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白砂一日游
文/豫川闽人/原创首发

早上出门时,天有点阴沉,且云雾缭绕,颇让人觉得会下大雨的样子。是啊!小满时节的天气应该是雨水饱满的,俗话说:立夏小满,溪河饱满嘛。然而,走着,走着,天却慢慢的开朗起来,看来今天,天也知道我和战友们要出门。好像特意为我们出行而设定不下雨了!7:09分蓝溪战友吴伦生驾着他心爱的宝马载着我们出发了,一路上听着美妙的音乐,带着愉快的心情,中速行驶在往白砂的公路上。途经庐丰横岗、大雪、茶地……一路上那个风景啊,着实叫人啧啧称赞!让人感觉只有出去走走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那沿途大道两旁边的一栋栋洋房,别墅是那么的富丽堂皇,这充分说明了党的富民政策好,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一条条宽敞的水泥大道四通八达无不让人赏心悦目。
7:56分我们到了白砂圩上,行程大约47分钟,老战友袁美林出来迎接我们。到傅森高老战友家喝茶寒暄过后,9:20分便开始了我们的真正目的:出发白砂一日游。

拜谒邓六金故居
我们在旧县新坊村部短暂停留后,便驱车到革命老前辈邓六金故居参观,它坐落在新坊村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上,那是一座小小的土木结构的六扇五间的二层楼房,房前用石块垒起了简易围墙,从房子的占地面积和结构就知道这曾是一个平穷人家。走进门寮是小坪,坪上铺着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左边的横屋是厨房,厨房的侧墙外放着两个磨石,一大,一小。我们走进开口厅堂,只见厅堂左边墙上挂了一幅邓六金老人的彩照,她微笑地看着我们,显得格外亲切慈祥。一楼连厅一共五个房间,有的放着农技杂物。二楼楼板和栏杆全是木质的,右边墙上挂着邓六金儿女探访母亲故乡活动的许多剪影,左边墙上挂着邓六金生平事迹展及参加革命时的珍贵照片。这些事迹和一张张珍贵的书信,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幅幅饱经沧桑的照片,记录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参观完故居,战友们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但带回了革命老人不屈不挠、不畏艰险、敢死敢拼的长征精神,把它弘扬传播各自的家乡。

碧沙村红色交通站
碧沙村是上杭白砂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九曲溪的原头,全村辖碧沙坑和大路下二个革命基点村,共有五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142户近六百人。
碧沙坑自然村虽小,底蕴却不薄,1930年就成立了碧沙乡苏维埃政府。暴动前有五六十户300多人,大部分都是贫苦农民。有一首歌谣见证他们当年的生活写照:“树皮作瓦竹作柱,茅草当屋竹片床;破缸作锅瓦当碗,竹笋当饭野菜汤。”那时白砂、茶地、蓝溪、稔田到汀洲均由这里经过。公元992年(宋太宗至道二年),上杭县址曾设于此,当年县衙的石造门框仍在,足见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东面是枫树坪,南面是水口山,北面为早康,西面为旧县的新坊村。这里由于山岭重重,地形险要,所以士地革命时期,成为红军游击队活动的主要据点之一。碧沙坑又是丁甘如将军的家乡,当年丁将军就是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的。
丁甘如将军14岁参加红军,17岁参加长征,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长,办公室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擢升为少将,是闽西籍革命前辈的优秀代表之一。
该村是重要红色交通站之一,1930年10月,中央交通局以闽西苏区“工农通讯社”机要交通网为基础,正式建立了一条从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香港—汕头—潮州—大埔—青溪—永定经上杭、长汀直至江西瑞金的红色秘密交通线。这条秘密交通线成为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被称为苏维埃血脉。“丁正昌号”商铺就是见证,至今还在。商铺的主人丁昌双是一名地下交通员,为红军游击队送情报、护送党的各级领导、送粮食等,立下不少功劳。
1930冬至1931年春夏之际,正是革命形势较好之时,为了发展扩大苏区和红军,打破国民党的“围剿”,中共中央决定抽调一批干部到中央苏区去加强领导。这时,经这条交通线进入中央苏区的有100多人,其中有任弼时、刘伯承、张爱萍、徐特立、左权、项英、邓发等,还有从苏联受训和旅欧学习回国的几十人,如肖劲光、伍修权等。叶剑英是1931初由香港经汕头到中央苏区的。这是丁昌双他们第一次冒着生命危险护送人员。
第二次是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后,因顾的职务与地位特殊,对上海党中央内部情况熟悉,他的叛变严重威胁着中央直属机关和高级干部的安全。在周恩来、陈云等领导果断机智指挥下,干部得以及时转移。有的疏散外地,有的撤到中央苏区,如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李富春、董必武、邓颖超等人。
第三次是1933年1月前后,由于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上海难以立足,被迫迁入中央苏区。经此条交通线进入苏区的有博古、刘少奇、陈云、李维汉、林伯渠、谢觉哉、瞿秋白和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等人。
为了把一批一批的党中央领导和红军干部安全送到中央苏区,丁昌双等红色交通站的地下工作人员,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不顾家人和自己的安危。
可惜的是1935年红军长征后,丁昌双遭人出卖,被伪乡公所抓至新坊杀害。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走在碧沙村的道路上,看到不少老房子的墙上,当年红军的宣传标语依然可见。据村老书记丁爱民介绍,1932年,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等领导指挥红军东征时驻扎在碧沙村,并在育英学堂开会,东征胜利返回时驻扎在碧沙村德馨堂。就是在这个时候,革命的种子根植在碧沙的热土中。我们为英雄的碧沙村人民致敬!
今天,在这春夏交替之际,我们十几位战友带着敬仰之情,来到碧沙村。看到在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潮中,这个昔日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一憧憧风格别至的小洋房错落有致,新修的环村水泥大道整洁宽敞,两旁矗立着太阳能路灯,村内小溪清澈见底,潺潺流淌,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大家都十分欣慰。
我们还参观了丁爱民老书记的农家乐,看到他从连城曲溪买回的一栋损毁古木质民居,以旧建新的具有古韵古味的农家乐与已有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带动村民发展生态文化观光旅游业,让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深深叹服这位老书记的发展眼光。内心深处为他点赞!
早康会议,
古田会议的前奏曲
参观完碧沙村红色交通站,战友们仍兴致勃勃,继续前往早康村参观“早康会议”会址东洋堂。
早康村在白砂镇的北部,距离镇区不过10公里,但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若非80多年前那群革命军人的到来,它的名字恐怕至今也不会被外界提起。
会址是一座明朝宗祠建筑,始建于明万历46年(即公元1618年),是严氏宗祠,又名“东洋堂”。它坐东朝西,背靠一片苍松翠竹,林木葱郁,风景怡人。会址右侧有一配房,墙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写下的“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打倒(刮)国民党”等标语。
1929年6月8日,中国共产党红四军前敌委员扩大会议就在这严氏祠堂召开,红四军主要领导:朱德、陈毅、刘安恭、林彪、朱云卿等和地方代表41人参加。会议着重解决红四军党内围绕前委和军委问题而展开的争论。最终在时任前委书记毛泽东的強烈坚持下,道过了取消临时军委的决定,从组织上保证了前委对红四军的领导权,避免了党的分裂,也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朱德、陈毅、刘安恭、林彪等先后在会上发言,表明自己对成立军委的看法。采取举手表决方式,以36票赞成,5票反对的压倒多数通过了取消临时军委的决定。早康会议同时决定召开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总结过去斗争经验和统一思想认识,解决红军的政治素质和作战能力,更好的担负起“民权革命”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地主阶级、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帮助工人农民及一切被压迫阶级得到解放”的重任。早康会议平息了红四军党内关于军委问题的争论,避免了军队的分裂,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前委领导得以加强,这是早康会议重大历史功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次会议,古田会议的召开也许还要等待更长时间,做更艰辛的探索和更曲折的准备。鉴于早康会议在党史、军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早康会议是“古田会议成功召开的奠基石和前奏曲”。
行程结束了,我们不由地忆及革命先烈为了伟大的祖国,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国家的富强,他们拋头颅、洒烈血。今天身临其境,方知初创之艰难,瞻仰故地,更感先贤之崇高。


