,跳在空中观看,原来是正南上灯烛荧煌。低下云头仔细再看,却是三清观道士禳星哩。但见那——灵区高殿,福地真堂。灵区高殿,巍巍壮似蓬壶景;福地真堂,隐隐清如化乐宫。两边道士奏笙簧,正面高公擎玉简。宣理《消灾忏》,开讲《道德经》。扬尘几度尽传符,表白一番皆俯伏。咒水发檄,烛焰飘摇冲上界;查罡布斗,香烟馥郁透清霄。案头有供献新鲜,桌上有斋筵丰盛。 殿门前挂一联黄绫织锦的对句,绣着二十二个大字,云:“雨顺风调,愿祝天尊无量法;河清海晏,祈求万岁有余年。”行者见三个老道士,披了法衣,想是那虎力、鹿力、羊力大仙。下面有七八百个散众,司鼓司钟,侍香表白,尽都侍立两边。行者暗自喜道:“我欲下去与他混一混,奈何单丝不线,孤掌难鸣,且回去照顾八戒、沙僧,一同来耍耍。”
《西游记》第四十四回的词赋“灵区高殿,福地真堂”中有“简”“符”“咒”“檄”等字,即影射茅山“上清(符)箓(咒)”,故“三清观”影射茅山玉晨观三清殿。
“玉简”,是道教重要的法器。茅山“玉简”见《乾隆句容县志》三卷:
“华阳洞:在大茅峰。其洞有二:西洞在崇寿观后,南洞在元符宫东。其门有五,三显二隐。三茅君、二许君俱得道于此。宋授金龙玉简。 灵异至多。又谓第八洞天。周回百五十里。洞虚四廓、上下皆石,内有阴晖夜光日精之根。阴晖主夜,日精主昼,形如日月之光,既不自异草木水泽,亦与外同。又有飞鸟交横,名为石燕。所谓洞天神宫,灵妙无方,不可得而议也。(《旧志》)”
其次,《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中的“三清观”影射江苏句容茅山玉晨观三清殿,“三清观大圣留名”影射李春芳茅山留名。
茅山“第一福地”玉晨观在哪里?《乾隆句容县志》载:玉晨观在茅山雷平山北,世人称为“第一福地”。
《金陵志》曰:“高辛时展上公,周时郭真人、巴陵侯,汉时杜广平,东晋杨真人、许长史,唐李玄靖,南唐王贞素,俱在此得道。宋大中祥符,敕改玉晨,即华阳、紫阳旧址也。有颜鲁公手书碑。”
茅山玉晨观三清殿在哪里?他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呢?
据元至正间《天台金钥记》:
金陵洞墟,句曲地肺,左凭柳汧,右带阳谷,世称“茅山第一福地”。高辛时,展上公居焉。至周郭真人、秦巴陵侯、汉杜广平、东晋杨许、唐李玄靖、南唐王贞素,并得道于此。梁贞白先生陶隐居始葺为“朱阳馆”。唐太宗时为“华阳观”。玄宗时为“紫阳馆”。祥符初,改曰“玉晨观”。自高辛氏,历唐虞三代至于今日,四千余岁矣。山川之胜,蜿蟺磅礴,视昔不殊,是盖振古所固有也。伏龙、雷平、郁冈、方隅,相去十里而近。昔人舷池、丹井咸在焉。至正九年秋,玉晨观主玄印先生翟正传,以殿庑寝颓,乃胼胝修建,先奉三清。越春殿成,轮奂翚飞,与左纽、神桧相高。窃记其事。爰稽老氏之书,印以吾儒之理。三清生于一气,无极而太极,是已。不可以影响求,不可以声臭接。维皇上帝,降衷下民,风雨霜露,无非至教。上下神祗,昭布森列,夫岂有心于其间哉!若夫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妙用谓之神,岂非三清之谓欤?此玉晨三清殿所由建也。
何以判断《西游记》第四十五回标题中的“三清观”就是影射句容茅山玉晨观三清殿呢?
“大圣留名”一语作了暗示。在《西游记》中,“大圣”的原型就是李春芳,“大圣留名”是影射李春芳留名,即影射华阳洞天主人在句容茅山校定《西游记》,在此处留下名号暗记。又见《西游记》第九十四回载:“老孙祖居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父天母地,石裂吾生。曾拜至人,学成大道。复转仙乡,啸聚在洞天福地。”则“三清观大圣留名”自当影射李春芳在道教句容茅山“留名”。
原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丰家骅教授(九十叟)作《句曲诗综·序》。
其三,“求雨”用“发符”“烧檄”“念咒”“打令牌”“五雷法”,即影射道教茅山上清派求雨流程。
符,檄、咒、令牌、雷击枣木印等常见道教句容茅山宗教活动之中。
道教句容茅山“书符”“符水治病”之历史久远,《乾隆句容县志》(三卷·石墨池)载:“即菖蒲潭。昔费长房学道于此。书符涤砚,涧石悉为墨色。至今池水合药有验。”南唐唐徐铉撰《紫阳观碑》有:“由是灵符综集,金箓歧分;三元八会之文,潜通仿佛;七映九华之室,密拟形容:足以徼福应于含生,致孝思于时事。圣人继作,灵构相望,故茅山紫阳观者,今上敬为烈祖孝高皇帝、元敬皇后之所重修也。尔乃星纪储精,下为峻极;河图著箓,县示祯期。自道气融明,真科流演,治化宏开于赤县,符图广被于名山……”
“符”可治病,见《乾隆句容县志》(四卷·元符万宁宫)大学士蔡卞撰《元符万宁宫碑》载:
“熙宁初,常州道士刘混康者,始诛茅结庵于山之积金峰。其始至也,拾橡栗以为食,焚柏实以为香,久而甘之不厌,于是人稍信异,往往负薪裹粮以给之。先生躬有妙行,而济之以常善救物之心,每以上清符水疗治众病,服之辄愈,由是远近辐辏,而先生之名益著矣。哲宗召至京师,燕见便殿,赐号“洞元通妙大师”,且命即其故居易而新之,会改元元符,因号其处曰元符观……”
佛教有“咒”,道教茅山也有“咒”。见《乾隆句容县志》四卷·乾元观载:
“继阎兴者,有李道人,黟县人,父母皆梦一道人入门而生,名‘梦仙’。后入山得修炼法,更名‘一了’。时阎希言在山,独识之,相得甚欢。朝夕修证。一日李忽投清凉涧中,捧腹大笑,从此遂不衣,严冬亦然。故以‘赤肚’名,阎尸解后,复著衣曳履混于众衲,众衲不为礼,更号‘彻度’。遇病者,不假药饵,或咒或咽或噀,无不立愈……”
又见《乾隆句容县志》四卷·圣祐观载:
“于时方士相踵,不显其迹,至易代而始显,岂非有绝人逃世之见哉?梁唐以来,陶隐居之流,递代宗祖,为道门洙泗,而还丹、服饵、符咒之流,壹是托始,则其为人心归仰者亦久矣”
道教茅山至今犹有符,檄、咒、令牌、雷击枣木印等“求雨”法器传世。
其四,“状元宰相”李春芳人生中有“求雨”的经历。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标题里面“猴王显法”影射李春芳求雨。李春芳是有过求雨的人生经历的。
《西游记》第四十五回孙行者登坛上求雨。
据《明世宗实录》:
嘉靖四十年四月庚寅朔。己酉礼部尚书袁炜等言:迩者皇上建典祈两灵泽随降,中外无不欣跃,但霡霂于连朝未沾足于四野,既而旱势复作,风霾竟日。上廑宸虑,遣官祭告,宵旰焦劳,靡神不举。是宜上帝降临玄渥昭应,然阴云屡合而不雨,旱霾浃旬而未解,此皆大小臣工不能靖共职业致此旱灾,平时既无励翼之修以谨天戒,遇灾又乏寅恭之协以赞圣谟,君父忧勤于上,漠然坐视,岂臣子服劳之义哉。乞命大臣分祷各宫庙,百官斋素修省。上曰:卿等所言一体之义也,其如议行。乃命英国公张溶等分诣各宫庙行礼,百官青衣斋宿以得两为期,罢刑屠九日。寻谕礼部曰:昨遣官祷雨应祀神祗,得无有遗乎?其议增之河海,雨泽所资且关漕运,不闻请祷,何也?因遣礼部侍郎李春芳、董份等分祭神祗坛金神等神,命河道都御史胡植祭大河之神。
江苏句容茅山顶宫鸟瞰·道教“华阳洞天”之“大茅洞”。
其五,道教江苏句容茅山灵官有“求雨”职责。
《西游记》中的“三清观道士”求雨,影射道教茅山是上清祖庭,有茅山道士专司求雨。
曹义《默庵诗集》四卷有《寄汤灵官希文》诗:
“职司符箓镇宗坛,心与浮云一样闲。坐听松窗啼鸟静,行吟苔径落花斑。丹成药灶呼猿守,礼罢茅君伴鹤还。自古华阳多胜概,烟霞泉石足怡颜。”
“灵官“职司符箓”,另外还有求雨的职责。李维桢《茅山游记》载:宫后有龙池,大旱不涸,祈雨于此请龙。”
《道藏·茅山志》三十三卷见有陶弘景《请雨词》:
“华阳隐居陶弘景、道士周子良词。窃寻下民之命,粒食为本。农工所资,在於润泽。顷亢旱积旬,苗稼焦涸。远近嗷嗷,瞻天雀息。百姓祈请,永无感降。伏闻雨水之任,有所司存。愿哀悯黔首,霈垂沾渥。呵风召云,肤寸而合。使洪潦溢川,水陆咸济;则白鹄之咏,复兴於今。共伸至诚,稽颡词情。谨词。天监十四年太岁乙未六月二十日词诣句曲华阳洞天张理禁赵丞前。”
其六,茅山顶宫龙池是“祈雨”场所。
李维桢《茅山游记》载:“登大茅峰九霄宫,据其上,西南四平山,俗谓方山,下有洞室名曰“方台”,问道士,莫能名其处,宫后有龙池,大旱不涸,祈雨于此请龙……”
天池·江苏句容大茅峰顶
↑江苏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山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茅山道教上清派七十八代传人何春生道长供图
↑ 2020年9-10月《茅山道讯》·江苏大学文学院李金坤教授书评《一部填补地方古诗词赋汇集校注空白的巨帙——李洪文<句容古诗词赋三千首>读札》
其七,茅山道士“祈雨”多见古诗文之中。
《墙东类稿》十六卷有陆文圭《赠潘道士祈雨》:
日者旱太甚,天乎祷有诸。震雷惊破柱,骤雨喜随车。精意通无间,神功敛不居。鲁侯明德颂, 好接有年书。
人天相距尺有咫,雷电六丁绕吾指。药师马上寄小瓢,夜半一滴渍千里。古湫源竭老蛟泣,新秧秀濯田畯喜。匣收宝剑卷阴符,师归宴坐茅峰里。
陈凤梧《祈雨茅山有感》:
大旱江南势欲焚,忧心终日坐如醺。瓣香遥祷茅峰雨,肤寸俄瞻钟阜云。四野滂沱沾润泽,八窗凉冷洗炎氛。尚祈三日甘霖足,击壤东皋颂放勋。
李乔(松轩) 《麻姑山祈雨(麻姑,在郁冈山西)》:
祈雨祠前朝复朝,喜逢今日雨初飘。登丰好慰乡农望,应许维鱼入梦招。
据此,《西游记》第四十五回“求雨”用“发符”“烧檄”“念咒”“打令牌”“五雷法”,影射道教茅山上清派求雨流程。
综前所述,则今流行本小说《西游记》作者所署之名“华阳洞天主人”就是“句容籍”“状元宰相”李春芳,而非吴承恩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